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飾品群體,一直未被人們重視,那就是清代、民國時期及建國初期制作的中國銀飾。由于這一階段銀器的價值還沒有被更多人認(rèn)識到,更不像其它古董或玉石、翡翠等被爆炒過,因而它們的價格尚處于低位,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4大要素辨別銀器的時期 看標(biāo)款。清代產(chǎn)生的飾品上僅打有足銀款;民國時期制作的有China及工匠姓氏或編號款;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前制作的此類飾品上均打有“silver”標(biāo)志;而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制品上有silver及925款;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后制作的多打925標(biāo)志。 看制作精細(xì)程度。清代及民國時期制作的銀器飾品,制作工藝都較精細(xì);而建國初期制作的銀器飾品,均為老一代工匠制作,因而可見其無論使用哪種工藝,也都十分精美到位;而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至今制作的,技藝已不如以前。 看外觀。區(qū)別清、民國時期及建國初期所制銀器飾品,要仔細(xì)、綜合地看其外觀。清代及民國時期產(chǎn)生的飾品,均具時代痕跡,即所謂的包漿。建國初出口的此類飾品,雖僅有六十余年,但已帶有歲月留痕。而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制作的飾品,表面新亮。 看飾品上所鑲的珠寶玉石。清代、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飾品,無論是玉還是寶石,均為上好的材質(zhì)。而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以后制作的,其所鑲的珠寶玉石材質(zhì)已大不如前,甚至有的用劣質(zhì)品替代。如玉石非和田玉,翡翠非A貨,松石為用石粉壓制。 決定銀飾價值的5大因素 制作工藝:工匠創(chuàng)造了多種工藝制作銀飾,一般采用捶揲、鏨刻等方法。有的使用鍍金方法,使制成品金光閃閃,格外華麗。但用此工藝制成的飾品工藝價值較低。有的飾品采用了掐絲、包鑲寶石、上琺瑯等工藝,使得制成的飾品更加精美。 材質(zhì):在眾多飾品中,多數(shù)僅為單一銀金屬制成。銀雖是貴金屬,價值卻比金低很多。但在建國初期出口的銀飾中,有的包鑲有老和田玉、翡翠、各種紅藍(lán)寶石、珍珠瑪瑙、珊瑚、松石等。因為這些珠寶玉石本身具備不同價值,這無疑會給飾品增加附加值。 不同工匠:一名成熟匠人要經(jīng)過培訓(xùn)、長期實踐,會有各方面的投入,這也決定了工匠制成的飾品的價值。工藝大師設(shè)計、制作的飾品價值肯定比一般工匠制作的高很多。 年代:銀飾的價值會因產(chǎn)生時間長短而不同。 品相:銀器飾品在這么長時間的流傳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會造成銀飾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折裂、鍍金受損、鑲嵌物脫落等現(xiàn)象,這會影響銀器飾品的原有價值。 可供選擇的銀飾品種 頭飾,也稱發(fā)飾。種類豐富多樣,多為步搖、簪子、扁方等。但此類飾品由于戴起來十分不便,在約半個世紀(jì)前基本被淘汰,而發(fā)夾既有裝飾性又實用,因而被保留下來。 耳飾:耳環(huán)、耳釘、耳墜等,多種多樣。 項飾:項鏈、項圈,多為掛在項上的掛件。 胸飾:胸花、胸卡等,專用于胸前飾品。 腰飾:常掛在腰間。 手飾:此類品種繁多,多為戒指,亦包括指甲套、手鐲、手鏈等。另外還包括化妝用手鏡、化妝輔助用品。 銀器飾品的保養(yǎng) 清朝末年至建國初期制作的銀器,由于其產(chǎn)生于約一百多年前,飾品上帶有銹跡,因而收到后首先要清洗,方法是先用白醋或味精水浸泡二十四小時,用清水洗后,再用軟棉布擦干。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飾品的掐絲部分,有些污物,一定要用竹木牙簽細(xì)心去除,然后清洗干凈。對帶鎏、鍍金的銀飾,在清理時不要傷及金層。最后,在佩戴它們時,也必須小心謹(jǐn)慎,戴后認(rèn)真清洗并保存好。(來源:《藝術(shù)商業(yè)》2013年12月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