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三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

 ldjsld111 2016-05-24
乙二 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 破邪
    丁一 摧外道
     戊一 釋名略標


  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陳其二,一天竺異執(zhí),二震旦眾師。
  釋外道名義?!爸撩钐撏?,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這意思是說:至極深妙的真理,虛通無礙,這就叫道。佛教的術(shù)語叫作菩提涅槃,真如法性,這種道理是客觀存在的。如《般若經(jīng)》說:“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此理甚深極妙,通徹無礙,無時無處不在。存心于此道理之內(nèi),名心行道內(nèi),存心不與此道理相應,心游于此道之外,就叫外道。又佛家常說,道有二種:一是內(nèi)道,即佛家自稱;二是外道,也稱外教,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只是為了區(qū)別內(nèi)外自他的不同,沒有別的意思??涩F(xiàn)代有人認為,“外道”這是不友好的稱呼,是貶詞,其實不然。就如我們現(xiàn)在,稱別的國家叫外國,稱他國人叫外國人,這絲毫沒有不友好,沒有貶低的意思。外道一詞也是這樣,只是指佛教以外的信道修道者。當然,至于理論上的爭執(zhí)正確與否,各家都說自己的主張正確和真實,否則它就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宗教的學派了,所以這又是一回事?!岸喽恕笔钦f外道很多,主張也各不相同,今只略說二種:一是天竺異執(zhí),二是震旦眾師。天竺就是印度,震旦是指中國。說“執(zhí)”,說“計”都是指外道的主張。

  戊二 別破外道
   已一 破天竺異執(zhí)
    庚一 總標四執(zhí)


  總論西域,九十六術(shù),別序宗要,則四執(zhí)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zhí)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西域”指西方區(qū)域,西方區(qū)域很大,這里指印度而言。總論印度有九十六種教派,概括它們的要義,四種主張最為盛行,那就是《玄義》所列的邪因邪果等四種。雖說只是四種,實際可以概括一切教派。因果問題,是古代印度各學派討論的中心問題,大部分教派都有自己的因果理論,它們的主張各不相同,就其大的原則,總不出此四類。這是用因果一門,概括一切。如果它們這一理論被摧破,其它的主張也就不能成立。這里所說的因果,不僅是指單純的有情界的三世因果,而是宇宙萬有一切事物的因果理論,關(guān)系到宇宙萬有的本體論和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直至滅亡的基本規(guī)律理論問題。
  宇宙萬有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古代印度有各種答案,如《中論》初舉出八家:“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碑敶恼軐W被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每一派系又有不同的派別。這些主張都含有本體論和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因果律的道理。不能把宇宙萬有本體論和因果律講清楚,就不能成為一種有系統(tǒng)有價值的學說。下文就針對古代一些不正確的因果理論加以研究批破。
  什么叫“因果”?“因”是原因,“果”謂結(jié)果,一種事物的出現(xiàn)和結(jié)果,有它一定的原因,有某種原因,才有某種結(jié)果。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具有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因果關(guān)系。事物不是無因無果,更不是任意歪曲的那種邪因邪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這就是正確的因果關(guān)系,說牛能生馬,馬也能生牛,這就是邪因邪果,錯誤的因果理論。對于事物相互聯(lián)系的因果關(guān)系是否有正確的認識,就是對宇宙萬有現(xiàn)實世界是否有正確的認識。關(guān)于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探討所發(fā)表的言論,就是一種哲學思想理論。哲學思想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都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各種學說的建立,多少都含有這種哲學理論的因素,《三論玄義》所批破的對象——九十六種教派,也多少含有這種因素,但并不正確。只有正確的認識事物,才能正確的改造環(huán)境,凈化自己,每個人都能凈化自己,世界就會變成凈土,這是中觀宗批破一切學派的根本出發(fā)點。

  庚二 別破四宗
   辛一 破邪因邪果
    壬一 敘異執(zhí)


  問:云何名為邪因邪果?答:有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滅,還歸本天,故云,自在天若嗔,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則六道咸樂。
  別破四宗,先破邪因邪果。就文為二:一敘執(zhí)計,次后評破?!坝型獾涝啤闭?,《涅槃經(jīng)》卷十七說:“外道六師第五,迦羅鳩陀迦旃延云: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嗔,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皆是自在天之所作。”《十二門論》說:“有人言,眾生從自在天生,苦樂亦從自在天生?!庇衷疲骸叭纭蹲栽诮?jīng)》說:‘自在天欲作萬物,行諸苦行,即生諸腹行蟲,復行苦行,生諸飛鳥,復行苦行,生諸人天?!弊栽谔焓窃鯓右环N天呢?梵語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吨姓撌琛吩疲骸按颂烀嬗腥?,頭戴日月,身騎白牛,手執(zhí)白拂,居四禪之上,色界之頂?!庇钟姓f云:“身長八千由旬,壽命八萬劫,這是印度信仰大自在天的一個教派所說,大自在天一因能生宇宙萬物。后期印度教信奉大梵天能生萬物,與今時信仰上帝能造萬物的教派相近似。這是敘述外人的主張。

