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江山攜手 2016-05-13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中國古詩詞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品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領(lǐng)悟人生的好教材。2012年年初我們約定,背誦一百首古詩詞。先是弄懂每首詩詞的字、詞、句,明白詩意,再看一下作者及有關(guān)賞析的文章,然后選那些意境好、表達巧、詞語美的精品背誦。這樣,一年多下來,基本達到會默寫、懂其意、能背誦、知賞析的有200余首。“挖到籃里的才是菜”。大體按照年代匯集如下,以便查閱復習,所有篇目均由選自各網(wǎng)站的資料擇優(yōu)編輯而成。

     《之三》22首:唐·王昌齡:《出塞》、《芙蓉樓送辛漸》、《從軍行》、《邊愁》、《采蓮曲》、《送柴侍御》、·顏真卿:《勸學》、·高適:《別董大》、《塞上聞笛》、·崔顥:《黃鶴樓》、·張謂:《早梅》、·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逢入京使》、《山房春事》、《戲問花門酒家翁》、·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胡令能:《小兒垂釣》、·李涉:《黃葵花》、·劉平方:《春雪》、唐·李白:《靜夜思》、《獨坐敬亭山》、《古朗月行》?! ?nbsp;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 王昌齡(?~約756)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游,“二人數(shù)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jīng)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jīng)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shù)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注釋】 ①這兩句詩含意較深,有許多言外之意:詩人由月夜的關(guān)塞,想到強大的秦漢時代與匈奴貴族統(tǒng)治者斗爭的歷史。那時明月象眼前一樣照臨關(guān)塞,但斗爭取得了勝利;作者的時代,長城依然如故,但戰(zhàn)爭失利,遠征的將士不能凱旋。首句從字面上看,它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明月、關(guān)塞)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時代(秦、漢),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點出了歷史上的斗爭,四者之間便有了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而不致使人產(chǎn)生秦月照漢關(guān)的誤解。這種“秦月漢關(guān)”式的寫法是一種藝術(shù)手法。

 ?、邶埑牵褐副R龍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漢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屬平盧節(jié)度使管轄?!褒埑恰?,一作“盧城”。飛將:飛將軍。漢代李廣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稱他為“漢之飛將軍”,不敢騷擾他守衛(wèi)的地方。胡馬:等于說胡騎,指敵人的軍隊。陰山:長城外面橫亙于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山脈,綿延不斷,東接內(nèi)興安嶺,漢代匈奴常越過此山騷擾內(nèi)陸。這兩句是說假如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就不敢來犯。

  《出塞》,漢代《橫吹曲》曲名。關(guān)塞并不都在邊疆,內(nèi)陸某些軍事重地也叫“塞”。唐代詩人寫我國東北、西北和北方地區(qū)的生活、戰(zhàn)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漢唐樂府民歌的名稱作詩題。《出塞》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內(nèi)有權(quán)奸李林甫、楊國忠弄權(quán),外有安祿山等藩鎮(zhèn)受寵。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等節(jié)度使,在與契丹、回紇(hé禾)和奚的貴族統(tǒng)治者的斗爭中常已背誦的詩詞之三常失利,給將士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這首詩感嘆守將無能,大約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的。

   【今譯】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guān),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如果現(xiàn)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zhèn)守邊境,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那秦漢時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著如今的邊關(guān),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xiāng)。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用“秦月”“漢關(guān)”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fā)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詩人對朝庭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的佳作。


                             

                               *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r>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西北角。辛漸:王昌齡的朋友。這首詩是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辛漸去洛陽時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說:昨夜下了一場秋雨,水漲江滿;天亮時送你回洛陽,遠望你將行經(jīng)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獨。寒雨:秋雨。連江:滿江。夜入?yún)牵阂雇砬镉耆腈?zhèn)江。鎮(zhèn)江屬吳地,故說“夜入?yún)恰?。平明:天剛亮??停褐感翝u。楚山:指辛漸將行經(jīng)的楚地。

  “洛陽”二句的意思是說:如果洛陽的親友向你問起我的情況,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壺的冰那樣潔白透明。

    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今譯】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昨夜,秋雨綿綿灑向吳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樓送客面對孤獨的楚山。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詢問我的近況,

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中。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shè)置了凄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 “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xiāng),辛漸返鄉(xiāng),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xiāng)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xiàn)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北砻髯约翰粸樵赓H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構(gòu)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詩眼,但歷來人們都認為“玉壺”與“冰心”一樣,都指人的品德美好,這不符合實際?!坝駢亍本哂卸嗔x性,它可以指灑壺、月亮、燈、滴漏等。把“玉壺”解釋為酒壺,既是推杯換盞時的諧謔,也極符合王昌齡當時的心態(tài)。全詩音調(diào)諧美,詩風沉郁,又采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





