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講過一句話: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有個網(wǎng)友,從小讓兒子背《弟子規(guī)》,后來兒子看到《國家地理》上的月球基地小屋,說:爸爸,我也要去玩。爸爸突然覺得:我的孩子,不該去背低價值的東西。 《弟子規(guī)》的壞,是把很糟糕的東西擺上臺面,讓人以為古人的好處就是這些。 《弟子規(guī)》層次很低。不是說小孩開蒙層次低一點沒關(guān)系。越是開蒙,越要拿高層次的東西。小孩學得越早,記得就越久,小時候?qū)W的東西往往跟一輩子。如果這時候?qū)W的是次品,一輩子的品位很難翻轉(zhuǎn)過來。 比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p> ——長輩痛恨你,你孝順,才算真孝順。長輩愛你,孝順算不了什么。 這句話很糟糕,誰教導的呢?孔子從來沒有講過這話。 那么,弟子規(guī)的作者——前清秀才李毓秀為什么這么講?是他使壞嗎?不是。是他笨。 這句話,是他個人對舜的理解。舜的父親叫“瞽叟”,意思是瞎老頭,母親死得早,后母和弟弟總是迫害他,但舜仍然孝順父母,愛護弟弟。 李毓秀不懂,家庭的和睦融洽才是目標,孝是為了家庭和睦。他把孝當成了目的,一定要讓親人恨我,恨得越厲害,越能成全我的孝。一個人如果智商不高,又喜歡作總結(jié)發(fā)議論,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去讀《論語》,又稍微聰明一些,就會發(fā)現(xiàn),《論語》是有層次的?!瑯右痪湓?,在不同的年歲,不同的境遇,能咂摸出不同的理解。就好比月亮和燈塔,平地上的人辨別不出哪個更高。月亮大,光也柔和,看起來似乎低些,但當你爬到燈塔頂上,會發(fā)現(xiàn)月亮還是那么遠。爬到山頂,月亮仍然在頭上。 這就是《論語》的層次。孔子因材施教,哪怕是最愚鈍的學生,也能從他這里找到個入處,哪怕是最聰明的學生,依然會高山仰止。但《弟子規(guī)》沒有層次,它是紙糊的月亮貼在窗戶上,你站起來,就比它高了。 當你稍微開了一點智識,馬上就明白《弟子規(guī)》在實踐上根本行不通。比方說,“親有疾,藥先嘗”,親人得了糖尿病,胰島素要先打自己身上試試嗎? 《弟子規(guī)》里的確有孔子的教誨,比如“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但緊跟著,就不知道是誰的話了?!笆码m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有點像劉備,但也曲解了劉備,劉備說得比這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是善事,雖小也應(yīng)該為啊。 還有“居有常,業(yè)無變”,如果你家房子拆遷怎么辦呢?打死也要當個釘子戶?如果行業(yè)不景氣,被淘汰了,你還不轉(zhuǎn)行豈不是等死?照這個說法,孟母三遷,遷得不符合《弟子規(gu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他們都是大逆不道才改行? 至于“事死者,如事生”,就更開玩笑了。哪個正常的人會這么干?關(guān)鍵是《弟子規(guī)》前面戴了個“圣人訓”的帽子,讓人家以為這話是孔子講的,這豈不是誣蔑孔子?簡直是對孔子的高級黑。 李毓秀顯然讀書少,沒看過《禮記》?!抖Y記》講,對待死者,要給他弄一些生米、貝殼,不要弄飯食,死者已經(jīng)不知道了,飯食黏糊糊的不好看,“細碎不絜,故為褻也”??鬃舆€講:“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意思是,如果死者喜歡蘋果手機,你可以找一張紙,畫個蘋果手機燒給他,但不能買個蘋果手機燒,不是說電池會爆炸,而是說這樣干就離殉葬不遠了。商朝人用生者的東西供死者,孔子反對,因為照著那個苗頭發(fā)展下去,殉葬就容易被接受。講“事死者,如事生”簡直是開大玩笑,完全走到了孔子反對的道路上。 實際上,李毓秀正因為自己讀書少,學藝不精,連個舉人都沒考上。他自以為理解孔子的教誨,宣揚了孔子的教化,殊不知,因為自己的愚笨,成為了孔門的罪人。 李毓秀講,“諫不入,悅復(fù)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問題,你要好好勸,不聽,就和顏悅色地再勸,哭著喊著追著勸,拿棍子打你你也不要怨念。 乍一看,好像孔子也這么講,實際上差別非常大??鬃釉趺粗v?“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認為,勸諫父母要講究方法,要義全在一個“幾”字上。比如,別人忽悠你的父母買蟲草,買基金,你勸老太太,老太太不高興了,覺得被你處處管著,不自由。你越哭著喊著追著勸,老太太越傷心。但你要懂《論語》,就知道不能硬勸,要幾諫,要曲折婉轉(zhuǎn)地讓她明白,又不要傷害到她的自尊心。 孔子教人,是要人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理解別人,包括理解別人的局限,理解別人的弱點,這才能做到“恕”。而“號泣隨,撻無怨”,是根本不問親人怎么想,不考慮親人的感受,以親情作為要挾,將自己的意志與偏好強加給親人。這違背了孔子的教育?!皫字G”最要緊的地方,是分寸的拿捏,體現(xiàn)格物的工夫。孔子絕對不教人死纏爛打、大力出奇跡。 孔子知道,子女跟父母閱歷不一樣,境遇不一樣,最終勸諫不動也是可能的。所以有“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鬃映姓J,人和人之間的隔閡,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消除。這正是孔子對世界理解得精微的地方。雖然沒法從根本上消除,但依然要努力。這是孔子對生活的熱忱。為什么不抱怨?抱怨只會加重隔閡。“勞而不怨”,是彼此理解的基礎(chǔ),也是下次勸諫的鋪墊。如果每次分歧都沒有一點怨言,后來的勸諫就容易些。久而久之,隔閡終有消泯的期望。這正是格物的工夫??鬃咏倘诵惺?,都是有條理、有分寸、有邏輯的,絕不是單憑一腔熱血,意氣用事,以為哭鬧可以解決問題。 《孔子家語》講: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父母打你,不痛不癢你就忍著,讓他消消氣。真是打得重,你要跑。你不跑,打壞了,父母也后悔。要理解父母也是常人,有常人的弱點,有情緒的無常,越能理解父母作為普通人這一點,就越能原諒他們的過失。提到原諒,世人便容易走到縱溺,而縱溺親人,則讓親人犯下更多的過失,不是真正的孝和慈。其間的差別,一為過,一為不及??鬃又v,過猶不及。 兩相對比,就能看出來,李毓秀因為缺乏體察物理的工夫,把為人處事的很多問題簡單化了。小孩的智識一旦增長,就知道學的這個東西不能用,它的見地本身就不正確。 《弟子規(guī)》最糟糕的地方,還不在于它的膚淺荒謬,而在于它冠以“圣人訓”的帽子,把膚淺荒謬的東西安到孔子頭上,讓人以為孔子的教育就是這個水平,就這么差勁。今天的小孩,讀《論語》《孟子》的沒幾個,讀《弟子規(guī)》的一大片,真可謂紫之奪朱,鄭聲之亂雅樂也。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 新書《唧唧復(fù)唧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