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葉開泰中藥店始創(chuàng)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有385年的歷史,應該是武漢老字號中的“老中之老”。曾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廣州的陳李濟同為中國四大藥店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制藥作坊并人“健民制藥廠”。藥店延至1963年改為國營江岸區(qū)中藥店。
改 革開放后,又恢復原牌名,永葆青春。葉開泰的先祖葉文機遭逢戰(zhàn)亂,因懂醫(yī)術明脈理,從江蘇來漢口,在大碼頭鮑家巷賃一店屋,懸壺應診,是為“葉開泰”之
始。此后相傳17代,一直是獨資經(jīng)營,前店后廠。從清乾隆至咸豐百余年間,業(yè)務獲得了長足的進展。自設作坊,狠抓質量。制參桂鹿茸丸,要選一等石柱參、正
安桂、馬鈮茸;制八寶光明散,麝香要用杜圣興的;配制追風虎骨酒,虎骨要選購前有鳳眼后有拜骨的腿骨來熬膠,并配用高度汾酒浸泡兩年以上。所有自制成藥,
進藥時無不嚴格把關,使用道地藥材,絕對做到“寧缺勿濫,不好再來”。因而得以暢銷湘、粵、贛、皖、豫、陜各省和港澳遠至南洋。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帝國主義
分子到處肆虐,葉開泰順著社會上仇視洋人的心理,宣傳抵制洋貨,西藥害人,以擴大中藥銷售;乘開明人士提倡禁鴉片之機,大力宣傳參桂鹿茸的功效,不僅能制
病,且能戒煙。
歷經(jīng)300余年的葉開泰,歷盡滄桑,業(yè)務財產(chǎn)有起有落,從第三代葉宏良起,注意培養(yǎng)教育好子孫,不少人進人仕途,不少人亦官亦商。其間最著名的是曾任兩廣
總督的葉名琛,在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英軍擄去,帶到印度加爾各答,據(jù)傳敵人要他穿戴朝服朝靴,鎖在玻璃房中,葉名琛不勝侮辱仰藥自殺(實為病卒),保持了民
族氣節(jié),這也使得葉開泰大大贏得聲譽。辛亥年間,葉開泰毀于戰(zhàn)火,元氣大傷。葉風池以陜西候補道主持店務。此人足智多謀,長袖善舞,重建店屋,精選老藥
工,加強管理,制止家族揮霍浪費,1912—1927年15年間,積累資金達白銀l04萬兩。
1931漢口大水后,葉開泰呈衰落趨勢。1938年,日軍侵占武漢,人員星散,部分人員遷入法租界,在車站路開一分店,就是現(xiàn)在掛著葉開泰牌號的中藥店。
婦孺皆知的謙樣益
漢正街百年興旺的謙祥益衡記布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譽滿三鎮(zhèn),婦孺皆知。近百年來,除因時局影響,經(jīng)常是顧客盈門。
謙祥益起源于山東章邱的盂傳珠,他從挑貨擔起步,開布店,開染坊,積累了大量資金,遂到北京獨資創(chuàng)設謙祥益布店(以后稱總店),經(jīng)過四代經(jīng)營,業(yè)務大大發(fā)展,在全國各大都市天津、上海、濟南、開封相繼設了分店。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謙祥益第二代老板孟繼富、趙春山來到漢口,在戲子街(今人和街)初創(chuàng)謙祥益布店,著重批發(fā)。至1895年再在漢正街開設一家
規(guī)模較大的“謙祥益衡記”綢布店。該店用人,按照北京總店的標準,從職工中挑選忠于孟氏、肯為孟家服務、有能力、有工作經(jīng)驗者分任“掌柜”、“照場”。工