  壬二 評謬計

  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蓋是邪心所畫,故名邪因邪果。自在既爾,七計例然。
  第二評破,就文先評,評判大自在天能生萬物,不符合因果規(guī)律的現(xiàn)實。大意是說:大自在天不是萬物的因,萬物也不是自在天所生的果,而是不正確的心理構(gòu)劃出來的。所以叫邪因邪果?!白栽诩葼?,七計例然?!边@兩句是指前文引《中論》卷首所說的八家外道而言。八家外道,自在天居第一,今正評大自在天一家是邪因邪果,其余的七家主張也是邪見因果,故言:“自在既爾,七計例然?!边@說明邪因邪果不止大自在天一家,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又八家中,“從自然生”一家是無因有果論,其余七家都是邪見因果。故《中論》結(jié)云:“有如是等謬,墮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逼渲小盁o因”即指自然一家。

  壬三 正破

  難曰:夫善招樂報,惡感苦果,蓋是交謝之宅,報應之場,以不達義理,故生斯謬。又夫人類生人、物類生物。人類生人,則人還似人,物類生物,則物還似物。蓋是相生之道也,而謂一天之因,產(chǎn)萬類之報,豈不謬哉。
  此是正破,是提出難題而斥其主張。破有二種:一是折邪破,找出對方立論的矛盾,使其論點不能成立;二是申正破,申明正確的道理,則其邪計自破。此文屬申正破?!吧普袠穲螅瑦焊锌喙?,就是通常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故善招快樂的果報,惡有惡報則惡因感痛苦的果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為有識之士所共見,現(xiàn)實生活所證明了的。“交謝”就是交替,是善惡因果自類相似相續(xù)順流的意思。人造善因,就有樂的果來報酬,這是善的因果自類相似順流不差,惡也這樣,造惡之后,就有苦果來報,惡的因果自類相似相續(xù),順流不差,這就叫因果交謝。這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眾生造業(yè)受報這是因果交替的宅地,善惡報應的場所,因為不懂這種正確因果道理,所以才說萬物從大自在天生,再說,在自然界中,人類生人,物類生物,都是自類相似相續(xù)順流相生的,人類生人所生還是人,馬類生馬所生還是馬,種瓜得瓜,種豆收豆,不種則不得,這是現(xiàn)實因果的表現(xiàn)卻置而不顧,偏硬要說萬物的結(jié)果是大自在天一因之所生,這怎能說不是錯誤呢?

  辛二 破無因有果
   壬一 敘異執(zhí)
    癸一 敘計


  問:云何名為無因有果?答:復有外道,窮推萬物,無所由藉。故謂無因,而現(xiàn)睹諸法,當知有果。例如莊周,魍魎問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則無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故是無因而有果也。
  敘計,先敘無因,次敘自然。無因有果論者,只承認現(xiàn)前事物的結(jié)果,不承認這種結(jié)果有一定的原因,肯定一切事物的產(chǎn)生都是自然而有的。如刺頭是尖的,烏鴉是黑的,什么原因,誰也找不出來,這一學派推求萬物的產(chǎn)生,找不到最初的原因,所以主張“無因”,而現(xiàn)見當前有諸事物,是謂有果,所以被稱為無因有果論者?!袄缜f周魍魎問影”,次述“自然”。此言出《莊子》,《莊子》是書名也是人名,莊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姓莊名周,主張萬物自然而有,假設(shè)寓言問答以說明此義?!镑汪u問影”,影是人站在日光下的影子,魍魎是影以外邊緣的微陰,以此說明,魍魎由影,影由于形,形因造化,造化則無所因,所以叫作無因?!霸旎敝柑斓?,也指陰陽二氣,天地陰陽能生萬物,天地陰陽又從何而有?找不到原因,便謂自然而有,天地既是自然而有,即一切萬物也應當是自然而有。故主張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現(xiàn)象。

  癸二 釋計

  問:無因自然,此有何異?答:無因據(jù)其因無,自然明乎果有,約義不同,猶是一執(zhí)。
  這是會釋“無因”和“自然”兩個概念含意有什么不同,解答是:“無因”是說事物沒有原因;“自然”是承認事物現(xiàn)實的存在,自然而有。一說因無,一說果有,是果有因無的不同,所以有兩個概念,實際只是名稱概念的不同,其含意原是一回事,沒有什么不同。

