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性靜脈炎屬于中醫(yī)的“脈痹”“惡脈”“黃鰍癰”等疾病范圍,是外科臨床常見病,以病變靜脈可以捫及一有壓痛之條索狀物為主要臨床特征,或見皮膚紅腫熱痛,或伴患肢腫脹。 本病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端貑?SPAN lang=EN-US>·痹論》日:“以夏遇此者為脈痹。”“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鹅`樞·周痹篇》日:“周痹在身也,上下轉徙隨脈”“周痹在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 【病因病機】本病易發(fā)生在外傷、手術后、產后長期臥床或靜脈輸液者。其發(fā)病之驟者以濕熱為甚,發(fā)病之緩者以瘀血為主。本病之因由于風寒濕熱之邪外侵,濕熱下注,外邪引動內熱,或因臟腑功能失調,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氣血凝滯,瘀腫乃發(fā)?!吨T病源候論·腫痛諸候·諸腫候》日:“腫之生也,皆由風邪濕熱毒氣,客于經絡,使血澀不運,壅結皆成腫也?!薄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黃鰍癰》說:“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SPAN> 臨床癥見患肢肢體腫脹、疼痛變色?!吨夂蠓健啡眨?SPAN lang=EN-US>“惡脈之病,其狀赤絡忽起,蘢蓯而驟,若死蚯蚓之狀,又若水在脈中,長短隨絡脈所生。”《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黃鰍癰》日:“此證生在小腿肚里側,疼痛硬腫,長有數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笨煞謨尚停孩贊駸嵝?。突然發(fā)病,肢體腫脹嚴重,發(fā)熱疼痛,活動后加重,大便干結,舌質紅絳,舌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或弦數。②瘀阻型。起病緩慢,肢體腫脹、疼痛,活動后加重,局部變紫,舌有瘀斑,脈沉澀。 【辨證用藥】本病以血栓為主癥,是矛盾的關鍵,使之溶散是取得療效的唯一目的,中醫(yī)的活血化瘀法及此類藥物對靜脈血栓確有療效。治療當以化、通為主。 病濕熱者,清熱利濕,佐以活血化瘀;血瘀者,則通絡化瘀,佐以利濕消腫為治。 活血化瘀藥有當歸、赤芍、川I芎、澤蘭、牛膝、丹參、益母草、黃芪、水蛭、紅花、虻蟲、桃仁、地龍、土鱉蟲等。 清熱藥有黃柏、黃連、梔子、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黃等。 利濕藥有萆薜、澤瀉、大腹皮、茯苓、防己、薏苡仁、蒼術、木通等。 濕熱型方:當歸、黃柏、蒼術、薏苡仁、金銀花、連翹、生黃芪、板藍根、大腹皮、益母草。 血瘀型方:當歸、赤芍、川芎、澤蘭、牛膝、丹參、水蛭、虻蟲、澤瀉、茯苓、薏苡仁。 【典型醫(yī)案】趙某,男,46歲。主訴患左下肢靜脈炎(血栓)1個月。 1個月前左下肢突然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經檢查診斷為左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經對癥治療不效而求治于中醫(yī)。 癥見左下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皮膚色變紫暗,舌質淡紅上有瘀點苔薄,脈沉澀。 此乃瘀血阻滯,脈絡不通所致。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消腫。 處方:赤芍15克,牛膝l5克,紅花l5克,益母草30克,金銀花30克,水蛭l5克,地龍l5克,當歸30克,木通l0克。水煎服。 經用藥后l0天腫痛見輕,l個月基本恢復正常。 【附方】 五香流氣飲(《外科大成》) 組成:丁香、木香、小茴香、藿香、沉香、金銀花、連翹、瓜蔞、甘草、羌活、獨活、僵蠶。功用:理氣行滯,消腫散結,解毒通經。主治:結核痰聚,陰毒流毒(劉再朋用本方治療初、中期病變,急性期加地龍,后期加土鱉蟲或水蛭)。 五神湯(南京中醫(yī)學院劉再朋方) 組成:茯苓、牛膝、紫花地丁、金銀花、甘草。功用:利濕清熱,解毒消腫。主治:與五香流氣飲合用治療病變靜脈呈團塊狀改變,或伴有慢性潰瘍者。 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見“中風”。 清熱通脈飲(山東中醫(yī)學院呂同杰方) 組成:金銀花45克,連翹、蒲公英、赤芍、白芍、茯苓、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野菊花、紫花地丁、牡丹皮、桃仁、白芷、蒼術各l5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主治:靜脈炎、靜脈血栓。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45.骨傷科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