薪按職務高低、責任輕重劃分,差別頗大,店員也分3等。。每年終結,按等、按成績獎給紅利。30年代總管可得紅利10厘,掌柜可得7.5厘、4厘、3.5
厘、l厘不等,店員也分得數(shù)目不同的獎金。管理上分四大部門,十多個專柜,權責分明。
清末明初,民間衣著,大都依靠土布,土布粗厚而耐穿耐磨,但不好看,揚長避短,那就莫過把白布予以染整加工,使之成為色澤鮮光而又經(jīng)磨的三寶藍布一寶藍官
布、寶藍竹布、寶藍洋布。該店看準了這一點,集中力量,狠下功夫,盡量做到價廉物美。對于色澤不均的次布,則分等打折,決不以次充優(yōu),備受大眾歡迎。遠自
郊縣、荊、襄、豫、湘、陜的商販紛至沓來,最好時期,年營銷額130——140萬銀元。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改為國營,定名為“國營謙祥
益商場”,經(jīng)營布匹、百貨萬余種。
經(jīng)營楚鄉(xiāng)名萊的老會賓樓
老會賓酒樓位于漢口最繁華的鬧市中心三民路,經(jīng)營楚鄉(xiāng)名菜兼及萬方需求,數(shù)十年來,上至名人顯宦,下至販夫走卒,眾多食客無不慕名而至,高興而歸。這座酒
樓,原名“會賓”樓,第一代老板漢陽人朱榮成,文化低,“會賓”兩字是他的兒子朱世澤從中華書局出版《中西菜譜》因襲而來的。“會賓樓”開業(yè)于1929
年,論資格不算太“老”,何以要自充“老”呢?那是因為武漢淪陷后,日本商人在會賓樓附近也開設了一座日籍“會賓樓”,企圖以假亂真,同會賓樓搶生意。頗
有膽量的朱榮成找到日本領事館控告,敗訴后怒火中燒,即將會賓樓招牌上加一“老”字,成為“老會賓樓”。
老會賓樓主要經(jīng)營湖北風味、楚鄉(xiāng)名菜。其著名產(chǎn)品有湖北三蒸、東坡肉、明珠桂魚、掌上明珠、全家福、蟠龍切卷、清燉甲魚、燜甲魚、紅燒滑魚、葵花豆腐等。
日本投降后,酒樓營業(yè)一度興旺,真正起飛還是解放以后,1955年實行公私合營后,政府撥款160萬元,興建6層大樓
4000平方米,1982年大樓落成開業(yè),以武漢市國營第一流酒樓全新面貌迎賓。
以魚萊為主的大中華酒樓
大中華酒樓是一家魚菜為主的餐館,三四十年代曾在武昌馳譽一時,至今不衰。當時武昌城區(qū)狹小,大中華地處平閱路(今彭劉楊路)柏子巷口,法院在右手對街,湖北省政府也遷到對面梳妝臺,人杰地靈,生涯鼎盛。
1930年,大中華酒樓在芝麻嶺(今武昌郵局對面)開業(yè),1932年修建馬路,遷至現(xiàn)址,酒樓一樓一底,底層賣經(jīng)濟客飯,一菜一湯,飯管飽,三五角錢,學
生、小職員和收人不多的勞動者川流不息。二樓經(jīng)營名菜,以魚為主,如清蒸鳊魚、網(wǎng)油松鼠桂魚、糖醋桂魚、五彩桂魚、牡丹桂魚、銀絲桂魚、燒青魚劃水、燒肚
當,并兼及其他菜肴,以后又擴建了三樓,宴會頻開,嘉賓接踵,省會無匹。
解放后,大中華酒樓營業(yè)更加發(fā)展。1966年改名
“新中華酒樓”,1968再改“武昌飲食部”,1971年新建四層大樓落成,面積1600平方米,比原大中華擴大了4倍,外表煥然一新,內(nèi)部安裝也實現(xiàn)了
現(xiàn)代化。在此期間,重點研究“武昌魚”的烹任,有所創(chuàng)新,如楊梅式武昌魚,花釀武昌魚,做到色、香、味三佳?!安棚嬮L沙水,又食武昌魚”,備受嗜魚的顧客
和海外人士的稱贊。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春風又綠江南岸”,大中華酒樓恢復了老牌名。并在原樓兩旁擴建兩棟更高的大廈。

小籠湯包四季美
小籠湯包,原是下江風味的小吃食品,清末民初就曾溯江來到江城,適應漢口居民宵夜的習慣。1922年漢陽人田玉山,在后花樓交通路對過一個側巷內(nèi),開了個