  壬二 難破
   癸一 難無因


  難曰:夫因果相生,猶長短相形,既其有果,何得無因?如其無因,何獨有果?若必無因而有果者,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
  第二難破,就文為二:一難無因,二破自然。難無因,是根據(jù)一般相對論而批破的,一般常識都懂得,對著長才說短,對著短才說長,上下高低都是相對待而有的。因果的道理也是這樣,既然有果,豈能無因?如其無因,哪能會有果。例如說有豆芽,就必定有豆種,如果沒有豆種,憑什么說有豆芽!假使硬要說,有果而無因,那就等于說,行善應墮地獄,作惡該升天堂,現(xiàn)在對無因論者說,修善本來不是地獄的因,這是無因的意思,作惡也不是生天的因,這也是無因的意思,假如根據(jù)無因論者所說,無因而有果,善因招地獄,惡業(yè)感天堂,這顯然是顛倒的謬論。今正要說明那種主張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故意顛倒說“善招地獄,惡感天堂”,以顯示無因有果論者的極端錯誤。

  癸二 破自然

  問曰: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然有,故無同前過?答曰:蓋未審察之,故生斯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論自者,謂非他為義,必是因他,則非自矣。故自則不因,因則不自,遂言因而復自,則義成矛盾。
  次破自然,也是假設(shè)問答。前面雖說“無因”、“自然”實質(zhì)沒有什么不同,但主張自然的未必同意無因,既有兩種主張兩個概念不同,故須重破自然。又前無因是天竺外道,今破自然是破震旦異執(zhí)。莊生不說無因而強調(diào)自然,故設(shè)問答以斥之。自然的主張如今文所明?!白匀挥幸?,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然有?!币庵^有因無因,皆是自然。你前破無因,怎能破我自然,故云“無同前過”。意謂:自然之道,勝過無因之說。“答曰”下正破,大意是:你那種說法,大概是沒有詳細的審察,所以才說出錯誤的言論,如果精細地研究一下,道理未必像你所說的那樣。“夫論自者”以下,進一步論證,詳察“自然而有”的說法,是意味著不憑借任何其它因素的意思,必是憑借其它的因素而產(chǎn)生而存在,那就不是“自然而有”的含意了,自然就不能有因,有因就不是自然,現(xiàn)在你說是有因,又說是自然,自然又說是有因,這道理是矛盾的,怎么能站住腳呢!前面外人立義有兩句,“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自然無因,前段破無因,此義即被破,故不再破,此文只破其“自然有因”一句,指出“自然有因”是自相矛盾的,理論上不能成立。

  辛三 破有因無果
   壬一 敘異計


  問:云何名為有因無果?答:斷見之流,唯有現(xiàn)在,更無后世,類如草木,盡在一期。
  有因無果論者,只承認今生一世的因果,而不承認過去,未來和現(xiàn)在的三世因果。不承認三世因果的,便屬于有因無果論者,此文主要是就三世因果說的。斷滅見人,只相信今生現(xiàn)在的事實,不相信人死還有后世,例如草木,一旦干枯腐爛就算完了,如果真是有因無果,那么,有人作了壞事會得不到懲罰,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善報,一死就完了。這豈不是有因而無果嗎?這哪里還有因果道理!佛教認為,有因必有果,若人作了善業(yè)和惡業(yè),今生縱然未能受報,來生也是要受報的,經(jīng)過多少生也要受報。人的心靈是相續(xù)存在的,不是一死就完了的。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未報,時間不到,時間若到,一定要報?!辈粫幸蚨鵁o果的。有因無果,作善作惡,不必招報,這種理論對于人生、社會是沒有什么好處的,若說作惡招禍殃,作善有余慶,這對人心社會起到警惡勸善的作用,否則,人心無所忌憚,便無所不為,若懂得和相信因果不昧,心有余悸,便不敢作壞事,減少壞人壞事,是大有裨益于國家社會的治安與太平。

