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意圖: 一天中午睡前,我給孩子們講了一本圖畫書《圓圓的……》,封面是一只 圓臉小豬在大口大口吃著圓圓的西瓜。書中有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圓圓的太陽、餅干、皮球、月亮和胖臉,這些事物和幼兒的日常經(jīng)驗非常貼近,所以幼兒經(jīng)常會選擇閱讀這本書。 看到幼兒對這本書如此喜愛,我們就思考: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圓圓的物品,這些圓圓的物品能帶給幼兒很多樂趣,如果能夠圍繞這些圓圓的物品開展一系列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幼兒對圓的認知經(jīng)驗,而且能夠使幼兒多 方面的能力在活動中得以提升。于是“圓圓的……”主題活動就誕生了。 主題活動:圓圓的·····網(wǎng)絡圖 ―、師生共讀圖畫書《圓圓的……》 我一邊翻頁一邊給幼兒讀圖畫書《圓圓的……》,讀完之后我問:“你們覺得還有什么東西是圓圓的?”景楊非常認真地看著我,然后用兩個小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比畫出了一個圓。我心中一喜,立即強化:“景楊發(fā)現(xiàn)圓了!”景楊指著睡眠室門口的一輛小車車輪:“老師,這是圓的!”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其他幼兒對這個問題幾乎沒有回應。 由此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圓”的認知差異比較大,個別幼兒不僅能夠說出圓形的物品,而且能夠用手指造出這樣一個圖形。但多數(shù)幼兒說不出生活中的圓,后續(xù)活動應多給幼兒形象具體的圓形物體的視覺認知,豐富幼兒關于圓形的經(jīng)驗。 二、我們生活中的圓形物體 (―)圓圓的玻璃球 3歲的幼兒,思維處于直觀行動發(fā)展階段,伴隨具體事物與具體操作的認 知會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與理解。我們決定從滾珠畫的材料-玻璃球開始, 和幼兒一同尋找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各種圓。在帶孩子們開始活動前,我拿出玻璃珠問孩子:“這是什么?”孩子們一起回答:“珠子?!蔽依^續(xù)問:“這是什么形狀的呢?”“圓形?!庇忠淮萎惪谕暤鼗卮?。我繼續(xù)追問:“這是圓形的玻璃球,你們覺得像什么?” 帥帥很快就說:“像湯圓?!?/span> 洛華一邊說一邊摸著自己的頭:“像頭一樣圓圓的?!?/span> 小宇:“像蘋果一樣圓圓的?!?/span> 帥帥緊接著觀察一會兒說:“像棒棒糖,像太陽,像皮球一樣?!辨簝x: “老師,我覺得它像是一個圓圓的大月亮。” 鑒吾:“老師,我覺得非常像大火球?!?/span> 悠悠:“我覺得像一個小泡泡!” 孩子們對這粒玻璃球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比喻描述,超出我的意料。我問:“那你們覺得它會滾動嗎?”可能有的幼兒不是非常清楚“滾動”是什么意思,只有很少幾個孩子回答了這個問題。我拿起一個玻璃球,輕輕一推, 玻璃球就滾動了起來。洛華看見了,興奮地說:“老師,老師,就像我們家的奧拓車一樣,會滾動?!蔽依^續(xù)問:“那你們想玩兒嗎?”孩子們非常興奮 地回答:“想!” (二)教室里的圓 通過觀察描述圓圓的玻璃球,幼兒對圓形有了直觀的認識,他們有意無意地開始留意身邊的圓形。 一天早晨,鑒吾從家里帶來了一個吃過的椰子外殼并興奮地對我說:“老師,老師,我?guī)砹艘粋€圓圓的椰子! ”由鑒吾的想法我們想到了可以引導幼 兒一起尋找教室中的圓形。 源源指著墻上貼的圓形火車輪子:“老師,我發(fā)現(xiàn)這個車輪子是圓形的?!?昕曄指著墻上的紅色的剪紙畫:“老師,這兩個都是圓形的?!?