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封大鼓書是一種在傳承河南大鼓、豫東大鼓中,開封大鼓藝人在唱腔等技藝中融入開封地方音樂曲調、方言、民間俚語等具有開封民俗風情、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藝藝術。開封大鼓書唱腔為板腔體,主要演出形式為一人打鼓擊板而歌,不用絲弦伴奏。 1989年油印的《通許縣曲藝志》記載:大鼓書是通許縣流傳的14個主要曲種之一。大鼓書傳入通許縣的確切時間為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自杞縣傳入通許縣東部、東北部的較多。同治年間,通許縣四所樓鎮(zhèn)磚寨村王治成使用一個8寸鼓,以說唱開封大鼓書聞名通許縣。 民國時期,墜子、大鼓書等藝人以走鄉(xiāng)串村或趕綆會、廟會賣藝為生,每演唱一段即求觀眾賞錢。通許縣衙前的幾處茶館,也有大鼓書等藝人演唱,與茶館分成。新中國成立后,通許縣演唱開封大鼓書著名人物有李汝梅(1849~1958)、陸立邦(1937~2012)。1977年,陸立邦收王冠生為徒,1981年王冠生傳授給妻子陳志蓮,才使得開封大鼓書傳承下來。
開封大鼓書曲目十分豐富,題材多取自于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有忠烈故事、公案傳奇等。常演的古本有《大宋金鳩記》《包公案》等100多個,現(xiàn)代書目有《近代風云》《雷鋒參軍》幾十個。 開封大鼓書通俗易懂,貼近百姓,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是一古老而瀕危的曲種。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的音樂和劇目都具有地域藝術價值、社會科學價值。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民間曲藝包括大鼓書走入低谷,目前處于瀕危狀態(tài)。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搶救、保護等措施,使其從瀕危的困境中走出來,光大中國文化遺產(chǎn),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河南大鼓、豫東大鼓、開封大鼓書概說 根據(jù)民間藝人傳說,大鼓書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東周時期,周恒王的二太子周莊王姬佗繼位時,叛臣作亂,圍困四門,姬佗著慌,四大丞相要求守城退敵。經(jīng)莊王同意,四丞相到城頭各守一門,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勸得叛軍卷旗撤退。周莊王讓四丞相大興教化,并允許他們傳徒授藝,3年共收下3600名勸善士,由此產(chǎn)生了“梅、清、胡、趙”四大門派。因此鼓書藝人都供周莊王為祖師爺。 大鼓書分很多種,例如東北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山東大鼓、河洛大鼓、安徽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膠東大鼓、上黨大鼓、湖北大鼓、廣西大鼓、梅花大鼓、五音大鼓等。 河南大鼓書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鼓而得名,流行于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為一人打鼓擊板而歌,具體演唱時各地藝人有站有坐,所用書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質的勻板或簡板,也有用鐵質或銅質月牙板的,唱腔曲調亦不盡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種稱謂,如豫東叫單大鼓或豫東大鼓;豫西南的南陽和省內其他地方叫鼓詞或鼓兒詞,有的唱腔尾帶哼音者,又叫鼓兒哼;豫北等地藝人以北方口音說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稱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稱南口、蠻口或淮南大鼓。《河南曲藝志》第58頁載:“河南大鼓書,約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主要曲調有起腔、平腔、落腔;流布全省,至今仍有演唱?!?/span> 據(jù)《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鼓兒詞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不用絲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戰(zhàn)鼓)、犁鏵片(或檀板、簡板)擊節(jié)演唱。