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敏(蒙古語“氣息”) 濟爾哈朗(“幸?!保?o:p> 皇太極(“王子”意) 按滿洲族人舊俗,取名頗為隨意,往往就新生兒排行或身體的某個部分或特征取名。如費揚古,意為“老疙瘩”即幼子;武忠額,意為“第一的”即長子;富勒塔,意為“爛眼”;祥圖,意為“眼微斜”;庫勒察,意為面目黧黑;升寅,意為“腦門子”;岳克清阿,意為“相貌還好”,蘇克薩哈,意為“大腿”。 有的是按照各種禽獸和獵具命名。阿穆瑚蘭,即為“哨鹿用的口哨”;伊斯哈,即“松鴨”;烏勒格善,即“一歲鹿”;納辛,即“馬熊”,那滿,即“山羊”;噶魯,即“天鵝”;薩克達,即“母野豬”;鄂碩,即“架鷹的三指皮巴掌”;尼魯,即“披箭”;薩喇,即“箭桶”;蘇納,即“牽狗的繩子”;遜塔,即“頑鷹的網(wǎng)兜兒”;鄂費,即“打野雞的腳套子”等等。 滿洲族先世,生活簡樸,以木為器,孩子命名,于是又有:察哈喇,即“柳瓢”;薩馬拉,即“大木碗”,阿卜薩,即“樺皮桶”。 滿洲族命名還常用數(shù)字,如某人出生時,其祖父是70歲,他的名字就叫“那丹珠”,即滿語70之意。 此外,滿族早先命名,又有阿勒巴圖(村粗),阿禮(通天鬼)。阿彥托克托(燈籠)。阿勒哈(閃緞)、鄂勒和達(人參)。僧庫勒(韭菜)之類,以意為之。 入關(guān)以后,一些旗人覺察到本族命名習慣的粗陋,于是將漢人常用的平安吉慶、福祿壽喜一類字眼運用到名字之中,時興的名字有額勒賀(平安)、諾親(平穩(wěn))等等。到清代后期,就索性直接用漢字命名了,如文元、永祥、崇善、景和等,都是一些吉祥的字眼。 當時旗人取名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常將名字的頭一個字幾代傳勇。大學(xué)士阿桂,其父名阿克敦,其子名阿迪斯、阿彌達,三代人名字的首字都是阿字。乾隆認為“阿”字雖不見于漢人《百家姓》但這樣通用下去,時間一久,也可能成為一戶新姓,所以下令阿桂,日后不準再用“阿”字為孫子輩取名。后來人們常有“旗人父子不同姓”,“滿洲族一輩一姓”的誤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