*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zhàn)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孤城:指玉門關(guān),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guān)”。4. 穿:磨破。金甲:戰(zhàn)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qū)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guān)。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附>王昌齡及其《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有“詩家天子”之美譽。其絕句成就尤高。風格清麗,氣魄雄渾,形象鮮活。明王世貞曾把其七言絕句與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一般用以寫軍旅戰(zhàn)爭事。唐太宗到玄宗時,對外用武頗盛,有抗擊外族入侵之戰(zhàn),亦有開疆拓土之戰(zhàn)。因此盛唐詩人描寫邊塞的詩很多。邊塞詩有反映積極立功、保家衛(wèi)國的作品,這對于抗擊外族入侵之戰(zhàn)是積極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鄉(xiāng)厭戰(zhàn)情緒的作品,這種對開疆拓土之戰(zhàn)中朝廷過分的窮兵黷武的反對,無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對身當其境的戰(zhàn)士,更是如此。這種復雜的心理,在王昌齡這一組詩中得到忠實的反映。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征人夫婦別離之苦、思念之情。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則是對塞外戰(zhàn)場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軍旅戰(zhàn)爭為主題的作品中,能夠充分注意到題材的復雜性,用多樣的不同的手法描寫,表明詩人觀察生活的細致和藝術(shù)技巧的純熟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關(guān)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邊愁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注釋】  烽火城:古代邊境上設(shè)置烽火臺,鎮(zhèn)守烽火臺的城稱烽火城。百尺樓:形容城高。無那:無可奈何。金閨:指妻子。

   【今譯】  戰(zhàn)士鎮(zhèn)守在城西邊高高的崗樓上,一到黃昏,他獨自承受著秋風的吹襲,聽著羌笛吹奏的《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想起了遠在萬里之外的妻子思念自己的愁苦。

   【賞析】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guān)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胺榛鸪俏鳌?,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臺上?;募诺脑?,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zhuǎn)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張燕瑾)

  王昌齡是一個創(chuàng)作邊塞詩的能手。其邊塞詩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現(xiàn)征戍者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豪邁與悲壯、昂奮與凄愴相交融的深沉風格。

  這組《從軍行》共七首,每首描寫一個場面?!胺榛鸪俏靼俪邩恰边@首寫的是一位處于戰(zhàn)斗空隙之中的唐軍戰(zhàn)士和他對遠方妻子的懷念。

  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chuàng)造出一種松弛寧靜的氣氛:沒有戰(zhàn)事,戍樓獨坐,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zhàn)士想家是極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寫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著“傷離別”之情的《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通過笛聲,我們已體察到這位戰(zhàn)士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末句卻從對面寫來:不直說戰(zhàn)士對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里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的別離、無望的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這就把廣大守邊戰(zhàn)士的苦悶心情典型地表達出來,并取得了令人感動和同情的藝術(shù)效果。



                                               *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一色:同一種顏色。裁:裁剪縫制。芙蓉:荷花的別名。亂入:雜入、混入。 
   【今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闭f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lián)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jīng)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笆加X有人來”要和“聞歌”聯(lián)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借助動詞,展現(xiàn)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  ⑴侍御:官職名。⑵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⑶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⑷兩鄉(xiāng):兩處作者喜歡去的地方。
    【今譯】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賞析】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離愁漸遠漸無窮”,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遠”,就意味著空間距離之大,相見之難。所以不少送別一類的詩詞就往往在這個“遠”字上做文章。比如:“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薄把┣缭粕⒈憋L寒,楚水吳山道路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形象著意表現(xiàn)一個 “遠”字,而那別時之難,別后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倒是別開蹊徑的。

    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罢l渭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xiāng)”。于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xiāng)”。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種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何人不識君” 那么豪爽、灑脫。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王昌齡《李倉曹宅夜飲》)。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說到這里,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fā)、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 “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shù)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ㄚw其鈞)




                                   * 勸 學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  顏真卿,(709--784),漢族,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后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jù)說有138種??瑫小抖鄬毸贰ⅰ堵楣孟蓧洝返?,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毙胁輹小?a target="_blank">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quán)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jié)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注釋】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黑發(fā):年少時期,指少年。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今譯】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賞析】 《勸學》是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顏真卿是大唐著名的忠臣,著名的書家,也是著名的學者。特別是書法,早就被人推為極致。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保ā稏|坡題跋》)

然而,顏真卿最有名的可能還不是他的書法,而是他的一首小詩。                

他這首詩可以說家喻戶曉,知名度遠遠超過他那被書壇稱作“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全詩是勸學子勤奮的,中心說的是一個“”字。主要是從時間角度上說的。

什么是勤?就是在時間上要盡自己可能,不但每天常常要讀書,甚至連睡覺的時間都應該拿一部分來讀書。晚上讀到三更(晚上十一點至一點),早晨五更(三點至五點)又起床讀書。一個有志向的人(男兒)就應該這樣讀書。這就是顏真卿勤的標準。

顏真卿這樣寫,首先是他肯定也是這樣做的,他應該是一個晚上經(jīng)常讀書很晚,又常常起早讀書的人。他認為讀書要趁年輕,少年是讀書的好時光;少年不讀書,老了難免因一事無成而后悔。

在學習時間安排上,顏真卿也許有些夸張——詩本來就是允許有一些夸張的——但勤奮的確是讀書的第一關(guān)。任何內(nèi)容的學習,只有勤奮才能學有所成。讀書要趁早,晚了難免事倍功半。這就像打仗要搶占領(lǐng)高地一樣,學習要以趁早搶占勤奮這塊高地為上策。假若孩子沒有搶占到勤奮這快高地,在學習的戰(zhàn)場上一定會處處吃虧。因為,沒有勤奮,孩子學習效率一定不高,一定很難體會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樂趣,甚至還會使有的孩子產(chǎn)生“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這樣的錯誤想法。可以說,一勤生百利,一惰生百弊。失去勤奮的“戰(zhàn)略高地”不僅虛度光陰,也容易消磨孩子學習的銳氣。