有吟有頌,有說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帶哼字,故又叫‘鼓兒哼’。豫南、豫東地區(qū)多用戰(zhàn)鼓,因而又叫‘單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區(qū)別。” 清乾隆時,寶豐舉人李綠園的長篇小說《歧路燈》中載有祥符縣(今開封》說唱鼓兒詞的活動,可作為當時河南已有這一曲種的佐證。 開封大鼓書是在河南大鼓、豫東大鼓的傳承中形成的,開封大鼓書藝人在唱腔等技藝中融入開封方言、民間俚語、民俗風情等具有開封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藝藝術。 《河南曲藝志》第6頁《宋元時期的河南曲藝》載:宋王朝建立……京都汴梁成為一大都會,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坊巷制”廢除,夜市通宵達旦,這種社會條件促成了河南曲藝藝術的大繁榮。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記載了說唱有名的藝人:“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嘌唱弟子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span> 《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記載:“六月六日州北崔府生日,多有戲送,無盛如此……作樂迎引至廟,于殿前露臺上設樂棚……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皷板、小唱、斗鶏、說諢話……砑皷.牌棒、道術之類、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盡。” 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說書人的場景,聽眾如堵?!逗幽锨囍尽返?頁載:“說唱相間的藝術形式鼓子詞,也在北宋中后期盛行起來,趙德麟曾根據(jù)《鴛鴦傳》作鼓子詞《元微怨言商調蝶戀花詞》”隨著說唱藝術的發(fā)展,采用多宮調演唱故事的“諸宮調”也在北宋中后期運用而生。宋·吳自牧《夢梁錄·妓樂》載:“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痹谘莩魳飞嫌辛税l(fā)展。 《河南曲藝大事記·民國史程概要》記載了開封大鼓書的活動,載錄如下:民國五年(1916年)7月,“相國寺禁止演唱淫詞,業(yè)經(jīng)王處長及張知事嚴禁在案。還有一種馬頭調,打花鼓,長于演唱淫詞,形容卑污……特于日昨派警將演唱淫詞之徒驅逐,勒令出境,以清地方而正風化”。是年,開封相國寺內演唱梨花大鼓極盛時曾有九棚,競技者為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孫大玉等。 民國六年(1917年),“以相國寺大鼓書演唱淫詞,有傷風化,擬將俗俚浮蕩者全部刪去,于忠孝節(jié)義各曲稍為改正,并增入改良社會、喚醒國民之各種小說,以達通俗教育之目的”。是年四月,“鼓書盛極一時”“汴垣近日風尚,一般人士莫不趨重于女鼓書”。 民國十六年(1927年),號稱“千年書場”的相國寺改為開封中山市場,但書棚林立、昂然不下。是年,河南省教育廳在開封舉辦游藝訓練班,集中戲劇、鼓書、墜子、道情及雜技演員訓練3個月,并改良舊曲,編唱新詞。開封市亦有“改良說書委員會”之設。 民國十七年(1928年),開封相國寺有書棚39座。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曲藝在開封相國寺的人數(shù)分別為:河南墜子36人,評書8人,道情5人,大鼓5人,相聲l人,快板書l人,共計56人。 《民國時期的開封街頭娛樂》(《尋根2012年第3期》)記載民國時期,在開封的大鼓書藝人,除了在相國寺演唱外,還在茶社演唱。民國中期,由于河南墜子興起,開封大鼓書走向低落。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封各縣開展三大集成普查時,很多開封大鼓書藝人均已失傳。2013年打印本《蘭考曲藝志》記載:“河洛大鼓1964年傳入,流布東半縣個別鄉(xiāng),其它不詳?!?016年2月,在開封縣文化館查閱《開封縣曲藝志》,也沒有查到開封大鼓書的記載。 二、開封大鼓書傳入通許縣 開封大鼓書是通許縣流傳的14個主要曲種之一,流傳到通許縣的時間僅能追溯到道光十年(1830年)。是年,通許古城老十字街一帶的生意人、富家子弟有演唱大鼓書的,因為大鼓被譽為“高雅曲種”,演唱時舉止端莊大方,文詞考究,他們以宣揚文雅為榮,以接受報酬為辱,多是在茶余飯后自娛自樂,有時也被一些相處較好的朋友、鄰里請到家里演唱,但從不收取分文報酬。