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一冊,紙書置于案頭,kindle帶到車中,每天早晨電腦開機等待之時,或送妻子上班等待之時,就讀上一兩段,每覺其文字“雄深雅健”,而其對寫作規(guī)律的闡發(fā)“融會貫通”。 《文心雕龍》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的名著,共有50篇專論。其中前二十五篇,詳細闡述了中國古代各種文章體裁的由來和特點。它的第十六篇《史傳》,就追溯了像《史記》、《漢書》那樣的史書中人物傳記的起源。 按照劉勰的說法,孔子以魯國的歷史檔案為基礎編寫《春秋》這部史書,因為他老人家用字極為減省,它所記述的歷事件背景和對人物的評價,讀者可能就看不大清楚。所以,同時代的左丘明就為此寫了一部注釋性的書,就叫作《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其中“傳”字,按照劉勰的解釋,就是“轉(zhuǎn)”的意思,也就是轉(zhuǎn)述。當時的“傳”字,可能就是這個意思?!洞呵铩愤@部經(jīng)典還有《谷梁傳》、《公羊傳》等注釋性的書,主要是對字句的注釋,都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描寫人物生平事跡的“傳記”相差很遠了。 那么,我們怎么理解這種“本身不是一回事”的兩種文體的關系呢?我覺得,從語言的歷史來看,語義的偏轉(zhuǎn)現(xiàn)象是非常普遍的規(guī)律。在人類對語言的使用中,一切所指,變動不居。我們可以在這種規(guī)律中理解“傳記”這種體例在名稱上的由來?!皞鳌弊畛跤脕碇阜Q一種經(jīng)書的注釋體裁的時候,還沒有出現(xiàn)后來的(人物)“傳記”這種體裁呢。 當然,因為《左傳》有比《春秋》更為詳細的歷史記錄和歷史評論,也有人認為,它可以單獨看作是一部史書,而不只是《春秋》的注釋。但《左傳》作為“編年家法之祖”(清代浦起龍《史通通釋》),畢竟與《史記》、《漢書》等紀傳體的史書在體例上差別較大,并不以人物作為核心,也沒有成為后來延續(xù)兩千年的所謂“正史”(也就是所謂“二十四史”)的體例。這可能是因為,它并不以人物為中心,也就不以皇帝的世系為中心。皇帝沒有被擺在歷史的核心位置上。(紀傳體以“本紀”來體現(xiàn)歷代皇帝的核心地位。)此外,由于按時間編寫,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線索也不夠完整連貫,這也是這種體裁的缺點。對于史書體例的優(yōu)劣的評價,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史通》還有更為詳細的闡發(fā)。 《文心雕龍》中對史書傳記由來的闡釋主要是下面這樣一段: “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師以正“雅”“頌”,因魯史以修《春秋》,舉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標勸戒;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然睿旨幽隱,經(jīng)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乃原始要終,創(chuàng)為傳體?!皞鳌闭撸稗D(zhuǎn)”也,轉(zhuǎn)受經(jīng)旨,以授于后?!?/p> 我簡單解釋一下: 其中“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幾句,寫的是孔子編寫《詩經(jīng)》和《春秋》這兩部經(jīng)書的思想背景,他對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的道德滑坡很感到悲哀。 其中“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十六個字,非常工整對仗,說的正是傳說中的所謂“春秋筆法”。它的意思是:孔子用一個字寄寓的贊揚,比給他官做評價還要高;孔子用一個字寄寓的批評,比斬了他還要厲害。 比如,《春秋》記載鄭莊公殺了擁兵自重的弟弟公叔段這一段歷史,只有“鄭伯克段于鄢”這一句話——相當于這個故事的一個標題。而《左傳》則記述了整個故事,后來收入《古文觀止》,是一篇名文,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左傳》對于“鄭伯克段于鄢”中的“春秋筆法”是怎么注釋的呢?它寫道: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尾坏?,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p> 對這一段話,文章學家周振甫的解釋就說: “這里稱‘鄭伯’,有貶意,貶他失教,貶他志欲殺弟公叔段。稱‘克’有貶意,貶公叔段與鄭伯對抗,有如二君。稱‘段’有貶意,不稱弟,貶他的不弟?!?/p> 為什么這么說呢?周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再強大的國家的諸候,都沒有“王”這么一說。因為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后來周室衰落,諸侯各自稱王,但《春秋》只認周天子(其實只是一個弱小國家之君)為王,尊稱為“天王”。楚國國君雖然稱王,但《春秋》只稱他“子”——地位并不高。鄭國的國君因為先君輔佐周王室有功,國力強盛,已經(jīng)自稱為公了,但是孔子偏在稱呼上貶他兩級,稱他為伯——這也是這個諸侯原有的爵位,就是批評他對于自己的弟弟沒有教育好。孔子用的這個“克”字,本來是用在兩個對等的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鬃又杂眠@個字,是批評他們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叔段自己不像一個弟弟的樣子,所以孔子也不寫他是弟弟,這也是貶意。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需要這么解釋,才能看明白。也不知是否真有這么一回事兒。可以參見我的公號文章《有沒有“春秋筆法”這回事?》。 [點擊下面的“原文鏈接”,可聽我朗讀這篇小文。] |
|
|
來自: 空明苑 > 《經(jīng)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