哪什么時候勤奮才算的上“” 呢!對父母來說,也許孩子的“早”應該從嬰兒算起吧;當然,這可能不算孩子勤奮的范圍。但對孩子來說,這個“早”最少要從小學一年級算起。讓孩子從上學之初就懂得勤奮,并養(yǎng)成勤奮的習慣,這樣,孩子受益多矣。當然,小學生不需要“三更燈火五更雞”,講求勞逸結(jié)合對孩子的學習也是重要的。

勤奮是孩子換骨金丹。這首詩就是金丹妙方吧。

  一點一滴匯成大海,一分一秒組成人生。真的是這樣的,人生的字典里永遠沒有等待這兩個字,時間的字典里永遠沒有停留這個詞,不愛護花瓣,看不到花木的美麗, 不珍惜時間,得不到生命的價值。我無意在這里說什么請珍惜時間,就如同珍惜生命,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生命是自己的,時間是自己的,問一下自己,我們還有多少歲月能夠去蹉跎,還有多少時間去追尋。

  勸學方面的詩非常多,足以說明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學習,尤其是孩子的學習。如“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東晉陶淵明《雜詩》)
  戰(zhàn)國.荀子 也有一首《勸學》的名篇。很長,其中幾句是這樣講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然后推斷出下文“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strong>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

  紅塵紫陌春來早。晚市煙光好。燈發(fā)萬枝蓮,華月光中,天凈開蓬島。 老人舊日曾年少。年少還須老。今夕在天涯,燭影星橋,也似長安道。(心若琉璃) 






  

*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作者】  高適,生年說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八載(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辭去,客游河西。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薦為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之亂后,升侍御史、諫義大夫。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后又任蜀、彭二州刺史,遷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官終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有《高常侍集》傳世。他是盛唐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

   【注釋】?、俣螅捍蠹s是董庭蘭,一位頗有名的音樂家。原詩共二首,這是第一首。②“千里”二句的意思是說:千里黃云把太陽遮得昏昏暗暗;北風卷著大雪送走了南去的大雁。曛(xūn):天色昏黃。③“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說:不要發(fā)愁前邊的路上沒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誰不了解你董大的啊!

   【今譯】 一望無際的黃云搞得日光昏昏,北風呼呼,雁聲凄凄,大雪紛紛。不必擔心前邊的路上沒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誰不了解身懷絕技的董大您呢!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賞析】 《別懂大》共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詩作與天寶六年(747),當時高適在睢陽。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詩人勸當時不得志的董庭蘭不要氣餒,只要有才能就會得到社會承認,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就會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金子在哪兒都能閃光?!扒Ю稂S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紜”,寫送別的情景。千里黃云,日光昏暗,北風吹雁,大雪紛飛。在這樣荒寒而又壯闊的背景下,詩人為好友送別。離別在即,兩情依依,身懷絕藝的董庭蘭還要在這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奔波,詩人自己也是飄泊不定,二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惆悵,是沒有什么豪言壯語的,但是詩人卻筆鋒一轉(zhuǎn),“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要擔心前邊路途上沒有知己,像您這樣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誰不知道呢?這是對友人的寬慰和勸勉,在這寒冷的風雪中無疑飄蕩一縷縷暖融融的春意,給友人以溫暖,使友人亢奮。董庭蘭在弦樂上有很深的造詣,崔玨曾賦詩贊嘆:“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董庭蘭會找到知音的。這兩句很是豁達,與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用白描手法表達對朋友的真摯情懷,沒有悲凄,只有豪邁,尤其是末二句能夠催人奮進,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塞上聞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注釋】 1、塞上:指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邊塞。此詩題又作《和王七玉門關(guān)聽吹笛》。2、雪凈:冰雪消融。3、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qū)。胡是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4、牧馬:放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為生。牧馬還:牧馬歸來。一說指敵人被擊退。5、羌(qiāng)笛:羌族管樂器。6、戍樓:報警的烽火樓。7、梅花何處落:此句一語雙關(guān),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睹坊洹穼儆跐h樂府橫吹曲,善述離情,這里將曲調(diào)《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gòu)思成一種虛景。8、關(guān)山:這里泛指關(guān)隘山嶺。

  【今譯】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jīng)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guān)山。