  壬二 批破

  難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經(jīng)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致。經(jīng)云:“如雀在瓶中,羅紗覆其口,紗穿雀飛去,形壞而神走?!?/b>
  這是申正破,正理申顯,邪計自破。此處所說的“神道”,是指心識精神之神道,不是指真如菩提之道?!坝男倍纸允巧铍[難知的意思,故稱“神道幽玄”?!盎笕硕嗝痢?,“惑”有“疑惑”和“迷惑”二義,半疑半信叫“疑惑”,完全不知叫“迷惑”?!懊痢笔怯廾粱虬得?,對事理不明了叫昧。“義經(jīng)丘而未曉”,此“丘”指孔丘,即是孔子,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世因果的義理,經(jīng)過孔丘孔夫子也未曾曉得,故言“義經(jīng)丘而未曉”?!袄砩娴┒q昏”,此“旦”指周公旦,古代周公,姓姬名旦號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制禮樂立刑政,輔佐武王而治天下,極有盛譽。“昏”是昏迷,對事理認識模糊不清叫“昏”。就是說三世因果的道理,經(jīng)涉及周公旦猶是模糊不清,故言“理涉旦而猶昏”。周公、孔子在中國古代都被稱為圣人,似乎是無所不知,然而他們對于三世因果的道理都暗昧不清,他們有時“郊祭上帝”,“旅于泰山”,有時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周公孔子,對于幽玄的神道是多么迷惑無知,只有佛教才詳明其義理,才把三世因果的道理清清楚楚地講了出來。人死精神不滅,佛經(jīng)曾有這樣的比喻,如雀鳥在瓶中,用綢布扎蓋著瓶口,綢布穿破,雀鳥飛去,就像人死,身壞了,神識走出一樣。此處引的是《七女經(jīng)》。
  匡山慧遠釋曰: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后薪,則知指窮之術(shù)妙,前形非后形,則悟情數(shù)之感深,不得見形朽于一生,便謂識神俱喪,火窮于一木,乃曰終期都盡矣,后學稱黃帝之言曰:形雖糜而神不化,乘化至變無窮。雖未彰言三世,意已明未來不斷。
  匡山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廬山?;圻h是東晉著名的高僧,著有《形盡神不滅論》,解釋形雖朽而神不滅義,為今所引?!盎鹬畟饔谛?,猶神之傳于形,”四句,火比喻神識,薪是燒柴,比如形軀。如薪火,火傳到柴上在燃燒,這柴燒完了又轉(zhuǎn)到別的柴上燃燒,薪薪相續(xù),火終不斷。人的精神不滅也是這樣,今生的形體壞了死了,由業(yè)識的招感,轉(zhuǎn)到來生為天為人,業(yè)力不盡,招報無窮,神終不滅?!扒靶椒呛笮?,則知指窮之術(shù)妙”,“指窮”二字,前薪燒盡為窮,后薪續(xù)前為指,前薪燒盡,后薪相續(xù),指后續(xù)前,名為“指窮”?!肚f子·養(yǎng)生篇》,“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庇忠会?,“指”應讀作“脂”,“脂”為油脂,可以燃燒故名薪,“脂窮于為薪”,是脂薪有燒完的意思,但火卻傳于別的薪脂繼續(xù)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故言“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前是依古釋,后是今人所釋,兩釋皆說,前薪燒盡,后薪繼燒,火終不滅?!靶g(shù)妙”,“術(shù)”是方術(shù)技巧的意思,這種說法很巧妙,叫“術(shù)妙”?!扒靶畏呛笮危瑒t悟情數(shù)之感深”,意謂:由前薪非后薪的絕妙方術(shù),知道火會相續(xù)不斷,人們的轉(zhuǎn)生,前身非后身也是這樣,從而便領(lǐng)悟到,有情心數(shù)的業(yè)感相續(xù)道理之深。由上述理論的表明,就不能這樣說:“人身死于一生,便謂情識精神俱都喪盡,火燒完一堆木柴,以后再也沒有火了?!?br>  “后學稱黃帝之言曰”一段,是引黃帝的話以明身雖死而神不滅?;圻h的《形盡神不滅論》說:“文子稱黃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文子”即文中子。黃帝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的第一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稱為軒轅氏。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他是中國民族的起點,如通常說“我們都是黃帝子孫”,或稱“炎黃子孫”,就是指的這位黃帝。相傳,黃帝曾這樣說過,“形雖糜而神不化,乘化至變無窮”,“糜”是糜爛,沒有,就是身體死了沒了?!吧癫换本褪恰吧癫粶纭?,有生有滅名為“化”,宇宙萬有,也稱萬化,即世間生滅的事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滅的精神乘御在生滅萬化的事物中,能至變無窮。這等于說,眾生不滅的業(yè)識精神流轉(zhuǎn)在六道中,隨業(yè)至變無窮?!半m未彰言三世”兩句,是章主的評語,上引黃帝之言,雖沒有明顯地說有三世因果,可是意思已經(jīng)說明了未來是不斷滅的。

