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娘多半輩子沒有養(yǎng)過牲口,樂的不知道說什么好,伸出手來想摸摸小牛的腦袋。小牛呢,搖著尾巴,伸出舌頭,舐舐這舐舐那,蹬蹬蹄子又刨刨地,黃黃的小絨毛,頭心,一看就是有力氣能干活的樣兒,真是愛煞個人!
(谷峪:《新事新辦》 《建國以來短篇小說》下冊第261頁)
長滿胡須的公牛走在牛群前面,把頭低低地靠著地面,時常停了下來,仿佛在考慮該從什么地方進行攻擊。它們的龐大肺葉發(fā)出一種低沉的吼聲,有如隆隆的雷鳴,水氣從它們的鼻孔中直冒出來,它們一面用前腳不斷在雪地上探索,一面好象在用它們那雙深藏在鬣鬃下面的充血的眼睛警戒著它們的敵人。
([波]顯克傲支:《十字軍騎士》第306頁)
餓得瘦小不堪的亂毛蓬蓬的母牛,貪婪地亂嚼著溝邊的野草。它們看起來好象剛從什么殘暴的惡魔的利爪下面選出了性命似的,在明媚可愛的春日里看見這些瘦弱饑餓的畜牲的可憐景象,使人仿佛見到一個白色的幽靈似的,想起了那漫長的寂寥寡歡的寒冷的冬天和它的風暴與霜雪。
([俄]屠格涅夫:《父與于》第17—18頁)
他走進去,看見母牛正在產(chǎn)胞衣,而一只小小的、多毛的、白鼻子小牛,已經(jīng)干凈了,而且在可憐的顫抖著,用它的濕冷的唇皮在尋找它母親的乳頭。
([蘇]肖洛霍夫;《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卷101頁)
他回過頭去,看見那條花牛在甩動尾巴趕蒼蠅,搖晃著腦袋,好象醉了一樣,懶洋洋地邁開步子走著,那神態(tài)仿佛是女奴群中的一位皇后似的。
([印]普列姆昌德:《戈丹》第12頁)
李綱 :病 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
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過許多田地,讓人收獲過千萬擔的谷物。在它老病時,卻遭到冷遇,沒有誰來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懷有“但使眾生皆得飽”的良好愿望,這是一個流盡血汗仍愿奉獻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 :禾 熟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斜陽。
注:箱,通廂,倉廩。
此詩中的“老?!痹谕瓿勺约阂荒甑母骱?,從“禾黍香”“谷登場”的豐收中獲得了“粗了耕耘債”的輕松與滿足,正悠閑自得地享受著主任給自己的獎賞,它不爭不怨,知足而樂,隨遇而安。這是一個知足而樂,悠然自得的形象。
古代詩歌中對牛的詠贊
一提起牛,就被看作勤勞的象征。它吃苦耐勞,默默無聞,溫和馴良,深受人們喜愛。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自喻為牛,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痹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都曾自喻為牛;郭沫若先生還愿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當代大畫家齊白石自稱“耕硯?!保羁蓳匆簧釔郛嬇?,在自己的畫室里掛著“師牛堂”的橫幅,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人們對牛的莫大喜愛。
這種愛牛、敬牛的心情和言行,在古代的詠牛詩中有著更集中更深刻動人的描寫、反映和寄托。人們對牛的熱愛、同情和敬意,其感情的深厚真摯非同一般,使得牛比任何動物都光榮。可以這么說,牛是最受人喜愛的“自然生靈”。它不但能耕田,運輸,拉磨,甚至連戰(zhàn)爭,都有它的身影。拋開功用不說,就本身而言,牛身體提供的東西也是其他家畜所不可比擬的。牛能提供牛肉、牛奶作為食品,牛皮作為原料,牛骨牛黃作為藥材。當然,牛糞還是很好的肥料。
牛的用途如此之大,如此之多,再加上它性情溫良,任人驅(qū)使,任勞任怨,這就使它更為人們所喜愛,所以很早就引起詩人們的注視和謳歌。那么,古代詩人對牛作了那些詠贊呢?