消失于1949年前,傳承情況不詳。 開封大鼓書自杞縣傳入通許縣東部、東北部的較多。以說唱大鼓為營生的民間藝人,知道姓名的僅僅能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的通許縣四所樓鄉(xiāng)磚寨村王治成,使用的是直徑8寸的小鼓,鼔的四周寫著“四海訪友,五洲學藝”。 清末至日本攻占通許縣的1938年前,開封市及周邊縣包括通許縣的大鼓書藝人有近200人,其中,通許縣有15名。新中國成立時,通許縣的開封大鼓書藝人已經(jīng)很少。由于沒有資料記載,老藝人去世,具體情況不詳。 1988年前后,通許縣僅有陸立邦(即陸朋壽)、王冠生、陳志蓮演唱開封大鼓書。2012年陸立邦去世后,僅有王冠生、陳志蓮夫妻能演唱了。 開封大鼓書為單人站立說唱,伴奏器具有大鼓、鼓棰、簡板(或月牙板)、驚堂木,不用絲弦伴奏,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鼔牌有一板一鼓、一板二鼓、一板三鼓、一板四鼓、一板五鼓、鳳凰三點頭等。在實際演唱中,這些鼓點可以互相交叉,靈活運用。 音韻是以開封方言音韻為基礎的旋律形式,質樸流暢,生動多樣,賦予了它獨特的音樂色彩和濃郁的地方風格。 唱腔是由多種唱腔板式組合的板腔體結構。唱腔速度變化較大,節(jié)奏多、不正規(guī),基本節(jié)奏為1/4和2/4節(jié)拍。沒有固定音高,唱腔音調的高低由演唱者根據(jù)自己的嗓子條件決定。板式有大小寒韻、垛子、五字嵌、七字韻,十字韻等。開封大鼓書藝人吸納開封地方音樂(如梆子腔、墜子、漁鼓道情等),重組為全新的、鮮活的音樂語匯,巧妙融入各種唱腔板式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開封大鼓書曲調形態(tài)。 大鼓的鼓框為木制,呈扁圓形,兩面蒙以牛皮或羊皮,以駱駝皮為優(yōu)。面四周邊緣用鼓釘固定。大者鼓面直徑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徑22厘米、鼓框高6厘米。 鼓條又稱鼓箭、鼓棰,用竹制成,長24厘米。北方不產(chǎn)竹子,開封大鼓藝人也有用本地常見的老桑枝、酸棗樹枝或老石榴樹枝者,加工為長一尺一寸的小棍兒,越實重越好。小棍兒前頭有個小彎,不傷鼓皮。鼓條在說書人手里,又是虛擬劇中人的刀槍棍棒。 鼓架是六根指頭粗細的竹棍扎的支架,簡板為檀木制作。服裝方面,演出古時候穿長袍馬褂;民國時期穿大衫,白襯里白袖口;新中國建立后一般穿隨身便服,只要整潔就行。 曲目方面,開封大鼓書的曲目非常豐富,題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有忠烈故事、公案傳奇、歷史故事、生活故事,也有現(xiàn)代曲目。開封大鼓書藝人王冠生還能編寫現(xiàn)代曲目。 開封大鼓書代表性曲目有《大宋金鳩記》《包公案》《劉公案》《施公案》《海公案》《五女興唐傳》《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楊家將》《大明英烈傳》《英雄會》《五鼠鬧東京》《白金庚私訪》《王寶童告狀》《羅成算卦》等。獨有曲目有《彭孝宗私訪》《包公案》《平西宋》《大宋金鳩記》《馬踏松江府》《雙鞭記》《安金龍?zhí)降匮ā返取?/span>現(xiàn)代曲目有《平原槍聲》《戰(zhàn)上?!贰督夥判熘荨贰独卒h參軍》《蘇州買刀》《近代風云》等。王冠生創(chuàng)作的新曲目有《菊城頌》《贊小宋城》《齊氏大刀面》等幾十個。 三、曾經(jīng)的輝煌 1973~1985年,是開封地區(qū)包括通許縣曲藝事業(yè)的又一個輝煌時期,經(jīng)常舉辦各類曲藝匯演、比賽,各縣文化館舉辦曲藝培訓班,成立曲藝隊,恢復曲藝協(xié)會,整頓、登記民間曲藝人員,民間曲藝隊伍得到發(fā)展壯大。 1982年春節(jié),通許縣文化館舉辦曲藝調演,王冠生在縣電影院門前連續(xù)演出5天,他演唱的懲惡揚善的曲目《九月霜降樹葉稀》,被縣廣播站收錄,播放半個多月,在每村每戶的小喇叭上都能聽到“演唱者王冠生”,給了他很大鼓舞。 1982年11月,通許縣文化館組織王冠生、雷國玉、伴奏路萬法等4人,奔赴登封縣參加開封地區(qū)中長篇曲藝大匯演,王冠生的開封大鼓書《雷鋒參軍》獲一等獎。 王冠生的妻子陳志蓮,1964年生,通許縣朱砂鎮(zhèn)演武崗村人, 1975年在杞縣一個民間雜技團學柔術,二人在演藝途中相識,在王冠生傳授下學會了開封大鼓。1983年二人結婚,成為一對表演開封大鼓藝術的夫妻。