  【賞析】

  汪中《述學·內(nèi)篇》說詩文里數(shù)目字有“實數(shù)”和“虛數(shù)”之分,近世學者進而談到詩中顏色字亦有“實色”與“虛色”之分。高適在這首詩中寫景就有 “虛景”與“實景”之分,他用明快、秀麗的基調(diào),豐富奇妙的想象,實現(xiàn)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jié)合,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使這首邊塞詩有著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xiāng)關(guān)之思,但首先卻展現(xiàn)出冰雪鋪凝的廣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與戍樓之間托出羌笛之聲,在荒漠塞外與故鄉(xiāng)春色的鮮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縷縷鄉(xiāng)思。但這鄉(xiāng)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隨著一夜風吹滲滿整個關(guān)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態(tài)體現(xiàn)出巨大的內(nèi)在顯現(xiàn)力與藝術(shù)包容力。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jié)了。傍晚戰(zhàn)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凈”“牧馬”等字面大有關(guān)系。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lián)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于是“雪凈”也有了幾分象征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diào)。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diào)啊?!懊坊ê翁幝洹笔菍ⅰ懊坊洹比植鹩茫度搿昂翁帯倍?,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為羌笛聲,但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guān)山。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guān)山,其境界很動人。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gòu)成梅花開滿關(guān)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nèi)心思念家鄉(xiāng)的強烈感情。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guān)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shè)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gòu)成美妙闊遠的意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zhàn)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xiāng)的情調(diào)。不過,這種思鄉(xiāng)情緒并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diào)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guān)乎盛唐氣象。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xiāng),從來感知己”,正是由于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這首七言絕句,由雪凈月明的實景寫到梅花紛飛的虛景,虛實相生,搭配和諧,共同營構(gòu)出一種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含蓄雋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盡。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悠悠:久遠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位于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于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后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于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后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今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賞析】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xiàn)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乘著白云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這首詩前寫景,后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迸c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边@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jīng)》)。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zhuǎn),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xiàn),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xiàn),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lián)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diào)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guī)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diào)的情況也不同??磥磉€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nbsp;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diào)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xiāng)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guī),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xù)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論律詩第二聯(lián)要緊承首聯(lián)時說:“此聯(lián)要接破題(首聯(lián)),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贝嗽娗八木湔侨绱?,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lián)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lián)之“轉(zhuǎn)”說:“與前聯(lián)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zhuǎn)折處,格調(diào)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lián)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fā),當他在樓中發(fā)現(xiàn)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北銛R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闭媸巧酚薪槭?,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cè),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游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
,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谿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作者】 張謂,生卒年不詳,字正言,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縣)人。天寶二年(743)中進士。后從戎十多年,曾在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下任職。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郎,代宗大歷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后又調(diào)任譚州刺史。
    【注釋】  迥:遠。傍:靠。發(fā):開放。經(jīng)冬:過冬。銷:這里指冰雪融化。
    【今譯】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fā),以為那是經(jīng)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賞析】  我國古代詠梅詩很多。立意不同,表現(xiàn)的情景也各異。
  張謂這首《早梅》詩,立意詠贊早梅的高潔,但作者并沒有發(fā)一句議論和贊語,卻將早梅的高潔品格和詩人的贊美之情清晰地刻劃出來。
  “一樹寒梅白玉條”描寫早梅花開的嬌美姿色。
  “一樹”實為滿樹,形容花開之密集而繽紛;“寒梅”指花開之早,還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jié),緊扣“早”字;“白玉條”生動地寫出梅花潔白嬌美的姿韻,象一塊塊白玉似的晶瑩醒目。這是對梅花外貌的描寫,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臨村路傍谿橋”,從生長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早梅的高潔品格?;ú荼緹o知,不會選擇生長環(huán)境,但這里詩人在真實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遠離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橋邊,獨自悄悄地開放。這就賦予早梅以不競逐塵世、無嘩眾取寵之心的高尚品格。這樣就使詩的意境顯得開闊,進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潔。
  最后兩句,抒發(fā)詩人初見橋邊早梅的感受?!安恢ㄏ劝l(fā)” 是承上兩句對早梅的鋪寫之后的轉(zhuǎn)折,用驚嘆的口吻表達了對近水梅花早開的驚喜之情。
  “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寫出“不知”的緣由,用一“疑”字,更為傳神,它將詩人那時的驚喜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似乎詩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懷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壓枝頭。這就與首句的“白玉條”緊密呼應,喻比出梅花的潔白和凜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從而含蓄婉轉(zhuǎn)地把詩意落到實處,使詩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加強了人們對早梅的傾慕之情。
  一首絕句,僅二十八個字,就能將梅花寫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穎之外,還在于詩人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顏色(潔白)、地點(偏僻)、季節(jié)(早春)、氣質(zhì)(耐寒)、姿態(tài)(俏麗)等特征,加以藝術(shù)的提煉和概括,并借助象“白玉條”“冬雪壓枝”等生動、形象的比喻,鮮明、傳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氣質(zhì),使人生發(fā)出美不勝嘆的感覺。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jié)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fā),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chǎn)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fā)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zhuǎn)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lǐng)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作者】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刻苦學習,遍讀經(jīng)史。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quán)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退莱啥悸蒙?。
    【注釋】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倮婊ǎ捍禾扉_放,花作白色,這里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象梨花開了一樣。
 ?、谥楹煟阂灾樽哟┚Y成的掛簾。羅幕:絲織帳幕。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
  ③錦衾(jīn)?。荷w了華美的織錦被子還覺得薄。形容天氣很冷。
  ④角弓:飾有獸角的弓。控:拉開。這句說因為太冷,將軍都拉不開弓了。
 ?、葜捍┥稀?br> ?、掊#捍笊衬_@句說大沙漠里到處都結(jié)著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qū)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
 ?、噢@門:軍營的大門,臨時用車轅架成,故稱。
 ?、醿霾环浩毂伙L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廨喤_: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米泉縣,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今譯】 狂風席卷著大漠北塞,吹折堅韌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將天地鋪蓋。好似突然一夜間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飄飄而落,打濕了簾珠,結(jié)冰在帷幕綺羅。狐皮裘再不覺暖和,錦緞被褥也感到單薄。將軍的獸角硬弓也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鐵衣難穿著。浩瀚的沙漠處處縱橫百丈巨冰,慘淡的愁云凝滯,仿佛壓低了天空。中軍帥中擺下酒筵,為武判官歸京送行,胡琴、琵琶伴著羌笛,起舞和鳴。紛紛揚揚的暮雪飄落在軍營轅門,寒風狂舞的紅旗,此時也凍挺凝結(jié),成為一抹靜止的紅云。在輪臺東門送居離去,那飄飄灑灑的大雪已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轉(zhuǎn),再也見不到君。
雪地上空留著一排馬行的蹄痕。

