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四人談之二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不可回避的話題。當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正在面向未來、謀求發(fā)展,特別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然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我們不能排斥批判性思維,不能認為批判性思維也許會培養(yǎng)有叛逆精神的年輕人因而去回避它。 我們今天如何面對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 如果只是熟視無睹,見怪不怪,“ 天不變道亦不變”,沒有隨著時勢的變遷而去改變、改進,也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我們這個民族也不會有光輝的未來。因此,怎么去擺脫思維的慣性?怎么去掙脫思想的桎梏?它需要我們有一種批判性思維。所以,面對當今和未來,國家大力倡導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育領域,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學生充滿著一種思維的熱情,敢于去面對未曾面對的挑戰(zhàn),我想這是這個課題最重要的價值。 批判性思維與語文教學是一個怎樣的關系?我認為: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應該在實現(xiàn)人的綜合素養(yǎng)培育過程中,作出各自的貢獻。語文當然應該如此。語文學科將會提出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當然,有人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如果每個學科都提出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核心素養(yǎng)會有很多。其實各門學科在實現(xiàn)人的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有的提出的是指向共通的素養(yǎng),有的提出的是指向本學科學習中所可能形成的獨特的素養(yǎng),但不管兩者是什么關系,我們在從事某一門學科的教學中一定要把這門學科在實現(xiàn)人的總的核心素養(yǎng)中的貢獻凸顯出來。 語文學科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大概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學科教學本身獨特的作用。學習者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依托本學科特定的符號體系以及符號體系所組成的知識體系,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我想這是第一層次,所有的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這一層次,這是基礎。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層次。 二是跨學科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不單單是語文學科,其他學科也應該在其中發(fā)揮作用。比如“實事求是”,它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態(tài)度,學習者在所有的學習中,包括在科學學科的學習中,都應該形成這樣的認識和態(tài)度。然而我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跨學科的能力要在學科教學中落實,同時要大力提倡和推動跨學科的學習,跨學科的教學更加應該承擔各種跨學科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育。 三是學科文化。這是所有學科都具有的蘊含在學科體系中的精神。這種學科文化、學科精神,也要從第一層次開始做起,在第一層次中間孕育。 因此,三個層次是緊密聯(lián)系、逐級提升的。比如,語文教學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實行標準化測試,一度加劇了語文知識學習的斷點化、碎片化問題,因為在標準化考試下如何才能得高分,哪一種語文知識的學習方式容易得分,可以對付考試,大家就會去作選擇,這就帶來了語文教學中的很多問題——知識不成體系,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文化精神的滋養(yǎng)被忽視了。 只有當知識從知識點開始,慢慢形成從低級到高級的結構,然后學科與學科之間跨越界限形成關聯(lián),再從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跨越到對社會的感知、認識(也就是與人的直接經(jīng)驗聯(lián)系),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人的這種學習是向外部世界的學習,我們要了解外部世界事物的規(guī)律,向外部世界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精神世界探索的過程,而這個結果必須在從知識點走向完整的知識結構的時候才能發(fā)生。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的學科精神能夠煥發(fā)出來,如果我們的學科文化能夠揭示出來,如果我們的學習之旅能夠從理解、認識世界走向不斷叩問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與外部世界形成一個聯(lián)系,我們的世界觀就形成了。 新課改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在完整的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中形成的,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逐步建構的過程,最后才能升華到第三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一定要立足于語文學科,當然,最后要實現(xiàn)學生自身精神世界的升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 在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我建議要關注學習方式。因為,所謂核心素養(yǎng),它的形成一定要從學習方式的變革中找到落腳點。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間接經(jīng)驗的學習,所有的學科、課文的內容的學習等都是間接經(jīng)驗、前人的經(jīng)驗,這種學習是學生的心理經(jīng)驗同書本知識體系交互的一個過程,這個學習方式很重要;另一種是直接經(jīng)驗的學習,主要形式就是真實情景中的主題式探究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我們需要把學生放在真實的社會情境里,讓他們去感知真實的世界,這是人的心理經(jīng)驗同真實的世界交互的過程。這兩種學習共同聚焦在學生建立學習的意義上,這種意義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科知識里蘊含的真實世界的精神與意義。只有兩種學習方式的交互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能建立一個人學習的內在價值與意義。 《語文學習》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們提倡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您提供國內頂尖語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現(xiàn)語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過郵局訂閱;也可以通過郵局匯款到編輯部訂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