  辛四 破無因無果

  問:云何名為無因無果?答:既撥無后世受果,亦無現(xiàn)在之因。故六師云:“無有黑業(yè),無有黑業(yè)報,無有白業(yè),無有白業(yè)報。四邪之中,最為尤弊,現(xiàn)在斷善,后生惡趣?
  無因無果論者,既不承認有后世善惡果報,又不承認現(xiàn)世作的善惡業(yè)因。故六師云:“無有黑業(yè),無有黑業(yè)報”,黑色表惡,業(yè)是因義,黑業(yè)即是惡因,“黑業(yè)報”就是惡因招的惡果報。“白業(yè)”是善因,“白業(yè)報”是善因招的善果報。善惡因果一概不承認,就是無因果論者的主張?!盁o有黑業(yè)無有黑業(yè)報”等文,出《涅槃經(jīng)》卷十七,是六師中第一富蘭那迦葉所計,是斷滅見者。以上是敘邪計。四邪之間,最為尤弊”四句,是宗主的評破。此邪既不建立什么理論,故用不著以理破之,直批判而已,故言:四種邪見中間,這種罪惡最大,以不相信因果報應,就不肯克己止惡,存心為善,所以說現(xiàn)世斷善根,未來墮惡道,這種人貪欲嗔恚膨脹,唯利是圖,世風日下將何以改善!

  庚三 總結(jié)四宗

  問:斯之紛謬,起自何時?答:釋迦未興,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謬計,佛滅度后,柯條更繁,龍樹后興,重加剪伐。
  此文總結(jié)外道四宗,并說他們興起的時間?!栋僬撌琛肪砣?,解釋迦毗羅——數(shù)論派,優(yōu)樓迦——勝論派和勒沙婆三派之后說:“此之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釋迦出世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三種外道六師皆自稱是一切智人,并與釋迦同時,這里不論是釋迦已前就有的,或是和釋迦同時代的,能仁即釋迦,既然出世,即殄滅此等邪謬。佛滅度后,外道支派又重繁生,龍樹既興,對這些外道支派,又重加剪除和砍伐,細小的枝條要剪除,大的木本須砍伐,故言“剪伐”。

  已二 排震旦眾師
   庚一 總標大科


  次排震旦眾師,一研法,二核人。
  上來破天竺外道完了,今次排震旦眾師。我國古代學派很多,所謂諸子百家,九流七略,不能一一備舉,只就影響大的略舉儒道兩家加以評判。儒道兩家又以道家為主。這兩家主要講人倫之道,治國之術(shù),修身養(yǎng)生方法,也談天地陰陽哲學道理,有益于人世,為世間法,不必謂之為邪,只是沒有斷惑證真出世的大道,其淺近可知,可是有人說,三教齊等,是非一致,不別深淺,故為今文所破。破分二章:一研法,二核人。

  庚二 正明排斥
   辛一 研法
    壬一 舉僧肇研法


  問曰:天竺四術(shù),既為外言,震旦三玄,應為內(nèi)教?答:釋僧肇云:“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因而嘆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后見《凈名經(jīng)》欣然頂戴,謂親友曰:‘吾知所歸極矣矣?!鞐壦壮黾摇!?/b>
  “研法”是研討佛道兩家理論道法的優(yōu)劣深淺。文分四段:初引二人言行明玄道與佛法優(yōu)劣不齊,次設(shè)兩問答顯理有深淺故不齊。今第一引僧肇言行明玄道與佛法不齊?!罢鸬敝钢袊枪糯《葘ξ覈姆Q呼。“三玄”,深奧的理論稱為玄,三種哲理名為“三玄”?!兑捉?jīng)》辨陰陽八卦是約有明玄,老子崇尚虛無,是約無明玄,莊周主自然,約有無明玄,無因為無,自然是有,故處中約有無明玄。合《易經(jīng)》老莊三家所談的哲理,稱為三玄。今文問道:上來印度四宗既是外道邪言,震旦三玄,應是正教與佛法齊等?“答”以下即引僧肇的言行批破此說。僧肇是晉末高僧,羅什門下,為中國三論宗第二祖,聲望極高。言釋僧肇者,我國僧人,起初皆隨外國師姓,如支亮、康僧鎧、竺道生等,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出家僧人皆以釋為姓。道安說:師之最著名者,莫如釋迦,那是根本大師,出家弟子,應隨釋迦本師為姓,遂自稱為釋道安。后來《阿含經(jīng)》翻出,果有此言,經(jīng)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睆拇艘院?,出家僧人,統(tǒng)以釋為姓。這里引僧肇的自述,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就感嘆地說:“這書好是很好的,但是安神滅累的方法,猶未徹底。后來看到《維摩經(jīng)》,便歡喜佩服地對親友說:我知道最好的歸宿了!”遂棄俗出家學佛。由此可見佛法比老莊優(yōu)勝得多了,不然,僧肇怎肯棄俗出家。