    【賞析】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 天寶十三載( 754 ),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宮 。 武某或即其前任。 為送他歸京 ,寫下此詩。 「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阪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詩開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吞」 ——全是飛雪之精神。 大雪必隨刮風而來,「 北風卷地 」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 。 「白草」據(jù)《漢書?西域傳》 顏師古注 ,乃西北一種草名 ,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 經(jīng)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 「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 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 「忽如」二字下得什妙 ,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 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 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 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 千樹萬樹 」,重疊的修辭表現(xiàn)出景象的繁榮壯麗。 春雪滿空來 , 觸處似花開」 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 詩人將春景比冬景 ,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 ,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nèi)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 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 「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后, 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nèi)。 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 穿簾入戶,沾在幕上慢慢消融… 「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zhuǎn)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 「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nèi),倘是南方,穿「狐裘」 必發(fā)炸熱 ,而此地「 狐裘不暖 」, 連裹著軟和的「錦 」也只覺單薄。 「一身能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 ;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 都護鐵衣難著 」。 二句兼都護鎮(zhèn)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 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xiàn)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 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 ,寫白雪的威力。 這真是支白雪的歌呢。 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 ,使人不覺其苦, 反覺冷得新鮮, 寒得有趣 。 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xiàn)。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 ,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云,濃重稠密, 雪雖暫停 ,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nèi)好轉(zhuǎn)。 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澹萬里凝」,二句以夸張筆墨,氣勢磅確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 」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huán)境。 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 「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寫到中軍帳 (主帥營帳) 置酒飲別的情景。 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 「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的意味。 這些邊地之器樂,對于送者能觸動鄉(xiāng)愁,于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 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jù)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

    送客送出軍門 ,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 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 ,轅門上的紅旗卻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jié)了。 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jié)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 。 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diào)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 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 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 ??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 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 轉(zhuǎn)峰回 ,行人消失在雪地 ,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 這最后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jié)尾,與開篇悉稱 。 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么? 是對行者難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guān)山何時盡」而發(fā)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 結(jié)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 名句差近 ,但用在詩的結(jié)處 ,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chuàng)作個性)。 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灑(如「 ?!苟洌?,有細節(jié)勾勒(如「風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 (如「忽如」二句),再現(xiàn)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 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xiàn)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 詩情內(nèi)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詩的語言明朗優(yōu)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jié)奏旋律。 詩中或二句一轉(zhuǎn)韻,或四句一轉(zhuǎn)韻, 轉(zhuǎn)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xiàn)「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zhuǎn)沉滯緊澀,出現(xiàn)軍中苦寒情事;… …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xiàn)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 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shù)谩赣新暜嫛沟姆Q譽。






                                   *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故園:長安,指作者在京城長安的家。漫漫:漫長,遙遠。雙袖龍鐘淚不干:以袖拭淚,雙袖沾濕而淚不止。龍鐘,淋漓貌,這里是沾濕的意思。憑:托,拜托。君:指入京使者?! ?br>  【今譯】 東望故鄉(xiāng)路途遙遠,兩支袖子都已經(jīng)擦濕了,淚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與您相遇,本想修封家書卻無紙筆,只好托你捎個口信,代我回家報個平安?! ?br>  【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情緒。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xiāng)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jīng)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xiāng)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xiāng)愁難收?!肮蕡@”,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xiāng)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胺辍弊贮c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保ā端嚫拧ぴ姼拧罚┰谄揭字卸诛@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 山房春事

                            ·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 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注釋】  ①春事:春天的景象。此題原作二首。 ②梁,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各種山池洲渚,宮觀相連,奇花異樹,園:亦名梁苑,即兔園錯長其間,珍禽怪獸,出沒其中。當時著名賦家枚乘還特為寫了《梁王兔園賦》,極頌其宏麗。亂飛鴉:作者當時看到蕭條景象,言已今非昔比了。③庭樹:指梁園中殘存的樹木。此二句是反說,詩人不言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道無知的花樹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管人事滄桑,依然開出當年的花來。