熟食店,經(jīng)營小籠湯包和豬油蔥餅。這個所謂店,是個只有幾張半圓桌靠墻擺設的小而窄的店堂,開始叫“美美園”,后來看到迥龍寺、長堤街有兩家下江館子,掛
出早已著名的“四季美”的招牌,田玉山想美美國店雖小,但地處鬧市區(qū),也有意改換招牌。不料他的侄子田澤春竟在隔壁開店,打起“四季美”的牌號,激怒了
他,索性掛出了“老四季美”的招牌了。
田玉山從南京請來了烹飪好手徐大寬師傅,待如家人,徐師傅也把自己視為田家的一員。先做蔥油餅,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時,這是老四季美迅速發(fā)展的最關鍵的一
著。由徐師傅建議,做起小籠湯包來。湯制作程序嚴格,第一步熬皮湯,做皮凍,第二步做肉餡,第三步制包,最后“一口氣”
火候,都要一絲不差。用料選上等,肉皮要絕對新鮮的,肉餡要一指膘的精肉,蟹黃湯包要用陽澄湖大鮮蟹等,不得以次充優(yōu)。如此食鮮物美,倍受江城人民的寵
愛。解放初期,生意進一步興隆,因狹窄的舊址已不足以迎接四方來客,遂至江漢路與中山大道交會之處,建筑起四層大廈,由小吃店發(fā)展成為大餐館,四季美小籠
湯包因而馳譽遐邇。

豆皮大王者通城
“老通城”,原名“通城”飲食店,是1929年漢陽人曾厚誠在大智路口開辦的。開張之初,只供應早、中、晚點。1947年,抗戰(zhàn)勝利,曾厚城從大后方回武漢,在原址復頁,大事修飾,充店堂,增加經(jīng)營品種,改招牌為“老通城”食品店,以示其資格老、手面大。
曾厚誠聽到曾在武漢幾處工作的名廚高金安制作豆皮的手藝出眾,重金聘用,有意以高師傅的拿手“三鮮豆皮”為突破口,作為本店產(chǎn)品的特色,在三樓高處安裝“豆皮大王”的霓紅燈,招徠顧客,果然大奏奇效。
豆皮原是湖北農(nóng)村的食品,傳到城市,用糯米、香蔥作餡子,很受食客歡迎。武昌王府口“楊洪發(fā)豆皮館”開業(yè)于清同治年間,是武漢最早的豆皮館,出售光豆皮,
具有油重、外脆、內(nèi)軟特色,人稱“楊豆皮”。后來發(fā)展為什錦豆皮、三鮮豆皮。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是以“楊豆皮” 為主要源流博采眾長而制成的,正如
“豆皮大王”高金安所言:“不能說武漢豆皮由我高金安首創(chuàng),因為在我之前已有不少的同行前輩,我是吸取他們的經(jīng)驗,并有所改進?!?br>
1953年,曾厚誠逝世,他的子女都是革命干部,不愿繼承,請求國家接管。1955年元旦,成為武漢第一家私營改國營的商店。同年間月,奉市委指示,在惠
濟路口分設了一個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澤東主席先后來支店品嘗了三鮮豆皮,留下了“國營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的教導,成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輝的篇章。


百年老字號蔡林記
蔡明偉的老板,看準了熱干面中的商機。雇了幾個心靈手巧的伙計,在漢口中山大道車水馬龍的滿春路口,開設一家熱干面館,取“集木為林,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走南闖北的蔡老板是個有心人,用了好幾年功夫對熱干面工藝反復加以改進,例如選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時控制準下堿量,變手工搟面為機器壓面,反復軋成筋道光滑的細圓長條;面條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剛熟就撈起,隨即抖開吹涼,拌勻芝麻油,薄薄攤放8小時;燙面時用小笊籬,一次二兩(100克)左右,在沸水鍋中來回浸燙,抖動五六次,使之熟透滾熱;佐料中再添加小蝦米和叉燒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醬用小磨香油調勻,還要澆點香鹵汁,并且用上了當時價格昂貴的味精。