  壬二 舉羅什研法

  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極,伯陽與牟尼抗行,乃喟然嘆曰:“老莊入玄,故應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推之似盡,而未誰至也?!甭躁惲x明其優(yōu)劣:外但辨乎一形,內(nèi)則明鑒三世;外則五情未達,內(nèi)則說六通窮微;外未即萬有而為太虛,內(nèi)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外未能即無為而游萬有,內(nèi)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外存得失之門,內(nèi)冥二際于絕句之理;外未境智兩泯,內(nèi)則緣觀俱寂。以此詳之,短羽之于鵬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懸矣,秦人疑其極,吾復何言哉!”
  第二引羅什的話,明玄道與佛教優(yōu)劣不同?!熬挪俊奔捶鸾痰木挪拷?jīng)。佛教經(jīng)典常稱為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或略說為九部:一修多羅、二偈頌、三本事、四本生、五未曾有、六因緣經(jīng)、七譬喻、八重頌、九議論?!斗ㄈA經(jīng)·方便品》偈云:“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并祗夜,優(yōu)婆提舍經(jīng)。……我此九部經(jīng),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是故說是經(jīng)?!贝司挪拷?jīng),再加方廣、授記和無問自說三種,就是十二部經(jīng)。又前九部通大小乘,后之三部專在大乘,故小乘只說九部經(jīng)。今文是以九部對三玄而言?!安枴笔抢暇淖郑献有绽蠲植?,別號老聃,道教尊為教主。梵語“牟尼”,此翻寂默,是釋迦佛的尊號,姓釋迦名牟尼,故稱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巴瑯O”是同等至極的意思?!翱剐小笔钦f伯陽與牟尼的功德智慧地位相等,也叫抗衡,相抗平衡。
  昔日羅什聽到人說,震旦三玄與佛經(jīng)同等至極,伯陽與牟尼德智相抗衡,乃長嘆息道,老莊說理號稱入玄,所以容易迷人耳目,可是凡夫的智慧,浪漫的言論,說的好像是理,實際并未說到真理上,進一步推演好像很徹底,其實誰也沒有說到至極處。簡單地提出六條義法,以辨明玄道與佛教的優(yōu)劣:第一,外玄只能辨知一生的事實,內(nèi)教說可以朗見三世因果;第二,外玄于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有局礙,內(nèi)教說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可以窮遠盡微;第三,外玄不能即萬有而為真空,內(nèi)教能不壞假名而演說實相;第四,外玄不能即真空無為而游乎萬有,內(nèi)教能不動其真空實際而建立諸法;第五,外玄存有得失分別之門,內(nèi)教冥滅二際于絕言之理;第六,外玄不能內(nèi)心外境兩俱泯息,內(nèi)教則可外緣內(nèi)智俱歸寂滅。以這六條法義詳審對照,等于蚊蠅的翅膀比鵬鳥的宏翼,土井的水量對大海的汪洋,尚不足以說明其相差的懸遠!秦地人認為玄理極深,我又有什么可說的呢!以上皆是羅什的話,根據(jù)上述六義的分析對比,三玄與佛教的深淺優(yōu)劣是顯而易見的。