   【今譯】   梁園黃昏的時候,鴉雀亂飛,放眼望去,只見蕭條衰敗的幾戶人家。庭院的樹木花草不知時過境遷,春天到來時還像過去一樣花開茂盛。

   【賞析】   梁園又名兔園、梁苑,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漢代枚乘、梁江淹各作有《梁王兔園賦》;直到唐代,梁園還是著名的游覽之地,“詩仙”李白有“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的詩句;“詩圣”杜甫也有“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的詩句;可見梁園是為人向往的繁華勝地。安史之亂時,梁園慘遭兵燹,岑參即此,眼前亭臺瓦礫、園囿荊榛的荒涼破敗之景觸動了他懷古傷今的情懷,于是便寫下了這首詩——
    “夕陽西下,黯淡的余暉籠罩著空寂的梁園,昔日車水馬龍、士女云集的熱鬧景象再也不復見了,只剩下一群烏鴉,在冷冷清清的園中漫無目的地飛來飛去。極目四望,昔日延亙數(shù)十里的宮觀樓臺,已經(jīng)蕩然無存,只有稀稀落落的三兩人家,破敗不堪地散落在這片荒涼的廢墟之上。一切都變了啊!唯有庭院中這棵老樹沒變,春回大地的時候,它還會開出滿樹的花朵,還和從前一樣絢爛、輝煌。難道它不知道,昔日園中的帝王將相、公子王孫、文人游客……都一一盡去了嗎?它無知無覺地盛開,還會有誰來欣賞呢?……”
     首句用“日暮”、“飛鴉”的意象,給人一種荒涼、惆悵、壓抑的感受;次句的“極目”突出梁園面積的廣大,“三兩家”又顯出殘存的人家少,兩相對照之下,更顯出景象的破敗與“蕭條”。這兩句宛如一個電影長鏡頭,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滿目蕭條、荒涼頹敗的梁園黃昏“全景圖”,以哀景寫哀情,加深了詩歌蒼涼、惆悵的懷古之情。
    后兩句是梁園黃昏的“特寫鏡頭”:庭樹自然是毫無感情的,它的“不知”恰恰反襯出詩人的多情“善知”;繁盛絢麗的“舊時花”,與荒涼冷落的“今日園”形成鮮明的對照,更突出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盛景難再的歷史感慨。不言吊古,而吊古之情已寓于言外;不言傷今,而憂懷國事之情已融入景中。老到圓熟的反襯,情景交融,突出了詩歌抑郁、沉痛的傷今之意。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贊許這首詩說:“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diào)”。晚唐詩人韋莊《臺城》詩云:“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彼坪蹙褪鞘芰诉@首詩的影響。
    岑參的《山房春事》共有兩首,但不能視其為“組詩”,因為這兩首詩題材不相同,內(nèi)容也不相關(guān),風格也不協(xié)調(diào),想是后人為了輯錄方便,才將它們放在一起的。如果按一般詩歌“望題知意”的規(guī)律,這首懷古詩的題目似乎應該是“梁園”或“庭樹”才更貼切。不像第一首:“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游蜂亂入房。數(shù)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本渚涠季o扣題目。是后人在輯錄的時候張冠李戴了?還是詩人別有深意?抑或是詩人根本沒做過這首詩,是別人附在《山房春事》原作之后的“偽作”?……這些問題還是留給考據(jù)學家去研究吧!我們只要能體會出,一個寂寞惆悵的詩人,在暮鴉亂飛的梁園廢墟上,在開滿鮮花的庭樹下,感慨過,憂傷過——就足夠了。


    這是一首吊古之作。梁園又名兔園,俗名竹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周圍三百多里。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梁孝王曾在園中設(shè)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馬相如等都應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見熱鬧:百鳥鳴囀,繁花滿枝,車馬接軫,士女云集。

  就是這樣一個繁盛所在,如今所見,則是:“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边@兩句描畫出兩幅遠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亂鴉聒噪;平視前方,一片蕭條,唯有三兩處人家。當年“聲音相聞”、“往來霞水”(枚乘《梁王兔園賦》)的各色飛禽不見了,宮觀樓臺也已蕩然無存。不言感慨,而今古興亡、盛衰無常的感慨自在其中。從一句寫到二句,極自然,卻極工巧:人們對事物的注意,常常由聽覺引起。一片聒噪聲,引得詩人抬起頭來,故先寫空中亂鴉?!叭漳骸睍r分,眾鳥投林,從天空多鴉,自可想見地上少人,從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蕭條景象。

  詩人在遠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見庭園中的樹木,繁花滿枝,****不減當年。就象聽到丁丁的伐木聲,更感到山谷的幽靜一樣,這突然闖入他的視野中的絢麗春光,進一步加深了他對梁園極目蕭條的印象。梁園已改盡昔日容顏,為什么春花卻依舊盛開呢?“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痹娙瞬徽f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卻偏從對面翻出,說是“庭樹不知”;不說今日梁園頹敗,深可傷悼,自己無心領(lǐng)略春光,卻說無知花樹遵循自然規(guī)律,偏在這一片蕭條之中依然開出當年的繁花。感情極沉痛,出語卻極含蓄。

  作為一首吊古之作,梁園的蕭條是詩人所要著力描寫的。然而一、二兩句已經(jīng)把話說盡,再要順著原有思路寫出,勢必疊床架屋。詩人于緊要處別開生面,在畫面的主題位置上添上幾筆艷麗的****。以樂景寫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園的景色愈見蕭條,詩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見傷痛了,反襯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全詩分前后兩部分,筆法不同,色調(diào)各異,然而又并非另起爐灶,“庭樹”與“飛鴉”暗相關(guān)合(天空有鳥,地上有樹)。篇末以“舊時花”遙應篇首“梁園”,使全詩始終往復回還于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情之中。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贊許這首詩說:“后人襲用者多,然嘉州實為絕調(diào)?!睔v來運用反襯手法表現(xiàn)吊古主題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詩老到圓熟的,卻不多見。

  (陳志明)

                             


