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一個朋友吐槽我長期睡太晚容易暴斃,我問他:“你有想過如果身患絕癥命不久矣,你要如何操辦自己的葬禮么?” “沒想過,我想這干嘛?” “我想過,非常認真的想過。” “那你準備怎么辦?” “葬禮這么辛苦勞累又悲傷沉重的事情,我絕對不會讓我的任何家人朋友承辦,他們負責出席就好。我得找個專業(yè)可靠的代理公司給我辦圓滿了,至于什么靈堂的設計,哀悼的環(huán)節(jié)還有伴手禮我會提前設計好,他們只需要負責執(zhí)行。” 
 “雖然我還想好具體說什么,但是結尾的部分一定是:生命是一場經歷,我的這場經歷因為有你而變的不凡。而人生只不過是一場party,我只不過提前離場了,你送我到門口就好。你看,燈光依然閃亮香檳還沒喝光,請你繼續(xù)享受那些美妙的時光,不必為我難過心傷,我們最終都會去往同一個地方。” “我不想辦那種哭哭啼啼悲痛欲絕的葬禮,因為來參加葬禮的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我想要告訴他們:親愛的,這不是永別呢,這只是暫別。我只是先你一步去了那個我們都要去的地方。 數十年后,我們仍會重逢。而你應該為我感到開心,如此愛美的我,容顏永遠停駐在了不算蒼老的模樣。” “遺體告別環(huán)節(jié)我就不辦了,那個場面我經歷過一次??彀肽赀^去了,至今想起來仍是熱淚盈眶。這個環(huán)節(jié)改成:每個人分享一個跟我有關的事,可以是我童年趣事,可以是我鬧的笑話,可以是我喝多了做出來的蠢事。百無禁忌,任何丟臉跌份的事都可以說,反正我也不會從棺材里面站起來罵你。 “但前提一定要是有趣的,搞笑的。我的葬禮不想辦的那么悲傷沉重,不是說死者為大么?請你們尊重一下我的IP和流程設置好么~與其說是讓親朋好友們與我告別,不如說是讓這群最愛我的人聚在一起互相鼓勵,互相安慰。我知道你們舍不得我,但是隨便哭哭得了,別整的過于戲劇化。關鍵是你們都哭成傻逼了誰來安慰我父母啊,你們心疼心疼傷害值800+的叔叔阿姨好么?” “然后我的伴手禮呢,才不要搞什么毛巾肥皂的。武漢是這種習俗,不知道全國其他地區(qū)辦白事是什么規(guī)矩。我的伴手禮要搞明星結婚伴手禮的那種規(guī)格:一個巨漂亮的禮盒綁上一根絲帶,里面的內容是:一支祖馬龍的蠟燭,一本我的書,一支男女通用的fresh潤唇膏,一盒白巧克力?!?/span> 
 “最后是我的墓碑,首先遺照給我往漂亮整,不用考慮莊嚴肅穆漂亮就行。老娘從小到大都在“你好漂亮”這句贊譽中生活。死了也要讓掃墓路過我墓碑的人民群眾被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張照片閃瞎了眼。不禁感慨道:臥槽,這女的好漂釀??!墓碑上不要寫太多個人信息,簡單神秘高冷就行。差不多就這些吧” 
 我想了想,考慮葬禮這件事大概是從我自己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場葬禮開始。偏偏這場葬禮,送走的是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彀肽赀^去了,我仍然沒有從那種悲傷的氛圍里緩過來,一部分的我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天。我沒想過要“走出來”,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走出來,我只是學會了跟這種悲傷共生共存。 1月30號把我的人生割裂成了兩部分,我永遠也不可能跟從前一樣,我永遠也不能像昨天一樣。無論我此刻的生活有多么忙碌和豐富,無論我是否看上去別無二致。但是我心里對許多事的感受和反應都發(fā)生了不可逆的劇變,也許別人感受不到,但是我自己不能假裝那些改變不存在。 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一個遭受巨大心理創(chuàng)傷暫時還未精神失常的人,但是我那根緊繃的神經遲早是要斷掉的。從那以后,我開始認真的寫公眾號。我不宣傳,不推廣,不炒作,不追熱點,不寫時事。只把它當作我的日記本,而文字只是于我而言只是一種強效的療愈方式。 漸漸的,《付出感》讓你們認識了我。小小的日記本變成了千萬人等待著我更新的“文字真人秀”。三月份的時候,一家出本社聯(lián)絡到我想要給我策劃一本書?;趯Ρ舜藢I(yè)度的認可,最快十月份這本書就會跟大家見面了。我的家人朋友都很為我感到開心,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今后的每一點喜悅和成就,那個我最愛也最愛我的人都無法與我分享了。 
