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科 陜西隴縣西部南坡村的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其中M6出土的一件帶有銘文“夨中”的青銅戈格外引人注目。這件戈呈長援尖鋒,有中脊,闌較高,中胡一穿,內角上鈍下銳。戈身滿布漆黑古銹,閃閃發(fā)光。內部有銘文“夨中”二字。通長24.8厘米。另外還有一件內部帶“夨”字銘的戈也是出土于這個地區(qū),形狀與這件戈相似,呈長援尖鋒,有中脊,闌較高,中胡一穿,只是援部和胡部較前者為寬,內上下角方銳。出土時戈援尖人為彎曲。 因與這件戈共出的還有一件當盧圓泡,其背面亦有一“夨”字,發(fā)掘者認為這是一處西周早期文武之際的夨國墓地。那么這件戈上的“夨仲”是何人?聯系到后來在寶雞西郊紙坊頭出土的夨伯鬲,尹盛平先生認為,這件戈銘“夨中”當是北虞的始封君虞仲,即周章(夨伯)之弟。夨仲在武王伐商以前活動在隴縣一帶,受封后才到了山西平陸一帶,春秋時,北虞被晉所滅。夨伯當是西虞之君,這支虞在西周康王時,被改封到了江蘇宜地為宜侯,后世稱為吳國。 夨仲和夨伯都是周太王家族重要成員。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太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藥的機會一起逃到了一個叫“荊蠻”的地方,自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虞國。從這件夨仲戈和后來出土的夨伯鬲可以看出,太伯、仲雍奔荊蠻的地點,當在陜西寶雞地區(qū)的吳山一帶。并且在這一帶的夨地內建立了虞國,以居地稱為“夨氏”。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諸侯。因此,周武王尋找到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和虞仲,要封他們?yōu)橹T侯。但因這時的周章(夨伯)已做了吳君,武王就因地追封周章為吳國君,同時封周章之弟夨仲于北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其后人以虞為姓,夨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這件戈應當是虞仲還未分封到北虞前在隴縣活動時的遺留物。 但“夨”的問題很復雜。夨器不光是在寶雞的千河流域屢屢出土,河南洛陽,江蘇、山西等地也都有出土。奇怪的是,這三處都與吳國的歷史有關。有學者認為,“夨”的古音讀為“吳”,虞與吳又相通,因此夨國就是虞國。但這個觀點并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因此有學者認為,對千河流域出土的青銅器上冠以“夨”字銘文的要區(qū)別對待。從已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來看,從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夨國之君一直稱“夨王”,而不稱“夨伯”。由此可知,“夨王”之“夨”是國名無疑,同時也說明夨國是非姬姓的方國。然而夨王簋等銅器上的“夨”與西周早期夨伯鬲、夨仲戈上的“夨”有別,前者是“夨國”之器,后者是“虞國”之器,二者不僅國名不同,而且姓氏也不同。因此,另一件帶有“夨”字銘的戈到底是夨國的還是虞國的?就很難定論了。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件戈頭為什么是彎曲的?其實,這種現象在考古中比較常見。這是因為,戈是三代時最為常見的一種殺敵兵器,作為死者的隨葬器,多在隨葬前都要人為的將其援頭折彎,以示休戰(zhàn)或和善友好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