這里,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古代詩人眼中的牛。
一、純粹的寫景狀物之作,或是詩中提及的一物。
這類詩,多數(shù)是寫其它事為主,在行文中有零星的歌詠牛的詩句。這樣的詩,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至清代的詩,都能找到。
如《詩經(jīng)
王鳳君子于役》中寫的“日至夕矣,養(yǎng)牛下來......日至夕矣,養(yǎng)牛下括”,是頗有詩意的寫景名句。它讓我們看到了農(nóng)村傍晚的景色。
《楚辭天問》中的“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創(chuàng)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則說明了我國養(yǎng)牛的歷史悠遠,從商朝已大量的養(yǎng)牛。
以后的詩,多散寫牛的形態(tài),如“黃牛黃蹄白雙腳”(南宋楊萬里《觀小兒戲打春?!罚!盃柵=菑澀h(huán),我牛尾禿速”(明
高啟《牧牛詞》)。“絲楊影里系烏犍,雙腳彎環(huán)臥溪碧?!保ㄇ?顧紹敏《牧牛詞》)。這些,只能算是狀物的詩句。
能較全面地寫牛的形象與活動情形的,我們可以看《詩經(jīng)。小雅。無羊〉。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犒。
......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于阿,或飲與池,或?qū)嫽蛴灐?br>
......
這首詩歌較全面地描繪了牛的生活、飲食、住處、交配等方面,這首詩也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對牛所具體描寫的詩。
二、牛的性情溫順寬和
熟悉牛的人都知道,牛沒有騾馬的暴躁,沒有驢的倔強,是農(nóng)村老人、兒童、婦女皆可放牧役使的大家畜。這充分反映了牛的性情溫順。古詩中也多次寫到牛溫順的性情。如唐朝元結(jié)的《將牛何處去》中寫道:“相伴有田父,相歡惟牧童”,這里沒有點出是牛主人還是牛,我們不妨看作二者皆有??梢耘c“田父”、“牧童”相伴相歡,自然是最溫順的動物了。
牛不欺老幼,從袁枚的《騎牛》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相牛之背笑不休。此是人間安穩(wěn)處,七十老翁有所求。呼僮扶上不拖空,牛亦相憐身不動?!薄氨拗磺靶行煨臁?,這是牛馱著七十老翁袁枚行走時的情景,人上牛時?!吧聿粍印保邥r“行徐徐”,牛頗道人性,怕傷著老人。這正是牛性情溫順的表露。牛能與弱小動物和睦相處。唐朝陸龜蒙的《放?!吩娭袑懙溃骸盎钠聰鄩q無端入,背上時時孤鳥立?!鼻宕跛〉摹赌僚T~》中也寫道:“牛蹄彳亍牛尾搖,背上閑閑立春鳥。”牛這樣的龐然動物,竟允許小鳥在它的背上歇息,充分顯示了牛性情的溫和。這是何等溫良、寬容和友愛的自然生靈啊!
