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菜中有不少與名人有關,如東坡肉、左宗棠雞、佛跳墻、麻婆豆腐等等,當事人多為美食家。而河南大詩人杜甫與四川名菜五柳魚的關系卻很特別,它是詩圣不經意間“一不留心”發(fā)明的一個杰作,堪稱“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典范。筆者日前去成都旅游品嘗到這道佳肴,也聽說它的來龍去脈,不禁令人感慨! 杜甫晚年在成都逗留期間,正逢“安史之亂”,眼看一時不能重返中原,只好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一座簡陋的草堂——其實就是一間茅草屋——安頓下來。他在此寫出大量佳作,草堂成了這位詩圣的“創(chuàng)作基地”。年過半百的杜甫一度經濟拮據,生活十分清苦,常以青菜草果度日,當地人便叫他“菜肚老人”。茅屋亦不時為大風吹破,但杜甫卻牽掛天下“寒士”。 當然詩人也有高興的時候,一天杜甫邀幾個朋友來草堂吟詩作賦。談笑間不覺到了中午,他發(fā)起愁來:眼看要用午餐了,廚房卻沒有什么好菜,拿什么來款待自己的客人呢?著急間,正好家人從門前的浣花溪里逮住一條大魚進來,杜甫心想,今天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 杜甫接過魚,吩咐家人去打酒,想親手來烹制。朋友們見他要親自下廚做魚,不覺驚呼道:“堂堂杜大詩人還會烹魚,真乃天下奇事矣!”杜甫只好笑道:“等著瞧,我今天就給諸位烹出一道美味來。”他進廚房將魚開膛破肚清洗好,就將魚和作料像往常一樣放鍋里蒸。他心里想,今天文友光顧,不能太隨意了,發(fā)現身邊還有幾樣青菜,便別出心裁取來姜、蔥、泡辣椒、離筍、冬筍,分別將之切成細條,猶如柳絲,待魚蒸熟后均勻撒上,又將甜面醬調成汁燒熱后澆在魚上。 見杜詩人把魚端上桌來,客人便爭著伸筷品嘗,只覺味道鮮美,不禁異口同聲大為贊嘆,還紛紛好奇地問杜甫:“此魚名何?”杜甫雙手一攤呵呵大笑,于是大家嚷著要為其起個好名字。有的說“叫浣溪魚吧”,有的道“稱老杜魚最合適”,杜甫見大伙如此贊嘆,也就沉吟道:“這樣吧,陶淵明是我敬佩的先哲,吾素慕‘五柳先生’之人品,此魚覆有五種青絲,均似柳葉,不妨就叫‘五柳魚’吧!”大伙覺得此名起得頗具詩意,不禁拍手稱贊。這就形成一段“五柳魚”的佳話,又憑借杜甫的“名人效應”,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成了成都坊間的一道名菜。     如今的川菜廚師在古老傳說的基礎上傳承發(fā)展,施以精湛刀技,又增添火腿、雞肉、香菇等輔料,制成著名的“白汁五柳魚”,被視為川菜一絕。白汁五柳魚色澤美觀,外酥里嫩、鮮嫩清香,不僅營養(yǎng)豐富,還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之功,乃色香味俱佳的川中佳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