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脾俞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脘腹脹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貧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腎炎等。脾俞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圖解脾俞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脾俞穴位位置圖】 
 【圖解脾俞穴的位置】 【脾俞穴的位置】位于背部,當(dāng)?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方法】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左右旁開兩指寬處。取穴時,采用俯臥位取穴。 
 【穴位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11肋間和肋下動、靜脈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11、第12胸神經(jīng)后支肌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脾俞穴】經(jīng)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脾之背俞穴。 【穴義】脾臟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 【作用功效】脾俞穴,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臨床應(yīng)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神經(jīng)性嘔吐、腸炎等。 【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脫 、便秘。配中脘、三陰交、足三里主治嘔吐;配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關(guān)元俞主治泄瀉;配腎俞、三陰交主治消渴。 
 【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腎俞穴、膻中穴、足三里穴、關(guān)元穴、百會穴 ;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陰交穴治療脾氣不足者;配神門穴、照海穴,治療失眠;配四神聰穴、水溝穴,治療健忘者;配太沖穴,治療肝氣郁結(jié)。 【治療虛證哮喘】主穴:肺俞穴、膏肓穴、腎俞穴、太淵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配伍穴位:配氣海穴、脾俞穴,治療肺氣不足;配關(guān)元穴,治療肺腎兩虛;配天突穴,治療喘甚。 【慢性泄瀉】主穴:天樞穴、大腸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配伍穴位:配脾俞穴、太白穴,治療脾胃虛弱;配期門穴、太沖穴,治療肝氣郁滯;配腎俞穴、命門穴、關(guān)元穴,治療腎陽虛衰;配公孫穴,治療腹脹;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bǔ)之灸之,熱則瀉之。 【視頻講解】 脾俞穴的按摩方法 【針刺方法】脾俞穴,向內(nèi)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kuò)散至腰間。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或刺傷肝臟。 
 【艾灸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壯,脾俞穴艾條溫灸10~15分鐘。 【灸脾俞穴】最佳時間是早上7~9點進(jìn)行。治療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條懸起灸,每次10~20分鐘。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月一個療程即可。 
     【日常保健】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臟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使脾運(yùn)化水濕功能正常,將身體多余的水分轉(zhuǎn)輸?shù)椒文I,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體外,令濕濁消散,諸癥解除。 
 【本文標(biāo)簽】脾俞穴位圖 脾俞穴的位置 脾俞穴的作用 背部穴位 
 【免責(zé)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wǎng)整理或來自網(wǎng)絡(luò)書籍,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發(fā)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guān)操作請咨詢當(dāng)?shù)蒯t(yī)院醫(yī)師 | 
|  | 
來自: ASDGHJHKL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