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掌握了基本的面包制作理論之后,我不想繼續(xù)再在網(wǎng)絡(luò)里東拼西湊地尋找良莠不齊的資料。于是去圖書館里借閱了幾本當下流行、提供給初學者的烘焙書籍,結(jié)果讓我大失所望。一股急吼吼的氣息撲面而來,大拼盤似的讀物,薄薄一本書里面可以有上百種面包糕點的做法。圖片漂亮,態(tài)度商業(yè),為出書而出書。以我僅僅兩個月自我摸索的經(jīng)驗,看看配方和過程也感覺疑竇頓生,選了兩個配方實驗了一下,做出來差強人意,想來是作者要么不想告訴讀者重要細節(jié),要么就是自己也做的并無底氣。 買了一本《面包圣經(jīng)》,讀了前言和序言,啊,與我心有戚戚焉。 譬如:它開啟了我的探索之旅。(天哪,這真的是我心里話。) 譬如:面包的魅力在于,它并不需要任何裝飾或者附加的元素,其本身的形態(tài)和味道就是最吸引人的。面包從來都不是其他食物的配料,它通常是主角。(是的,是的。) 譬如:烘焙面包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連金術(shù),是本能和藝術(shù)的結(jié)合。(對這句話大贊。) 再譬如:面包烘焙中存在太多變數(shù),而面包就如同人生一樣,永遠不可能被我們完全掌控。細細想來,面包也許就是人生。(我明白這本書何以稱之為面包圣經(jīng)了,大概是因為面包科學的終極是面包哲學,而面包哲學的終極是面包神學,哈?。?/p> 好的,我繼續(xù)在面包煉金術(shù)中探索吧。烹飪的藝術(shù)在于對現(xiàn)在的不斷重復,我完全理解了這句話。讓我興趣盎然地在這個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找到適合我的完美答案吧。 中種土司和湯種土司 湯種應該是源自日本,湯種面包與其他面包最大的差別在于淀粉糊化使吸水量增多,因此面包的組織柔軟,具有彈性,可延緩老化。 中種是古老的面包做法,源自德國,是通過少量工作來豐富面包味道的一種做法。優(yōu)點是面團吸水量大,操作性良好,面包柔軟,老化較緩慢,整體風味佳。 我的土司模具是450g的大塊頭,所以一般一頓吃不完,需要保存三兩天的。這兩種方法用于土司是再合適不過了。 A 湯種土司(450g一個) 湯種原料:水100g、高筋粉20g。 面包原料:高筋粉280g、砂糖30g、鹽3g、干酵母5g、全蛋液一個、動物性淡奶油30g、牛奶10g、無鹽黃油25g。 1、先做湯種,把水和高粉攪拌均勻,入微波爐高火,每十秒鐘拿出來攪拌一次,直至攪拌時表面有紋路即可,之后入冰箱冷藏一夜。 2、將除黃油外的所有材料加入湯種,混合成面團后揉至擴展階段,加入黃油,揉至完全階段,拉開一張膜,破洞邊緣圓滑,開始發(fā)酵。 3、等到面團發(fā)酵至原來的兩倍左右大,手沾高粉插入后小洞不回縮,發(fā)酵完成。 4、將面團取出分割成3份并滾圓,放在面板上,蓋保鮮膜松弛15分鐘。 5、松弛過后的面團搟開成橢圓形,卷成卷,將面團收口朝下。 6、放入模具內(nèi),送入微波爐內(nèi)進行最后發(fā)酵。(一碗水進微波爐,加熱至沸騰,不要取出,將模具放在旁邊。) 7、發(fā)酵至8分滿后刷蛋液入預熱180度的烤箱下層。 8、上下火,30分鐘。注意觀察,表皮膨脹起來速度很快,不要烘焦。 9、出爐,脫模,冷卻。 表皮漂亮山峰高聳(天哪,這是在描述什么呀。),但是觀察膨脹的輪廓線很莫名,說明面包整形不夠好。掰開山峰和山峰,可以看到拉絲??诟袧櫇?,麥香中夾著淡淡奶香,好吃,好看。端起相機好好的拍了幾張。 B 中種吐司(450g一個,第一次做,云里霧里的,先這樣配方吧。) 中種原料:高粉250g,酵母2.5克,動物性淡奶油70克,牛奶80克。 主面團原料:高粉50g、砂糖30g、鹽3g、干酵母0.5g、全蛋液一個、無鹽黃油25g。 1、將中種面團材料混合均勻,揉至表面光滑。放在室溫溫暖處發(fā)酵(據(jù)說也可以放入冰箱冷藏發(fā)酵18個小時),發(fā)至2-2.5倍大。 2、將主面團除黃油以外的材料混合均勻,然后將發(fā)好的中種面團撕成小塊,加入主面團材料中。揉至完全階段。(這種發(fā)酵過的面團非常柔軟并且好揉,很快就到了完全階段。) 3、將揉好的吐司面團室溫發(fā)酵30分鐘。 4、分割三份滾圓后松弛15分鐘。 5、之后步驟同湯種,入烤箱,180度,35分鐘,注意觀察,不要烤焦,出爐。 6、打開,可以拉出絲。外形不太好,沒有湯種面包膨的好??诟幸琅f綿軟潤澤,在烘的過程中,麥香奶香四處飄散。 烤的過程中依舊面香奶香四溢,觀察烤箱,膨脹程度不大,應該是發(fā)酵過程有問題。出爐后,能拉出絲,面包的組織也還過得去,但是整體和我的理想狀態(tài)還差好遠。 (END) |
|
|
來自: PINZHONGYO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