 無論我如何努力,無論我走到哪里,無論我取得何種成就,我最想要第一個分享的人,她永遠的離開了。那么這一切還有什么意義呢?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就是為了跟你愛的人分享么?不就是希望看到她為你開心為你驕傲么?不就是希望給她買點兒什么帶她四處走走么? 奶奶的離開,讓我生命里的很多東西都失去了意義。讓原本快樂的事變得不那么快樂了,讓原本悲傷的事也變得不那么悲傷。我依然努力工作,積極生活,依然會向著每一個目標前進。 我只是不那么在意“結果與成就”了,任何事沒有結果我都不會太過難過失望,因為我已經經歷過了最難過的事,除卻巫山不是云。但凡有一些“結果與成就”我最多開心一小會兒,緊跟著的就是“可惜奶奶再也看不到了”的惆悵。 
 如果說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么失去親人的痛應該是人生中最昂貴的一筆學費了。要說奶奶的去世,對我有什么正面影響,大概就是極大的改變了我與父母的關系。 我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忙于工作沒空照顧我。雖說讀書后,他們把我接了回來,但是我們的關系始終沒有那么親密。我跟他們從來沒有過多的交流,無論是言語上還是行為上都不太會表達愛。我們家整體的家風給人的感覺就是:傳統(tǒng),克制,冷靜,有序。 所以我從小就特別羨慕那些家庭成員親密,家庭氛圍融洽的孩子。奶奶走后,我深刻意識到了我的爸爸也失去了母親。而終有一天,我也會失去我的母親。將來我結婚生子,與父母相處的時光會越來越少。如果我出國定居,那么見面次數更是寥寥無幾。 所以,我開始下意識的每天和他們聊幾句。以前從來不當一回事的家庭聚會,現(xiàn)在我從不缺席。我會更頻繁的去看望爺爺,姥姥和姥爺。每次出差前,我都會給父母一個大大的擁抱,哪怕我只離開3天。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事。 奶奶的離開,讓我更加珍惜剩下的親人。珍惜我還可以擁有他們的時光,珍惜我們共同度過的每一個節(jié)日,珍惜那些我還可以去表達愛的機會。這就是親人離世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收獲,它讓26歲的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遺憾,什么叫做珍惜。 然而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一堂課,就是死亡教育。從小爸爸媽媽不會跟我們聊這個話題,長大了課本里不會剖析這件事情,朋友聚會不曾探討這個問題,書本電影里也鮮有這種題材。傳統(tǒng)的中國人似乎對死亡這個話題諱莫如深,甚至避之不及。 缺乏死亡教育,讓我們每個人在初次面對親人離世的時候都不知道那顆支離破碎都心該如何安放,那些無邊無際的恐懼和悲傷該何去何從?我們都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被迫學習死亡,如果不是人生把我們帶到這一步,也許從來不會考慮這件事。 在大多數人看來,生存亦或者死亡,這是個事不關己的深奧的哲學問題。其實并不然,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且不止面對一次的現(xiàn)實問題。無論你是誰,你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嬸嬸阿姨。在你的有生之年,不出意外你會送走你的每一個長輩。 
 所以提前考慮死亡,這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想想無論同行多久,你我終有一別,我們就會原諒許多人,放下許多事。那些求而不得的執(zhí)念,那些吞噬著我們的貪嗔癡在死亡面前都渺小的像一根羽毛,再也不是我們負重前行的壓力和桎梏。 向死而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詞。 
 人生只有匆匆900個月,我們基本上都是渾渾噩噩的過完了前三分之一。好好考慮一下死亡這回事,認真計劃一下自己的葬禮?;蛟S接下來的三分之二,你會開始不一樣的生活。 最后在我鐘愛的導演 伍迪艾倫的一首詩中結束今天的分享 
 | 
|  | 
來自: 昵稱29948441 > 《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