這樣一包裝,蔡林記熱干面就鳥槍換炮,今非昔比,檔次躍上一層樓:面條纖細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勁,黃亮油潤爽口,香醇鮮美耐饑。它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還有別于撈面,成為中國面條家族中一個風味特異的新成員。解放以后,蔡林記遷移新址,并且增開了幾家分店,對生產(chǎn)工藝進一步規(guī)范,制訂了標準,在職工中評定了技術等級,還開發(fā)出一些新品種。經(jīng)過潛心修煉,70年代,蔡林記熱干面一直是“武漢人過早”中價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還流傳到豫南、陜南、贛西、皖西、湘北和川東,以及京、津、滬、渝等地,很快便與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拉面、北京炸醬面、廣東伊府面和四川擔擔面一起,合稱為“中國六大名面”。熱干面與三鮮豆皮,也和黃鶴樓、歸元寺一樣,變成了武漢市亮閃閃的“城市名片”。
老武漢人都知道,蔡林記始創(chuàng)于1928年,因為店前有兩棵大樹,雙木成林,開店時便取名“蔡林記”,寓意生意興隆。解放后,實行公私合營,蔡林記熱干面館在江漢路水塔對面建起熱干面店面,幾乎每天食客盈門,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蔡林記經(jīng)歷了最輝煌的時期。因此,蔡林記成為聞名全國的中華老字號,其全料熱干面是中華名小吃,曾被視為漢味小吃的領先代表。
此后,兩度拆遷讓蔡林記元氣大傷。1993年佳麗廣場動建,蔡林記被遷至中山大道厚生里巷口;2001年,蔡林記又因萬達廣場拆遷而關門歇業(yè),從此元氣大傷。
2000年,老字號蔡林記又遭遇一次“劫難”,經(jīng)營陷入困境。當年,蔡林記熱干面館牽手私營企業(yè)武漢富思德企劃有限公司,該公司獲得蔡林記品牌6年有償使用權,用加盟連鎖方式快速開店,曾創(chuàng)造平均兩天開一家店的歷史,但由于質量和管理難以跟上擴張,200多家店很快先后關門,被業(yè)內(nèi)認為是加盟圈錢,使蔡林記的品牌形象受損。
2009年,完成改制的蔡林記重新引入戰(zhàn)略合作者,武漢蔡林記商貿(mào)公司重新打造蔡林記。從此,老字號蔡林記重新煥發(fā)出超強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蔡林記在武漢三鎮(zhèn)直營門店已經(jīng)接近20家。
“蔡林記停頓了五年,當時加盟方多家摘下牌子,沒有人愿意掛蔡林記牌子,當時南街村向蔡林記投出橄欖枝,想收購蔡林記?!蔽錆h蔡林記商貿(mào)公司董事長張向陽回憶當時接手蔡林記的情景,記憶猶新,頗有感觸。


從“筱陶袁”到“小桃園”
北方人待客都要請人吃餃子;武漢人家來客,飯桌上少不了一碗湯,請客喝湯,是待客最尊敬的方式之一。武漢人都有喝湯的習慣,漢口有家“小桃園”煨湯館,就是為適應武漢人的胃口而開設的專業(yè)煨湯館。從40年代初這家館子開業(yè)算起,有近50年的歷史了。
