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虛名,超凡脫俗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 一個人能丟開功名富貴的權勢主義思想的左右,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雜念;一個人能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主義思想的束縛,就可以進入超凡脫俗的圣賢境界。 追求本身是一種高尚的活動,但只有走得進又能走得出的人才是高人。經(jīng)商是為了發(fā)財,但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求學時為了報效祖國,但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從政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民,但不能為了當官不擇手段。 如果為了求取功名富貴而不擇手段,為了博得仁義道德的美名而虛情假義,即使取得了功名富貴、博得了仁義道德的虛名,也會失去真正的意義。 人必須懂得放棄,離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能使人再進步發(fā)展的方向。人必須不斷在放棄中前進和生存。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輕松地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佛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寬心,知滿足,想得開,就永遠寬廣快樂;常杞人憂天,不知足,放不下,只能時時郁結。所以方寸之間放得下大千世界,才是豪邁者的胸懷。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人們習慣地叫他鄭板橋。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鄭板橋考中了進士,當了知縣。他做縣令,剛直不阿、豁達開朗、清正廉潔,對人民的苦難生活抱有同情態(tài)度,并且不滿意那些殘害人民的官僚,終因得罪貪贓枉法的大官員和豪紳去職。 鄭板橋在官場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職被免回到揚州心扉平靜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還鄉(xiāng)后漫步于一方凈土之上,盡情享受充滿靈性的大自然,從中感受大自然賦于自己的愜意和安詳,體悟生命的真實,生活的樂趣。這種曠達超然、不為物欲所累的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諦,所以,他一生生活得無拘無束,清心自在,愜意安樂。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nèi)松飞弦粯?,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么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松快樂一生。 有一個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xù)獲得203場勝利之后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此舉引起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么問題。其實不然,他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tài)已是昨日黃花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志也迅速落潮,這才主動宣布撤退,去當了教練。應該說,他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畢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畢竟是一個微笑。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huán),也同樣應當“放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么惆悵或遺憾的呢? 勇于追求是一種精神,勇于舍棄卻是一種境界。的確,塵世中有太多的功名利祿,人浮于世,便有了太多的追求思慕。然而生命畢竟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旅程,攬住了明月,就挽不住清風。 舍棄了花團錦簇的渲染,一抹衰蘭數(shù)枝瘦竹才能勾勒出畫的風韻;舍棄了八音齊奏的喧囂,五尺桐木幾縷弦才能流尚出泉的天籟;舍棄了濃辭艷賦的堆砌,一藤一樹一鴉才能點綴出秋的悲涼;舍棄了推杯換盞的更迭,一盞清茶半碗米粥才能烘托出人的情操。 學過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棄,超脫紅塵的人都知道有一種境界叫做舍棄,深諳人生的人都知道有一種智慧叫舍棄。舍棄了五斗米,陶淵明吟出“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舍棄了官場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清幽;舍棄了富貴生活,杜甫看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的悲愴;舍棄了浮世華美,王維悟到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雅致。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蔽覀儾煌5叵蛲庾非?,心里頭就產(chǎn)生了匱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財富,就產(chǎn)生財物不足的窮困;追求權勢,便引起對權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著便是不易,我們要學會進取,更要懂得舍棄。 感悟:老人言讓人心曠神怡,好似在寧靜悠遠、暗香浮動的深夜里,和一位來自古代的雅士高談闊論,享受著一種如遇知己的喜悅之情以及言無不盡的幸福之感。告誡我們?yōu)槿颂幨酪t虛謹慎、淡泊寡欲、韜光養(yǎng)晦,還要懂得方圓有度的處世哲學。老人言智慧超群,靠的是他人生的深晦和超然的理解,以及充滿睿智而富有涵養(yǎng)的交際藝術。老人言側重為人謙虛、豁達、淡泊以及處世的技巧...... 文/單眼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