由上面所引的詩展示的現(xiàn)象和情景,本來都是牛的本性和本能。可是詩人把它向著人的心靈和感情提高升華,使牛具有一種美好品格和善良靈魂的審美對象。詩人在牛身上觀察到的、發(fā)掘出的和賦予的美,不是外在的形態(tài)美,而是內(nèi)在的品格美和靈魂美,這種美寄托著詩人對人際關系的理想。
三、牛的用途大而多
敬愛的周總理生前提倡:人應該像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jié)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我們應該效法牛去辛勤地工作。牛主要被用于耕田,也用作駕車和作戰(zhàn)等。對于牛的這些本領和勞績,古代詩人進行了大力描寫,給與了高度贊揚。對于牛的用途,我在這里詳細地總結(jié)一下,看看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一)耕種
牛耕的歷史很長,是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乃至今尚未實現(xiàn)機械化的許多農(nóng)村生產(chǎn)上的主要役畜。在眾多的詠牛詩中,牛的形象是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一心為人類造福。如前面提到的《將牛何處去》。在眾多的歌詠牛耕的詩歌中,當推宋代梅堯臣的《耕?!吩姾屯醢彩摹逗褪ビ徂r(nóng)具詩》。
看梅堯臣的詩:
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
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
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
詩的前四句寫了牛耕作時環(huán)境的惡劣:崎嶇坎坷的山谷,異常炎熱的天氣,耕作時勞動的繁重艱辛“破領”。后四句寫了牛的生活情況,耕作時吃不飽,寒冷是吃枯草。詩人一方面贊頌了耕牛的吃苦耐勞精神,另一方面對耕牛的饑寒交迫困境傾注了莫大同情。他通篇比興,以耕牛的四時辛勤耕耘而不得溫飽來比喻廣大農(nóng)民終日勞作而缺少衣食,寄托了詩人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
牛給農(nóng)民帶來了什么呢?王安石的詩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
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nbsp;
這首五言絕句,不僅寫出了牛耕作的勤勞,還贊揚耕牛雖然對眾生貢獻很多,而自己卻一毛不取的無私奉獻精神。讀這首詩,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王安石的身影,或許他是借贊頌耕牛來表白自己的心曲的。在古代,由于馬的特殊作用---作戰(zhàn),使得馬價甚高。即使馬在耕作上有很多優(yōu)點,農(nóng)民也是不敢奢望。而價格稍低的牛,自然就成了農(nóng)民的首選對象。因此,在古代牛耕一直占主要地位。
(二)運輸
牛除耕田外,還常拉車。我國古代很早就有記載,《楚辭》就有商祖先王亥能服牛駕車的傳說,“有扈,牧豎?!薄对娊?jīng)。小雅。大車〉中也有“皖彼牽車,不以服箱”的詩句。《史記》載,西漢初大臣多坐牛拉的車,但專門寫牛拉車的詩卻很少,多散見于詩中。如唐代白居易《賣炭甕》中有牛拉車的描寫:“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系向牛頭充炭直”,我們不難看出,賣炭翁是用牛拉著車去賣炭的。
專門寫牛拉車的詩,梅堯臣的《十九日出曹門見水牛拽車》是較好的作品:
只見吳牛事水田,只見黃犁負車軛。
今牽大車同一群,又與騾驢走長陌。
昂頭闊步塵蒙蒙,不似綏耕泥陌陌
一一夜眠頭向南,越鳥心腸誰辯白。
這首七律描寫的是南方水牛拉車的情景,并借以寄托作者的相思。
牛的運輸功能無疑又提高了牛的身價,使農(nóng)人倍加喜歡它。描寫牛駕車的詩篇,從這個方面豐滿了牛吃苦耐勞、任勞任怨、開拓前進的形象。
(三)戰(zhàn)爭
牛不僅耕田駕車,力盡筋疲,還曾多次奔赴戰(zhàn)場,歷盡殺傷,這也是它的可愛之處。從奴隸社會到近代的義和團運動,都有關于牛戰(zhàn)的記載或傳說。雖然直接描寫牛戰(zhàn)經(jīng)過的詩不多,但詩人們通過吟誦有關牛戰(zhàn)的歷史故事和傳說,熱烈的贊頌牛在戰(zhàn)場上的功勛。把這些故事和傳說集中地描寫得較好的是唐人李嶠的《?!罚?/font>
“齊歌初入相,燕將早橫功。
欲將桃林下,先過梓樹中。
在吳頻喘月,奔夢屢驚風。
不用五丁力,如何九折通?!?nbsp;
在這首詩中,與戰(zhàn)爭有關的是第二、三句,第三句可以從《尚書》中查到。其中“燕將早橫功”是指我國古代的一場著名的“火牛戰(zhàn)”,也是指我國戰(zhàn)爭史上“火牛戰(zhàn)”的勝利開端。古代詠牛詩所寫的牛戰(zhàn),都是以牛方的勝利與成功而告結(jié)束的。牛在這種詩中的形象是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這也是它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原因。
(四)祭祀
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初期,祭祀活動在國家中占重要地位。《尚書》中記載“國之大事,戎祭而矣。”祭祀所需物品是牛、羊、豬,從《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中“三十維物,而牲則具。”這兩句詩,就說明了用牛、羊進行祭祀?!抖Y記》里也有許多記載,如“祭天子以犧?!保爸醒胪?,食稷與?!敝惖脑?。
四、人對牛的態(tài)度
牛的性情如此溫順,而用途有如此之多,農(nóng)人怎么會不喜歡它呢?詩人怎么會不贊美它呢?