  壬三 約理研法

  問:伯陽之道,道曰太虛,牟尼之道,道稱無相,理源既一,則萬流并同,什肇抑揚,乃諂于佛。此王弼舊疏,以無為為道體。答:伯陽之道,道指虛無;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淺深既懸,體何由一?蓋是子妄于道,非余諂佛。
  有二問答,皆是就佛道兩家最高理論比較而言,今第一問答中“太虛”是道家的最高理論,王弼舊疏言是無為,意即虛無,或是有無的無。老子云:“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睙o名就是道,道既無形,故不可為名,故號無名。有名指天地,天地有形有名,能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是從無生有,稱無為道,故老子所說的道,就是虛無,也叫太虛。佛教說無相,是說事物沒有恒常不變的體相,不是說沒有緣起相對的事相,只是說緣起的事相,沒有絕對不變的實體,因而叫無相。此無相不排除緣起事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故不同于玄道的虛無之道。
  今此問意:說道家的太虛,佛教的無相,理論根源既然一致,其他一切皆同,所以佛道二教本來平等,羅什僧肇有意壓低道教,抬高佛教,是向佛教討好。王弼是玄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曹魏時期著名的老莊學者。他的書中說,無為是老子的道體。下文回答,意在簡別兩家理論淺深不同,伯陽的玄道,內(nèi)容指的是虛無,釋迦的妙法,意在超離四句——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超離四句妙不可言,玄道的虛無落在四句當中,淺深既然懸殊,道理何能一致??赡苁悄阆壬杂谛?,不是我什肇討好于佛法。
  問:牟尼之道,道為真諦,而體絕百非,伯陽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彌驗彌一,奚有淺深?此梁武帝新義,用佛經(jīng)以真空為道體。答:九流統(tǒng)攝,七略該含,唯辨有無,未明絕四。若言老教亦辨雙非,蓋以沙糅金,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并斥老有雙非之義也。
  第二問答,接前文而來,問意是:佛教之道,名為真諦,體絕百非,伯陽玄道,稱曰杳冥,也是理超四句,越研究越覺得一致,哪里有什么深淺之分?!半x四句、絕百非”,是佛教用來形容真如實相最高理論的兩句話,是超言絕慮的意思?!拌泌ぁ笔巧铍[難知意。老子說“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家以此為至極,這是要說明,道家的“杳冥”和佛教的“真諦”是一致的。都是超四句絕百非的?;卮鹋g這種主張,大意說:世間學問,“九流”可以統(tǒng)統(tǒng)盡攝,“七略”可以概括無遺,這些學問只談到有和無兩方面的問題,并沒標明有超四句離百非的理論,假若說老教也辨別非有非無雙非的道理,那就等于用泥沙來糅雜真金,事同盜賊偷牛的故事。
  “九流”是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概括的稱呼,九流是:一儒流、二道流、三陰陽流、四法家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縱橫流、八雜流、九農(nóng)流,加佛教稱為三教九流。這九個流派,大都是全身治世的學說,不是談有,便是說無,沒有講離四句絕百非的道理?!捌呗浴睗h書說:“劉歆總?cè)簳嗥呗浴??!奥浴敝^謀略,是知識策略的學問,有七種故稱七略。一編輯略、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略、三諸子略、四詩賦略、五兵書略、六數(shù)術(shù)略、七方伎略。這都是為人立身立國的文化知識?!耙陨臭劢稹笔潜扔?,以玄道比沙,以佛法喻金,假若說老教也談非有非無,離四句絕百非,那就等于以沙糅金,真金就不見了。
  “盜?!钡墓适鲁觥赌鶚劷?jīng)》?!赌鶚劷?jīng)》卷三說:有一大富長者,養(yǎng)了一群奶牛,專為擠奶提煉醍醐上味而養(yǎng)的,后來長者死了,奶牛為群賊偷去,偷牛的人也仿效長者提煉醍醐,但不懂方法,加水鉆搖,不僅醍醐沒有制成,連牛奶也敗壞了。這比喻其他學派,偷竊佛教的語句,不解其意,安置不當,不僅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佛教的原意歪曲了。這里引來說明,若言道家也講非有非無雙非的道理,那就等同群賊盜牛的故事了。周弘政和張機皆是南朝著名學者,都懂佛學與老莊,他二人都反對老子有雙非的說法。