                                   * 戲問花門酒家翁
                                  ·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旁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注釋】   ⑴沽:買或賣。首句的“沽”是賣的意思,末句的“沽”是買的意思。(2)花門:即花門樓,涼州(今甘肅武威)館舍名。花門口:指花門樓口。⑶榆莢:榆樹的果實。春天榆樹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稱榆錢。[2]
    【賞析】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詩。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舊歷三月,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調(diào)任河西節(jié)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庫車)節(jié)度幕府盤桓了近兩年之久的岑參,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隨高仙芝來到春光初臨的涼州城中。在經(jīng)歷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詩人驀然領(lǐng)略了道旁榆錢初綻的春色和親見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誘人場面,他就在酒店小駐片刻,讓醉人的酒香驅(qū)散旅途的疲勞,并欣賞這動人的春光。
詩的開頭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從花門樓前酒店落筆,如實寫出老翁待客、美酒飄香的情景,堪稱是盛唐時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動感人的風俗畫,字里行間烘托出邊塞安定、閭閻不驚的時代氣氛,為下文點明“戲問”的詩題作了鋪墊。三四兩句詩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實寫付錢沽酒的過程,而是在偶見春色的剎那之間,立即從榆莢形似錢幣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動人的詩意,用輕松、詼諧的語調(diào)戲問了那位當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燦燦的榆錢來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詩人豐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詩,讀者可從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時代人們樂觀、開闊的胸襟。
這首詩用口語化的詩歌語言,寫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調(diào)詼諧、幽默。詩人為涼州早春景物所激動、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細流,回蕩在字里行間。在寫法上,樸素的白描和生動的想象相結(jié)合,在虛實相映中顯示出既平凡而又親切的情趣。此詩語言富有平實中見奇峭的韻味,給全詩帶來了既輕靈跳脫又幽默詼諧的魅力。[3]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作者】   劉長卿(約公元709—780年)字文房,河間(今天的河北省河間縣)人。唐代詩人。青少年讀書于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游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zhuǎn)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游吳越,終于貞元六年之前。作品集為《劉隨州詩集》。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自詡為“五言長城”。其流傳于世的詩中,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為有名。
    【注釋】   宿——過夜,夜里睡覺。    芙蓉山——山名,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縣南,山下有芙蓉湖。    主人——指留宿詩人的人家。    暮——傍晚,天色將要暗的時候。    蒼山——山名。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縣東近百里。    白屋——這里是指茅草屋,很簡陋的房屋。    柴門——用樹枝和柴禾編制的簡陋的門。后用來比喻窮苦人家。    犬吠——狗叫。吠,狗叫。

    【今譯】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半夜里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 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鞍孜荨?,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guān)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nèi),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nèi)。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 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


    【作者】  胡令能,唐代詩人。生卒不詳。祖籍福建莆田,曾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時期人。家貧,少為負局鎪釘之業(yè)(修補鍋碗盆缸的手工業(yè)者),人稱“胡釘鉸”。因居列子之鄉(xiāng),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禪學影響。工詩,事跡略見《唐詩紀事》。詩寫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注釋】   ⑴蓬頭:形容小孩可愛。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⑵莓:一種野草。苔:苔蘚植物。映:遮映。⑶借問:向人打聽。⑷魚驚:魚兒受到驚嚇。應:回應,答應,理睬。

   今譯】一個蓬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cè)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guān)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賞析】   胡令能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gòu)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xiàn)僅存七絕4首。皆寫得十分生動傳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贈之詩作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兒在水邊學釣的情景,形神兼?zhèn)?,意趣盎然?/div>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芭铑^”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皩W” 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cè)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cè)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cè)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他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安萦成怼?,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guān)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guān)心。他在“招手” 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tài),但“側(cè)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br>



                                    * 黃葵花

                                    ·李涉



                                 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
                           好逐秋風上天去,紫陽宮女要頭冠。


     

    【作者】  李涉(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注釋】  莫遣:莫使。鵝黃:嫩黃色。逐:追逐。紫陽宮: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譯】   黃葵花可不是讓一般凡俗之人觀賞的,你看它多么鮮艷,就像是剛剛?cè)旧系涅Z黃色一樣鮮嫩。黃葵花最好讓它隨秋風而去,紫陽宮女正好用它作頭冠。

    【賞析】 
首句的“莫遣俗人看”寫出了葵花的高貴,“新染鵝黃色未乾”更是活現(xiàn)了葵花的美麗。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這么美麗、高貴的花,連仙宮的宮女也等著“要”呢!葵花朝向太陽,果實卻很飽滿,是物質(zhì)不豐富時期很好的零食。樂觀向上,奉獻自己,是葵花的品質(zhì)。作者對話葵花的贊美,表明對光明和正義的追求和向往。 




                                   * 春雪

                                 ·劉方平

 
                            飛雪帶春風,
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東。

   【賞析】   劉方平,河南人,邢襄公政會之后。與元德秀善,不仕。詩一卷。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唐開元、天寶時人,一生未曾做官。青年時就顯露出才華,為詩多悠遠文思,與黃甫冉為詩友,也擅畫山水?!度圃姟蜂洿嫫湓娨痪?,共二十余首。其事見《唐詩紀事》卷二十八,《唐才子傳》卷三。
   【今譯】   春風攜帶著雪花,在空中徘徊、狂舞。請君觀察,在洛城東的豪門宅第,雪花并不寒冷,并像花一樣美。
   【賞析】   宋玉有一篇《風賦》寫有風颯然而至,楚襄王披襟當之,問道:“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則對他說:“ 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鋪陳形容了一番,說明庶人的境地與大王不同,所以不會有大王那種“快哉此風”的感覺。劉方平的《春雪》告訴我們的也是與《風賦》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無私,人各有異,同樣的風花雪月、陰晴寒熱,不同境遇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說的道理雖然相同,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春雪》卻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絕。

  那么,這二十個字如何完成這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呢?

