英國脫歐公投的反全球化邏輯經受英國公投沖擊的歐盟,其他成員也會效仿英國反全球化及退歐策略謀私利,一旦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將以退歐公投作為談判籌碼,這樣的內耗,只會使歐洲越來越虛弱。 ![]() 6月23日就要迎來英國是否留在歐盟的全民公投,民調顯示“留歐”與“脫歐”的支持率相持不下。在強烈主張“留歐”的一名女議員被“脫歐”派的激進分子槍殺之后,最新民調顯示,“留歐”的民調超過了“脫歐”數個點,但差距依然不大。 如何認識這一場廣受全球注目的公投行為?這得先看看公投的初衷。英國保守黨政府一開始是把公投設定為與歐盟的談判籌碼,這一策略的目標基本上達成,歐盟給了英國相當多的優(yōu)惠待遇,為了讓英國留在歐盟,用德國媒體的話說這是“默克爾總理幾乎跪求英國別走”。其次,卡梅倫為了在議會選舉中爭取“疑歐主義者”的選票,把公投視為為競選政治服務的工具。現在,卡梅倫設定的兩項目標都實現了:在歐盟爭取到更優(yōu)惠的地位和在大選中大勝,實現獨立組閣,擺脫聯合政府??穫愓姾镁褪?,但民眾似乎并不買賬,長期在“疑歐文化”熏陶下的英國民眾,真的在做著“來一場認認真真的公投”的思想準備,以倫敦原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為代表的脫歐派在英國很有市場,他們找到了多項脫歐后的好處,當然他們也承認脫歐后也有多項不利后果。 從英國歷史上看,在諾曼征服之前,英國一直是個離群索居的“開化之外”的島國,諾曼征服讓英國在爭奪歐洲“法王”地位中找到了歐洲的歸宿,也給了英國強大起來的邏輯。當世界成為英國兩個百年霸權統(tǒng)治下的新社會時,在英國力量的主導下,歐洲維持在威斯特伐利亞主權國家體系下的均勢和平與繁榮之中。可以看出,英國既是全球化下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與殖民化的推進者。 這也不難理解英國是在1946年第一個倡議構建歐共體也就是后來稱為歐盟的這樣組織的國家,但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再具備過去兩個百年霸權周期之時的國家能力,英國雖第一個倡議,卻拖到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并且又在兩年之后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留在歐共體。今天的公投,已不是英國類似公投“首秀”。 英國歷史行為很好地解答了這樣一個邏輯:全球化是利益驅動的產物,當益損失衡之時,全球化就會受到挫折。一個依賴全國市場的國家更傾向于全球化,因為全球化帶來的貿易便利對外貿依賴型國家而言是有吸引力的。英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全球化就是“日不落”全球殖民體系,這一體系隨著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而成為歷史。 即便英國在公投中選擇了留歐,也不能理解為是全球化的勝利,英國留歐,但堅決不加入申根區(qū),也堅決不加入歐元區(qū),英國在歐盟只是一種存在,而不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經受英國公投沖擊的歐盟,其他成員也會效仿英國反全球化及退歐策略謀私利,一旦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將以退歐公投作為談判籌碼,這樣的內耗,只會使歐洲越來越虛弱。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