四、當前開封大鼓書的窘境 民國至20世紀80年代初,開封包括通許廣大農村由于生活艱苦,民間的娛樂活動非常缺乏,唱戲、說書就成了民間紅白喜事的主要文娛活動之一,曲藝演出包括大鼓書演出很有市場。 1985年后,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后,各村取消了生產(chǎn)隊,沒有了大集體,又加上電視、電腦、唱戲機、手機等逐漸普及,說書市場漸漸縮小,無論到哪里聯(lián)系村干部都沒人出面接管。藝人們只好改變方式,在農村演唱后,次日挨家挨戶去收糧食兌換成錢。時間長了,這個方式也難以繼續(xù),大多數(shù)民間藝人也不出來說書了,家有田地的就在家種地,只有少數(shù)藝人還在堅持著,雖然收入很少,每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說書藝術面臨失傳,特別是開封大鼓書,更是面臨消亡的境地,原因一是沒有弦子的伴奏,一個人演唱太單調,不如有人伴奏的河南墜子熱鬧有氣氛;二是年輕人不愿意學這門藝術,因為打工門路多,干別的任何一行都比這掙錢。 為傳播古老曲種,讓更多的人了解開封大鼓書,2012年,王冠生與妻子陳志蓮在開封市萬歲山、鼓樓夜市等旅游景點說唱開封大鼓書,靠微薄的收入支撐著。 五、通許縣開封大鼓書著名藝人簡介 王冠生,1958年生,初中文化,漢族,通許縣朱砂鎮(zhèn)石崗村人,農民、中級民間藝術師、通許縣著名開封大鼓書民間藝術家、開封大鼓書第五代傳承人(江湖為第23代“忠”字),演唱開封大鼓39年。
1977年 11 月,少年的王冠生受到樣板戲的熏陶,拜師陸壽朋學習開封大鼓書,1980年,拜師石崗村河南墜子藝人陳朝仁學唱墜子書,又拜師開封縣半坡店公社浦江府村的大鼓書老藝人郭溫,到鄭州、偃師縣洛陽、孟津縣、濟源縣等地演出。 王冠生多年來參加了多場縣、鄉(xiāng)、村公益演出。如在縣委小廣場、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通許縣老電影院門口的公益演出,并參加許昌杜寨書會、河街書會義演。2014年春,在寶豐縣馬街書會義演時,法國記者對他進行了半小時的采訪、錄像、錄音。2014年12月,在開封府大門外義演。2015年3月9日,在開封市勞動路南口盲人按摩店前義演,以及在開封景區(qū)、御河兩岸義演。2015年6月,參加通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校園活動,在哈佛學校為1300名學生演唱開封大鼓。 王冠生在開封人民廣播電臺演出 2012年6月,獲開封電視臺舉辦的“華美之星菊城達人秀”優(yōu)秀獎杯。2013年秋,參加開封電視臺“我最有才”跨年比賽,2014年底,獲3個優(yōu)秀表演獎。這些年來,他每天除了操持繁忙的農活外,還堅持傳承文化遺產(chǎn),在寫作上更加努力,先后編寫小段《菊花頌》《現(xiàn)場發(fā)揮》《歌唱大刀面》《小宋城贊》《喝郎酒》《吉春是福音》《新婚宴》《勸世文》《慶圣誕》等。 2012年來,他先后在開封小宋城、萬歲山、上河街、鼓樓、西司夜市廣場等旅游景點演出。因開封大鼓書傳承瀕危,他先后帶出3個徒弟:2015年,在開封市收劉好為徒,是年,他的三女兒王艷鳳從夏門大學畢業(yè)后,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大鼓書,她懂樂理,還寫得一手好文章,王冠生說,真希望女兒能繼承下來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揚州網(wǎng)還專門刊發(fā)了關于他的報道《王冠生:我要把開封大鼓書傳下去》。
陳志蓮,女,1964年2月生,漢族,小學文化。通許縣朱砂公社演武崗村人,農民、中級民間藝術師、通許縣著名開封大鼓民間藝術家、開封大鼓第六代傳承人,演唱開封大鼓35年。
1975年,11歲的陳志蓮隨父親陳孝得學習表演雜技和軟工捏腰, 1981年拜師王冠生學唱開封大鼓書,1983年,與同鄉(xiāng)的開封大鼓書藝人王冠生結婚,在藝術生涯的道路上走到了一起?;楹?,曾到河北、開封市等地演出,婦隨夫唱開封大鼓書幾十年至今。
陸壽朋(1937~2012),藝名陸立邦,通許縣朱砂鎮(zhèn)拜寨村人。1954年就讀于開封高師,1955年畢業(yè)后,分配到杞縣一中任音樂教師,喜愛大鼓書,同年到杞縣曲藝說唱隊,拜李景才(藝名李治宣)為師學唱開封大鼓書。1962年,陸立邦任杞縣曲藝協(xié)會副理事長。1966年“文革”開始后,因出身地主家庭,回家鄉(xiāng)通許務農。 陸有音樂天賦,熟知樂理,通曉音律,演唱藝術別具一格,嗓音渾厚、吐字清晰、行腔自如,被聽眾稱贊。他以《包公下陳州》《呼延慶打擂》《大宋金鳩記》《雍正劍俠圖》《王保意坐武昌》《凌霄后漢》等大部書唱遍開封、蘭考、杞縣、通許、尉氏、太康、扶溝、許昌、禹縣等地市、縣,頗受歡迎。1963年、1964年兩次代表杞縣曲藝隊參加開封地區(qū)曲藝隊匯演,他演出的《大宋紫金鐲》《大宋金鳩記》,連續(xù)兩次奪得一等獎。他創(chuàng)作的小鼓書《革命簡史》曾獲開封地區(qū)曲藝創(chuàng)作一等獎。1979年12月加入通許縣曲藝家協(xié)會,擔任理事。1985年,通許縣文化局編寫《通許縣曲藝志》《通許縣曲藝音樂集成》,陸的唱詞、曲譜被收入其中,并被作為顯著人物收錄小傳。 (編輯:北海潤龍) 感謝您的到來,讓我們彼此相見 支持原創(chuàng)作品,盡享文化開封正能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