  庚三 核人

  核人第二。問:佛名大覺,老曰天尊,人同上圣,法俱妙極,茍欲存異將非杜不二之玄門,傷得一之淵府哉?蓋是道士用《三洞》、《靈寶》等經(jīng)立義。答:悉達處宮,方紹金輪圣帝,能仁出俗,遂為三界法王。老為周朝之柱史,清虛是九派之一派,子若欲令人一法同,何異塠阜共安明等高,螢燭與日月齊照。
  “核”,是考核研討的意思?!昂巳恕笔强己朔鸬纼山讨魅烁竦淖鸨啊S袃蓡柎?,即為兩段。初段的問意:總想使伯陽與牟尼相等,道法這樣,人格也是如此,所以問言:佛名大覺,老稱天尊,在人同是上圣,論法俱是妙極,如不這樣認為,就是“杜絕不二之玄門,傷得一之淵府”?!安欢ㄩT”是佛教用語,就是中道實相,《維摩經(jīng)》有《不二法門品》?!暗靡弧笔堑兰矣谜Z,“一”指先天大道,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此一就是道,意謂道家講得一先天大道,佛教談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道,一道就是不二法門,這兩者是相同的,如果強要分尊卑優(yōu)劣,豈不是杜絕不二玄門,傷得一淵府,違背兩家教義嗎?
  “答:悉達處宮,方紹金輪圣帝”下,是回答伯陽與牟尼人格有尊卑?!跋み_”是梵語,此翻“一切義成”,是佛陀出家前的名字。悉達是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太子,故言“處宮”。悉達太子若不出家修道,當作金轉(zhuǎn)輪圣王。印度古代傳說,有四種轉(zhuǎn)輪圣王:一是鐵轉(zhuǎn)輪王,領(lǐng)一大洲,如南贍部洲;二是銅轉(zhuǎn)輪王,領(lǐng)二大洲;三是銀轉(zhuǎn)輪王,領(lǐng)三大洲;四是金轉(zhuǎn)輪王,領(lǐng)四大洲即一四天下。悉達太子若不出家當作金輪圣帝,地位最尊?!澳苋食鏊祝鞛槿绶ㄍ酢?,能仁即“釋迦”的漢譯,出俗即是出家,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包括人間天上。“法王”,于法自王,稱為法王??偲饋碚f,悉達太子若不出家當作金輪圣帝,能仁出家,遂為三界法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老為周朝之柱史”,老即老聃,曾為周朝柱史。“柱史”,前人解釋,周天子與群臣議事時的記錄官,座位臨近柱旁,記下來的記錄就是議事史料,是掌管檔案史料的官吏,所以稱“柱史”。又《史記·老子傳》說:“周守藏室之吏也?!庇腥苏f:“守藏室之吏”是看守圖書史料的官吏??傊像醪贿^是周朝一個不大的小官,官小位卑。清虛道流不過是九派中的一派,也是平常?!白佑钊艘环ㄍ?,“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孔丘稱孔子,李耳稱老子,文意是說:玄道與佛法本來相差很遠,您先生硬要把二教人齊一等,法同一致,這無異說:“塠阜共安明等高,螢燭與日月齊照”?!皦[阜”是丘陵之類的土堆,“安明”是梵語的須彌山,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一由旬四十里,是最高的山,土堆怎能同須彌一樣高大?!拔灎T”是螢火蟲的光亮,螢火蟲光豈得與日月一樣遍照。
  “三洞”是道教經(jīng)書分類的總稱:一洞真部、二洞玄部、三洞神部。另有四輔,是三洞的補充:一太玄、二太平、三太清、四正一。在三洞之下又各分十二類,合三十六數(shù),也稱十二部或三十六部。以擬佛經(jīng)三藏十二部。
  問:同人者之五情,異人者之神明,跡為柱史本實天尊,據(jù)實而談,齊之一貫。答:《漢書》亦顯品類,以伯陽為賢;何晏、王弼稱老未及圣。設(shè)令孔是儒童,老為迦葉,雖同圣跡,圣跡不同,若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人稱大覺法名出世,小利即生人天福善,大益即有三乘賢圣,如斯之流,為上跡也。至如孔稱素王,說有名儒,老居柱史,談無曰道。辨益即無人得圣,明利即止在世間,如此之類,為次跡也。
  第二問答:外人問道:和一般人相同的是外貌五官,與常人不同的是神德智慧,老聃雖示跡為柱史,就其實際本是天尊,天尊與大覺,同是上圣,應當?shù)韧恢隆7鸺一卮鹫f,關(guān)于伯陽是不是上圣,《漢書》中有明文評分品類,說老子是賢人,何晏、王弼俱是鉆研老莊名家,他們都說老聃不是圣人?!肚皾h書》說:孔子是上上流是圣,老子是上流是賢,周彥倫與張融書云:“黃老實雄者也,王(弼)、何(晏)舊說,‘皆云老不及圣’,若如斯論,不得影響于釋宗矣?!薄安坏糜绊懹卺屪谝印敝^不得與佛教相等比齊。
  “設(shè)令孔是儒童,老為迦葉”,《大灌頂經(jīng)》云:“閻浮界內(nèi),有震旦國,我遣三圣,在中化導?!薄镀菩罢摗芬肚鍍舴ㄐ薪?jīng)》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子,凈光菩薩彼云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贝私?jīng)現(xiàn)已失傳,隋唐時很流行,故今文云:設(shè)令老為迦葉,孔為儒童,雖同圣跡,圣跡不同?!比逋热~是淺位小圣,釋迦牟尼乃是圓應十方,究竟大覺,豈能相比?!鞍讼喑煞稹?,菩薩應跡成佛,略有八相:一下兜率、二入胎、三住胎、四降生、五出家、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叭朔Q大覺,法名出世”,八相成佛故人稱大覺,法能出世成圣,故法名出世。小利五戒十善即得人天樂果,大益依戒定慧修學便有三乘圣賢?!叭恕本褪锹暵劤?、緣覺乘和佛乘。佛教賢圣有大小高低的不同,聲聞緣覺名淺悟小圣,菩薩成佛名大覺上圣,這種上圣稱為上跡。
  “孔稱素王”,前漢平帝封孔子為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圣人設(shè)教,義等于王,只是沒有朝服儀表,故稱素王,孔教著者,“說有名儒”,道家崇尚清虛,故言“談無為道”,然而學玄儒者,論大益無人得圣,明小利只限在人間,這種立教,為次跡矣。對上跡說次跡,次即是下,這就說明,玄道與佛法有上下高低之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