/span> 樂與:“老師,我們班的蘋果是圓的。”她指的是區(qū)域里“切水果”的操作材料。 景楊舉著手著急地說:“老師,老師,你看窗戶上貼的小老鼠的耳朵也是圓的?!?/span> 接下去他們還發(fā)現(xiàn)拼插玩具中有圓形的插片、圓形的串珠、圓形的小管等。 活動反思: 讓幼兒尋找教室中的圓形,一方面是為了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一方面也想加深幼兒對圓形的理解。小班幼兒的學習要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教室無疑是幼兒熟悉的一個地方,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對圓形有了一定的理解。 (三)我們身上的圓 每個人的穿著配飾是個人比較熟悉的,尋找自己身上的圓會讓孩子對圓更 有興趣,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晨間,和幼兒一起聊我們身上的圓。我把自己脖子上一個圓圓的項鏈吊墜 展示給孩子們看,然后說:“你們看,這是崔老師身上的圓形,你們身上有圓 形嗎?” 牧青指著襯衣右邊胳膊上的圓形標志:“老師,我這里有圓形! ”其他幼兒 也開始關注自己衣服上的圓了。 涵涵指著上衣的泡泡圖案說:“老師,我這也有圓形!” 樂與指著外套上粉紅色的圓形圖案說:“老師,我這里也有!” 接著,我發(fā)現(xiàn)洛華的鞋子底上有圓圓的形狀,于是我提醒小朋友看,幼兒 就開始興奮地尋找鞋子上的圓形,很快每個幼兒都發(fā)現(xiàn)自己或者是他人鞋子上 的圓形,有的在鞋子底,有的在鞋子面上,有的在鞋子帶上。 突然,源源摸著自己的頭說:“老師,我的頭也是圓圓的。” 其他小朋友紛紛仿效,摸著自己的頭,開心地笑著:“我的頭也是圓 圓的?!?/span>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時常在戶外活動、散步的時候和幼兒一同發(fā)現(xiàn)戶外的 圓形。 孩子們對生活中各種圓形的認知經(jīng)驗豐富了,對圓形的特征也有了更多的 認識。他們經(jīng)常會自發(fā)地尋找周邊各種各樣與圓有關的物品,并告訴身邊的老 師、家長和同伴。 三、圓形的游戲 圓圓的物體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能滾動,于是,我們讓幼兒在參與各種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圓形物體能滾動的特性。 (一)滾動的玻璃球 讓會滾動的玻璃球與藝術領域結合,創(chuàng)作滾珠畫,對嬰班幼兒來說內(nèi)容適宜又充滿樂趣。 1.玩一玩 在滾畫之前,我們給每名幼兒發(fā)了一粒玻璃球,讓他們充分把玩,一方面熟悉玻璃球,減少新奇感;另一方面初步感知玻璃球滾動的特征。 2.滾一滾
考慮到幼兒是第一次進行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我們給幼兒準備了藍色顏 料,A4紙的一半大的廢舊復印紙和大小合適的塑料盒。 為了加強作品的效果,我們提供了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顏料,并特 別強調(diào)放在顏料中的珠子不混色。有些孩子一上來就滾出了美麗顏色的圖畫, 那些本身比較膽怯的孩子當看到自己的同伴都能滾出顏色豐富的圖畫時,他們 參與的熱情就高了。 (3)區(qū)域活動中的滾畫活動 有了前期的滾畫經(jīng)驗,我們在美術區(qū)投放了宣紙、彩色復印紙、繪畫紙、 黑卡紙以及滾珠畫的其他材料,供幼兒操作。嬰班孩子喜歡反復做這件事,例 如語象小朋友,有一天竟然連續(xù)作了3張滾珠畫,最后露出滿足的笑容。幼兒 對滾珠畫的熱情一段時間一直在班中持續(xù)。 (二)好玩的皮球 球是幼兒在戶外活動中常見的物品,嬰班幼兒很喜歡可以滾來滾去的球。于是,在戶外我們就經(jīng)常和幼兒玩拍球、滾球、抱球跑、扔球等游戲,在活動中讓幼兒繼續(xù)加深對圓以及圓能滾動這一特性的感知。 