(一)農(nóng)人愛牛如愛子
古代詩人用許多詩篇描寫和反映了眾生,特別是廣大農(nóng)民熱愛牛的感情和事跡,下面就說說農(nóng)夫如何愛牛,詩人如何贊牛的。
農(nóng)人愛牛,首先表現(xiàn)在對牛的飼養(yǎng)和保護上,農(nóng)人飼養(yǎng)牛,總是盡心盡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春秋時期齊桓公的相寧戚年青時作的《飲牛歌》中看出,其辭中有“短布單衣適至干,從昏飯牛薄夜半?!弊约捍┻@單衣才到小腿,但卻顧不得寒,喂牛一直到深夜,可見飼牛之艱辛與勤謹。
農(nóng)人在保護耕牛上,有很多措施。冬季為了給牛御寒,專門用草麻之類編織成器物給牛披上,稱牛衣。古人在詩中多次提到它。如漢代有王章“病臥牛衣”之典,宋代蘇軾的詞《浣溪沙》中就有“牛衣古柳賣黃瓜”之句。這種牛衣的使用,反映了對牛的關心和愛護。
農(nóng)人愛牛,還表現(xiàn)在反對濫殺耕牛,鄙視食牛之人等方面。他們認為牛是對人類有大貢獻的動物,人們應當感謝它,愛護它,不應該殺它吃它。即使在饑荒時節(jié),也不忍殺牛來充饑。這方面,清朝蔣士銓的《賣牛圖歌。為兩峰作〉中就明確寫道:“田干無處用牛力,田家不忍殺牛食”,“皇天生牛任至勞,餓鬼劫到不可逃”。農(nóng)民迫不得已要出賣耕牛,其內(nèi)心的難過和對牛的依戀之情是難以表達的。清朝袁承福《老翁賣牛行》生動地描繪了人與牛依依惜別“念牛作多年功,灑淚別牛心不忍”,“買牛人自鞭去,老翁淚濕東西路?!?/font>
農(nóng)人愛牛的詩很多,古代詠牛詩中對牛的贊美,描寫農(nóng)夫如何疼愛牛,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梅堯臣的《牛衣》:
“覆牛畏嚴霜,愛之如愛子。
朔風吹欄牢,御冬賴苜麻.
惡薄將異韉,貪棲乃同被。
重處不忘劬,老農(nóng)非可鄙?!?nbsp;
這首五律,描寫和贊揚了老農(nóng)愛惜牛的情形。特別是結(jié)束兩句,總結(jié)上文,贊揚老農(nóng),對老農(nóng)不忘牛的勞苦,“愛之如愛子”的精神,作了肯定和贊頌。
(二)詩人贊牛
貼近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詩人,能感受到牛的作用,能體會到牛的重要性,所以詩人歌詠它,贊美它。對于勞動方面的贊美,前面已提到了許多,這里不再多加重復。元朝吳澄的《題牡牛圖》,從另一個嶄新的角度贊美牛。這首詩刻畫了群牛過河的形象,即描摹出了牛的情態(tài),又寫出了牛的高貴品質(zhì),舐犢之情,“已濟伺同隊”的集體主義精神等,都顯示了牛的精神境界之高。為此,作者發(fā)出由衷地贊美:“此牛如人有恩義”。作者又聯(lián)想到社會上的人,父子相離,不顧他人,只顧自己,于是產(chǎn)生感慨:“人不如牛多有之?!比瞬蝗缧螅@是對社會上品質(zhì)低劣之人的批斥,也是對牛的高度贊美。
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雖然很多人愛牛贊牛,但總有少數(shù)淺薄無知的庸人不惜牛力,虐待耕牛,甚至殺牛食肉。對這些人,使人們驚醒了無情的接露和貶斥。對某些遭遇不幸的牛表示了深情的憐憫和嘆惋。如唐朝李家明的《詠臥牛》,元朝楊果的《老牛嘆》,宋元的《老?!返仍姡际谴呷藴I下的產(chǎn)品。楊果在詩中寫道:“服箱曾作千斤鍵,負重致遠人所憐?!薄岸駰墧S非故主,飽食不如盜倉鼠?!彼麑ε5纳砗笸楹屯聪е?,寄寓在對老牛命運遭遇的描述之中,譏喻人們要充分認識耕牛對人的功勞,從而愛護牛,體恤牛,關心牛之勞饑,而不要只知役使牛,無視牛的饑寒病苦。
五、牛之精神萬古存
由前面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勤勞溫順,不計個人得失,只顧他人奉獻的高大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那就是牛,牛的精神。農(nóng)民愛牛,愛的是牛的用途和溫順,詩人贊牛,贊的是牛的精神和品格。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中,人們逐漸體會到了牛的偉大,于是就把自己思想與牛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就使牛的形象更加輝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分析:
(一)農(nóng)民生活的寫照
長期與牛一起勞作的農(nóng)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牛與自己是多么相似,于是就在詩中表現(xiàn)出來:
“渴飲穎川水,饑喘吳門月。
黃進如可種,我力終不歇。”(唐劉叉《代牛言》)
這首是借牛之口寫的“代牛言”,實際上也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縮影。吃上不敢奢望,渴時喝渾濁的河水,饑時對月喘粗氣,生活是多么艱辛。雖然食不裹腹,但卻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財富。即使創(chuàng)造的財富再多,仍不得休息?!包S金如可種,我力終不歇。”統(tǒng)治者多么的貪婪,而牛又是多么的勤勞。詩人措辭委婉幽默,寓意深長,寄托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那個不合理社會的憤慨與不平。
(二)詩人理想的化身
牛的吃苦耐勞,付出多而奪取少,默默無聞一心工作等優(yōu)秀品質(zhì),多為使人們所歌詠贊頌。詩人甚至以此自喻,抒寫自己一心為國為民的理想。這些詩中,最著名的當推南北宋時期李綱的《病?!吩姡?/font>
“耕犁千畝實千箱,歷盡疲憊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飽暖,不辭羸病臥殘陽?!?nbsp;
這首詩,第一句寫牛的功績卓著,第二句寫牛的悲慘遭遇,讓人對比之下感到悲傷氣憤,但三、四句筆鋒一轉(zhuǎn),寫出了一個別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只要廣大人民都能吃飽穿暖,我自己瘦弱中病倒在夕陽下也無妨。此詩用感人的筆墨,勾勒出牛那崇高而又偉大的形象。特別是后兩句,是中國古代詠牛詩中將牛的精神境界升華到可與歷史上先哲圣賢們并列的地步,也是廣大人民和詩人們熱愛牛,贊揚牛的主要原因和重點。
在寫牛的同時,自然地寄托著作者的理想。在北宋、南宋兩次罷相的李綱內(nèi)心是多么痛苦,但他想到的是國家和人民,只要國家安全,人民幸福,自己“羸病臥殘陽”也十分欣慰,這不正是詩人理想的寫照嗎?病牛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思想的藝術體現(xiàn)。它與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于謙的“粉身碎骨會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出了詩人那高尚的情操。
綜上所述,牛是一種大有益于人類的動物。古代詠牛詩描繪和贊美了牛的美好形象。這種美好的形象,主要不是美在形貌,而是美在品格和心靈。詩人描寫和贊美了牛對人類的諸多貢獻及帶給人類的巨大利益,抒發(fā)了人對牛的熱愛和敬意。一些官僚文人也借謳歌牛來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感慨,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看法。王安石曾說過:“丹青難寫是精神”,可古代詩人們多用賦筆歌詠,將牛人格化,讓人與牛通過對話、表情、行為等方式,交流思想感情。這是古代詠牛詩在表現(xiàn)藝術上的高超。
詠牛詩作為人們理想的載體,象征著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這里,這種牛的精神是難以用區(qū)區(qū)幾千文字來表述的。它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會千載萬世的被人們傳誦,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
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
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
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