這家館子的創(chuàng)始人陶坤甫和袁得照,原來都是漢口天主堂醫(yī)院廚房廚工,陶是西餐廚工,袁是中餐廚工。1944年12月9日美國飛機轟炸淪陷了的漢口,這家醫(yī)院被炸毀,陶、袁兩人同時失業(yè),只好各謀生路,一個幫工,一個做小生意,借以維持生計。
抗戰(zhàn)勝利后,陶坤甫在勝利街蘭陵路口(今蘭陵路64號)一片廢墟上清了一塊空地,搭了個10平方米的小棚子,賣豆槳、糯米包油條等小吃,袁得照也到這里炸
面窩。但生意清淡,很難維持生計。陶、袁二人在一次交談中,商量如何擺脫困境,陶坤甫在醫(yī)院做西廚時,對煨湯技術頗有研究,他根據(jù)武漢乃至湖北有喝湯的愛
好,建議開一個專門煨湯的館子,袁得照十分贊成。于是,兩人合伙在這里賣起了牛肉湯和八卦(烏龜)湯。由于精工細作,物美價廉,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八卦湯的肉鮮嫩,不僅營養(yǎng)豐富,還有滋陰補腎強身的功效。他們選料是用半斤以上的活烏龜。宰殺前先放人水中,待吐凈腹中臟物后,再破殼、挖內(nèi)、分腸、取
蛋、去皮,然后解刀洗凈,人鍋爆炒,最后經(jīng)過偎、燜等11道工序,再配以各種味料按份額放人罐內(nèi),小火溫燉。其湯稠濃,龜肉鮮美可口,因此八卦湯名聲日
顯,生意十分興旺。
陶坤甫、袁得照掌勺煨湯,配合得法,每天掌握進銷環(huán)節(jié),所進牛肉、烏龜都要十分新鮮。解放前夕,法幣、金圓券貶值,物價飛漲,這家館子的偎湯一日三易其價,食客仍然不減。
1948年,隨著營業(yè)日漸興隆,于是小棚子擴建為20多平方米的店堂,可以放3張桌子。又先后增加了母雞湯、甲魚湯、排骨湯、鴨子湯、鴿子湯、豬蹄湯等十
多個品種,各有特色。尤以母雞湯最著名。據(jù)陶坤甫先生撰文介紹:他們的雞湯專用黃(陂)孝(感)母雞,這種雞肉嫩油厚,不同于肉粗、骨大、味淡的河南雞。
經(jīng)過宰殺、去毛、破腹、取內(nèi)臟、去頭腳、切成1寸半長的塊狀。人罐前,先用豬油、蔥白在鍋內(nèi)一炸,再用生姜、白糖、精鹽、料酒并雞塊倒放鍋中爆炒,同時放
人少許清水,待水欲干未干,雞肉成黃色時起鍋,然后放入砂罐煨到八成熟,起火停放一刻鐘,再上火,燜透后按分量裝入瓦罐小火溫燉。這樣煨出的雞湯肉嫩酥
爛,湯清油黃,醇香味美。
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許多顧客說,這樣好的煨湯,也該有個招牌,陶、袁兩人一合計,仿照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以兩人姓氏取店名,但因他們只有兩人,就
想在陶袁二字前加一“小”字”。而“小”字只有3劃,怕生意只做得3天,就將“小”字改成13劃的“筱”字,起了個“筱陶袁”的店名。那年頭掛牌談何容
易,起碼也要擺酒請客,燃放鞭炮,他們無力支應,只好等夜深人靜時把招牌悄悄掛出去。誰知警察還是來找麻煩,湯喝了不給分文,還說不衛(wèi)生,把陶袁兩人抓到
局里關了一天一夜,后來在六渡橋請了他們的客才算完事。
1979年,年近古稀的彼陶袁煨湯館副經(jīng)理陶坤甫建議將店名改為“小桃園”。由“筱陶袁”到“小桃園”,店新、人新、品種新,50年的老店歷史增添了嶄新的一頁。


250年的老店汪玉霞
武漢食品商店中最老的牌號要算“江玉霞”,創(chuàng)始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
汪玉霞的第一個老板叫蔡玉霞,原是安徽休寧人汪士良的姨太太,蔡開店用己名而從夫姓,故稱“汪玉霞”。最初為一小店,設在漢正街燈籠巷口,只賣些茶葉、甜
食等小商品。蔡玉霞死后,汪士良之長孫汪國柱繼承。嘉慶初年,因白蓮教大起義,清廷封鎖九江關,汪國柱在此所開油榨坊,桐油積壓,不得下運,心急如焚。一