  “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謝榛《四溟詩話》)?!帮w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是景,也是“詩之媒”,不過為什么樣的 “情”作“媒”,還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處”,有承有轉(zhuǎn),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為說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詩中乃是常見的,如“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劉禹錫《楊柳枝詞》)等等??梢姡嬲浪杏脑娭?、“詩之胚”是什么,還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東”,劉永濟說:“洛城東皆豪貴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處,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絕句精華》)。這里指富貴人家居住之地。

  聯(lián)系詩題來看這兩句,那意思是說冬天已經(jīng)結(jié)束,突然來了一場春雪,這在那些無饑寒之慮的富貴人心中,不由得產(chǎn)生了一種難得又見的滿足和喜悅,于是這熟悉而又新鮮的飛雪,在他們的眼中便成了飛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對于“洛城外”的窮人來說,他們好不容易在饑寒交迫中熬過了大雪紛飛的隆冬,盼來了春回大地,誰知又來一場大雪,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他們會感受到飛雪似花嗎?詩人沒有說,但這逝而復回的威脅和災難,所帶來的艱難與怨恨是不難想見的??磥?,這首詩的得力之處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個“偏”字,是它構(gòu)成了虛實兩個空間,兩種境界,兩種生活,兩種感情的對比,而詩人的愛與恨,同情與憎惡,也都融入這個對比之中。但由于對比的一方,對比的產(chǎn)生,對比所展現(xiàn)的不同狀況,及其所孕育的主題等等,全都留在了詩外,這就為讀者開拓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絕句這種高度濃縮、凝煉的手法,顯然不同于“賦”的鋪張揚厲。



                                   *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作者】   李白 (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lián)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于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已背誦的詩詞之三他到處游歷,希望結(jié)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xiàn)政治理想和抱負??墒牵曷?,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xù)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jié)交了不少名流,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quán)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于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nèi)),中途遇赦放還,往來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當涂縣。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復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游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他企羨神仙,向往隱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愿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隱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實現(xiàn)“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
有《李太白集》。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別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shù)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悾Z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shù)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shù)的高峰。

    【注釋】  靜夜思: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xiāng)思。疑:懷疑,以為。舉:抬、仰。

    【今譯】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xiāng)。
    【賞析】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保ā对娝挕?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 “妙絕古今”。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gòu)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gòu)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從這里,我們不難領(lǐng)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原名昭亭山,風景幽靜秀麗。山上舊有敬亭,為南齊謝眺吟詠處。盡:沒有了。閑:偷閑,安閑。厭:厭棄,厭煩。
  
【今譯】   鳥兒們飛得沒了蹤跡,天上漂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賞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是李白離開長安后,經(jīng)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nèi)心情感的詩。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此二句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tài)表現(xiàn)意義?!氨婙B”原可以讓讀者聯(lián)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zhuǎn)鳴啼,有個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顯然是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xiàn)力度,可以想見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tài),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tài)時,感知詩人內(nèi)心的不忍和無奈,回腸蕩氣。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薄云離散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云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jié)果,是詩人有意創(chuàng)造為表現(xiàn)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lián)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lián) “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跋嗫磧刹粎挕北磉_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跋唷?、“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jié)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jīng)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叭松靡恢鹤阋印?,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xiàn)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xiàn)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chǎn)生著質(zhì)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fā)出的慨嘆。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如果長安招引他,他會不隨眾鳥高飛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然而風景如畫又如何?我們也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本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nèi)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誠如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沈德潛《唐詩別裁》 評曰:“傳獨坐之神?!?br>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疤炖堰B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yōu)美意境的山水詩。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而略去具體的細節(jié),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zhuǎn)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征之間有著“同構(gòu)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guān)系。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已背誦的詩詞之三


   【注釋】?。?)朗行:《樂府詩集》作“朗月行”,樂府古題。(2)白玉盤:白玉做成的盤子。(3)瑤臺:傳說西王母居住的宮殿。(4)青云端:青云的頂端。

   【說明】 這也是一首樂府詩。鮑照有《朗月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此詩開始描寫月亮的形狀,然后用了一些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后面嘆息月蝕后朗月不再可欣賞。這可能有所諷喻,有所指,但現(xiàn)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今譯】 幼小的時候不知道明月為何物,便稱它為掛在天空中的白玉盤。又懷疑它是瑤臺上的一面鏡子,
  無緣無故地飛到了青云的頂端。


   【賞析】 《古朗月行》原詩共16句,這里是節(jié)選其中的前四句。這四句詩描寫了兒童眼中的月亮,充滿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古往今來,月亮一直牽動人們的心。關(guān)于月亮還有一些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確令兒童心馳神往。每個人都有童年,兒童富于幻想,對月亮更充滿好奇心。這四句詩就是李白幼小時對月亮的觀感?!靶r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兩句主要從月亮的形體入手進行描摹的。月亮(指明月)是圓的,白玉盤也是圓的,有相似點,故可以打比方。月亮除了是圓的之外,還能發(fā)光(非科學意義上的),于是又有了“又疑瑤臺鏡,飛上青云端”兩句。這兩句是從月亮發(fā)光角度寫的。月光皎潔,旖旎可人,而鏡子能反光,兩者也有相似點,所以懷疑月亮又像瑤臺上的鏡子飛上了青云的頂端,這又是一處比喻。而“瑤臺”又是西王母所居之處,本身還具有神話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這四句詩是用兒童思維寫成的,詼諧幽默而又充滿天真稚趣;又以“白玉盤”、“瑤臺鏡”為喻,語言生動活潑。這四句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兒歌,它可以開啟兒童的心智。

                   《古朗月行》原詩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