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 今 早子時 24點~凌晨1點 丑 01點~03點 寅 03點~05點 卯 05點~07點 辰 07點~09點 已 09點~11點 午 11點~13點 未 13點~15點 申 15點~17點 酉 17點~19點 戌 19點~21點 亥 21點~23點 晚子時 23點~24點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⑼玫葎游镒鞔?,以為易記。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更”或“鼓”。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現(xiàn)時的十五分鐘。 刻以下為“字”,關(guān)于“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qū)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qū)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yīng)于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yīng)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 附歷代記時制:殷武丁時12段記時: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間:小采(下半段)、會、(木+凡)、夕。 殷稟辛至文丁時16段記時: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夜間:會、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記時:平旦、日出、食時、莫食、東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時、下市、黃昏、人定、夜半、雞鳴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