日老仆窺見九江關關督鳴鑼過街,關督原系汪士良生前好友,汪國柱前往具拜帖求見,關督告知三天后開關一個半時辰,囑其作好準備。其時大批桐油困泊關口甚
久,急欲拋出,汪國柱乘機壓價,收購3000萬斤,待至開關時刻,搶先出關下運南京、上海,突獲暴利,旋在各地設當鋪、行號136家之多,小小汪玉霞因系
祖頁特別重視,每年年終召集各地商號掌柜來吃團圓飯,總結工作。店內(nèi)職工則有“一年二十四葷(初一、十五打牙祭)三大醉(元宵、端午、中秋三節(jié)),開張謝
神不在內(nèi)”的招待。
汪玉霞一向是前店后廠,以銷定產(chǎn)。生產(chǎn)規(guī)模不大,全系人工操作。自己生產(chǎn)的食品有酥糖、酥京果、堿酥餅,顏色黃潤,香氣撲鼻,食之清脆爽口,人們稱之為
“泡酥”,其用料講究,糖擇上好的太古糖、臺灣糖,大批購進長期存儲,使糖的油鹵吐出,溶頭好;油用駐馬店的麻油,顏色清亮;芝麻用武泰閘的,皮薄肉厚;
雞蛋用陽邏的鮮貨;面粉用上好的;糯米要篩選一樣的粒子,泡上70—80天,再按照獨特制作程序,制成成品。其他自制芝麻綠豆糕、月餅、五香瓜子,也都經(jīng)
過內(nèi)部品嘗、鑒別,絕不濫竿充數(shù)。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國人染上鴉片癮者甚多,抽煙以后,口覺苦味,大都喜愛吃甜食,食品行業(yè)生意興隆,汪玉霞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該店歷經(jīng)九代。其間“兄弟鬩
墻”,曾分裂為“雨記”、“合記”(后花樓),但終于保持“汪玉霞”這塊金字招牌。解放后經(jīng)過合營到國營,一度改為“新華食品廠”,后又恢復原牌“江玉 霞”,美譽長青。


“一大把”蠶豆起家的曹樣泰
武昌曹祥泰是清光緒十年(1884年)開業(yè)的,歷經(jīng)三世,由小攤販發(fā)展成為武漢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雜貨店,還是兼有機米廠、槽坊、肥皂廠和錢莊等相當規(guī)模的企業(yè)。
曹祥泰創(chuàng)始人曹南山,13歲時喪父,幼年就負擔上事老母下蓄弟妹的責任。鄰居見他無以為生,湊點錢,讓他提籃子賣蠶豆。人們買他的蠶豆,他總會給人家抓一
大把,比別的小販多,久而久之?!耙淮蟀选背隽嗣?,曹南山也多銷多賺,后來又做水果生意,由提籃子到挑擔子,漸漸有了積累。一年夏天陰雨變冷,河邊到了大
批西瓜船,瓜價大跌,他預料久雨必變晴轉熱,連買帶賒進了兩船。不幾天,果然天晴暴熱,西瓜價上漲十倍,這一下就賺400串。擁有相當資金,擇地武昌長街
新街口(今解放路)開起了“曹祥泰”,賣水果,兼賣雜貨。
第二代曹南山的長子曹云階接辦雜貨店,兢兢業(yè)業(yè),辦起了糕餅坊,自制中式糕點,品種多,質量好,特別是各式月餅、綠豆糕和腌制鹽蛋,每逢節(jié)日,商店門口,
總是排起了購貨人的長龍。他自抓進貨,與本市和滬蘇廠商有往來,且和英美洋行有聯(lián)系,“僧帽牌”洋燭,“美孚牌”煤油和香煙都委托該店代銷。
次子曹琴萱,有科學知識,自辦工業(yè),先倡祥泰肥皂廠(今中華路),生產(chǎn)“愛華”“警鐘”等肥皂?!熬姟狈试硇袖N廣東及華中各省。
1956年曹祥泰雜貨店進人公私合營,旋改國營,更名為“工農(nóng)兵副食品商店”。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曹祥泰”牌名重新露面,煥發(f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