四、圓形創(chuàng)意畫 (一)圓形創(chuàng)意畫——好餓的毛毛蟲 活動是由圖畫書《好餓的毛毛蟲》引發(fā)。在帶領幼兒欣賞完圖畫書后,看 著孩子們對這本圖畫書的喜歡,我們就帶孩子們做毛毛蟲。我們先用紅色圓形代表毛毛蟲的腦袋展示給大家,用綠色圓形代表毛毛蟲的身體,用膠棒涂抹后 粘貼在紙上即可。 嬰班第二學期,幼兒使用膠棒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比較豐富,此內(nèi)容也比較簡單, 幼兒基本能獨立操作。有的幼兒在同一張紙上貼上了兩條甚至三條毛毛蟲,自己拿筆還給毛毛蟲添了眼睛、嘴巴和觸角;有的幼兒還讓毛毛蟲的身體變得彎彎的:有的幼兒在同一張紙上貼有朝不同方向的毛毛蟲。很多幼兒在粘貼完之后,都自豪地到老師面前,高舉作品滿足地說:“老師,這是我貼的毛毛蟲!” 本次活動幼兒獲得的成就感源自于他們能夠獨立動手完成一件事情,這種符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活動給了幼兒最大程度的自信和滿足。是否可以讓幼兒嘗試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圓形創(chuàng)意畫呢?嬰班幼兒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只是因為動手能力有局限,難以實現(xiàn),如果能夠讓大班幼兒和他們一起來進行,效果也許就會體現(xiàn)出來。 (二)圓形創(chuàng)意畫一-大帶小圓形創(chuàng)意畫 活動前,我拿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形擺在一起。我先問孩子們:“你們覺得 這兩個圓在一起像什么?” 子悅抿嘴邊笑邊說:“老師,像一個氣球!” 景楊很認真地看著這兩個圓形:“像一個雪人!” 博宇看著我:“我覺得它非常像一個8! ” 幼兒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看來進行圓形創(chuàng)意畫是有可能的。 為避免大班的幼兒在帶弟弟妹妹的時候 產(chǎn)生越俎代庖的行為,我先和大班的幼兒一 起討論了怎樣帶弟弟妹妹一起創(chuàng)作圓形畫的方法。同時我們準備了許多大小、顏色各異的圓形,供孩子們操作使用。 活動開始的時候,一個大孩子帶一個小孩子。 首先是幼兒們相互認識:大班的天黛與欣茹一組,姐姐問:“你叫什么名字?”欣茹很大方地回答:“我叫欣茹?!?/span> 鏡頭1:大班的安琪和嬰班的博宇一組。 安琪問:“你想做什么?” 博宇皺著眉頭:“我不知道!” 安琪:“那我們做小魚吐泡泡好嗎?’’ 博宇說:“好的!” 安琪:“你先粘圓,這是一個一個的泡泡!” 我見博宇不停地粘貼,在紙上貼滿了圓,安琪拿了一支筆畫了一個帶著蝴 蝶結的小魚,就這樣,小魚吐泡泡的作品完成了。 鏡頭2:大班的天徭和不愛說話的樂與一組。 天徭:“我們做太陽吧!” 接著他和樂與一起粘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圓形在紙上,然后指導樂與妹妹用 小圓粘在大圓的外邊,他們粘著粘著,自己的小圓用光了,旁邊小朋友的小圓片也沒了,怎么辦呢?只見天徭用紅色的畫筆畫了許多小圓,構成了美麗的太陽。 鏡頭3:大班的安安首先是和妹妹昕曳商量做一個大的,昕曳很興奮。只 見他們先將兩張A4的白紙很快粘在一起。然后姐姐提議做一只蝴蝶,妹妹欣然同意。于是,姐姐選圓形,指導小妹妹用膠棒貼在具體的位置,他們作品的大部分圓形都是妹妹來粘貼的。最后姐姐添畫了幾筆,一只巨型的美麗的蝴蝶就現(xiàn)身了。妹妹看著作品,張開兩只手臂,上下?lián)]舞著:“好漂亮的蝴蝶!” 此外,在這個大帶小創(chuàng)意圓形畫活動中,還出現(xiàn)了美麗的雪人、可愛的小雞等很多有趣的創(chuàng)意作品。每個幼兒都有大班哥哥姐姐的帶動,既提供創(chuàng)意支持,又提供技能幫助,因此他們的作品效果好,這極大地激勵孩子們對圓形創(chuàng)意畫的創(chuàng)作興致。 (三)創(chuàng)意折紙——好玩的不倒娃娃 不同圓形的組合拼貼可以變出很多奇妙的圖形,那么單個圓形能不能變成好玩的圖形呢?我先拿出一個圓形請幼兒觀察,然后問:“你們覺得這個圓形可以變成其他圖形嗎?”孩子們沒有回答,我輕輕對折了一下問道:“這變成什么了?” 牧青:“像嘴巴?!?/span> 景楊:“像餃子和西瓜?!庇朴疲骸跋穸??!?/span> 教師在對折后的半圓上添了眼睛、鼻子和嘴巴,孩子們看著笑了。 教師將這個半圓形放在地上,然后輕輕用手指點點它,一晃一晃的,可是不會倒,于是驚奇的幼兒就涌了上來,一個一個嘗試著碰一碰它。真的是不會倒呀! 我問:“你們覺得它像什么呢?” 小宇:“我覺得它像一個木頭人!” 我繼續(xù)問:“它還像什么?” 婧儀:“我覺得它像一個不倒翁!” 老師和幼兒都笑了,于是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不倒娃娃”,幼兒欣然同意。每個幼兒都得到一張圓形,并將其對折后添畫。真真是第一個做好的,她將“不倒娃娃”放在地板上不停地用小手點它玩。 牧青走過來說:“老師,老師,我有兩個娃娃,一個是難過娃娃,一個是笑臉娃娃!”我一看,還真是,兩面的娃娃是不一樣的,輕輕一推,小娃娃就搖了起來。大家紛紛拿著做好的“不倒娃娃”在地板上反復地玩著,非常 開心。 活動反思: “圓圓的……”主題活動就此告一段落,但是孩子們對圓的熱情并沒有因 為主題的結束而停息,在戶外活動時經(jīng)常聽見孩子們討論各種圓的東西,如 “我的小腿也是圓的”“看看這個鋼管也是圓的”等各種說法。在帶孩子們感受這個圓圓世界的過程中,這些嬰班的孩子表現(xiàn)出了對自己生活世界的莫大興趣,不停地體驗著圓形帶給他們的驚奇,感受著創(chuàng)作帶來的樂趣,發(fā)展著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 評析: 讀“圓圓的……”主題案例仿佛自己就在教育的現(xiàn)場,滿懷著教育的樂趣 和激情,和孩子們一起興致勃勃地探索著“圓圓的”世界,《圓圓的……》圖畫書、圓圓的玻璃球、教室里的圓、身體上的圓、圓的游戲、圓形的創(chuàng)意畫……還有大班孩子的創(chuàng)意參與。這個主題活動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動、自然、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發(fā)展的過程,能感受到教師“于無聲處”的教育意識與能力,特別值得細細品讀。 該主題活動集中體現(xiàn)了嬰班孩子的學習特點: 第一,嬰班幼兒的學習一定要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環(huán)境、熟悉的事物入手,正是基于此,教師和幼兒從認知玻璃珠,到找尋教室里、身體上以及戶外的圓形來豐富幼兒的認知。 第二,嬰班幼兒每次學習的目標要單一,活動和活動之間不能有太大的跳躍,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每次活動安排的內(nèi)容比較純粹,時間也比較短。 第三,嬰班幼兒的學習容易受教師的暗示與同伴言行的影響,只要一個小朋友做什么、說什么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共鳴與模仿。在本次活動中除了同年齡段幼兒的相互模仿外,教師還特別邀請了大班幼兒的參與,在活動中發(fā)揮了很好的教育價值。 第四,從玻璃珠的討論、創(chuàng)意畫等活動中再一次驗證了嬰班幼兒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教師善于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不斷挖掘,體現(xiàn)了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 意識與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