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文化】 這些元曲,最適合在夏季拿來讀一讀 那個開著杜鵑花的五月帶著春天最后的一絲氣息離去了,如今,滿大街開始彌漫著烤串兒的味道,嗯,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夏日漸漸炎熱,就連最愛做的讀詩詞這件事兒也有些怠慢了,不過,在這樣一個人情味兒極濃的季節(jié)里,品讀寫滿了世間百態(tài)的元曲,怕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所以,今天特地帶來了「元曲四大家」的作品與各位分享~ 關(guān)漢卿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guān)于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guān)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guān)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峻悲涼的內(nèi)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zhàn)斗精神。 白 樸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guān)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等。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應優(yōu)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diào),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鄭光祖 鄭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shù)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xiàn)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zhì)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套流傳。 他「為人方直,不忘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久則見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伶人稱他為「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靈隱寺。 馬致遠 馬致遠(1250年~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 104首,套數(shù)17套。其雜劇內(nèi)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從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