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目錄 一、雙關圖 二、選擇 三、闡釋 四、認同 一、雙關圖 雙關圖是一類特意設計的圖形。它的有趣之處在于,每幅圖都可以被看做兩個互斥的主題。 是少女還是老婦?是樹與鳥,還是女人的臉? 當你把第一幅看成少女的時候,老婦的形象就淡化了。而當你重新改變角度,把第一幅圖看成老婦,少女的形象就失去了,少女的側臉化作老婦的鼻子,少女的項鏈化作老婦的嘴…… 從藝術的角度來講,雙關圖大多稱不上很美,甚至有點粗糙。因為太過修飾細節(jié)就會喪失雙關圖所需的模糊性。但大家遇到雙關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多看幾眼。因為其中有一種和美無關的樂趣。這種樂趣就是——我可以選擇。 面對一件既定的事物,我們通常要把它賦予某種固定的意義。而面對一幅雙關圖,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心,把它賦予不同的意義,不僅可以選擇,還可以隨時更換,于是它變得豐富。這種豐富感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它不同于在一幅圖上畫了許許多多的東西,它很簡單,只有兩個東西——少女和老婦,但它所具有的豐富感是跨維度的。就像是兩個平行的世界,它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容,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一個里,也可以選擇在另一個里。對于我們這些被時間線所束縛的人類來說,這樣的選擇是一種莫大的自由。 二、選擇 有人問:那我可以不選嗎? 我想說:這比較困難。如果你既不把它看做少女,也不把它看做老婦,它就只是一堆黑色和白色的像素點而已。它就失去了意義。 有人說:那它就沒意義吧,不過是一幅圖。 我反問:那如果這不是一幅圖,而是你的人生呢? 人生當然遠比雙關圖復雜的多。人生的復雜程度,至少得像天空,像大海,像宇宙里的星云。 這是一幅宇宙里的星云圖。它應當被看做什么呢?一張嚎叫的面孔?一只后仰的大熊?或者一個土豆?它不只是雙關圖了。至少也是一個三關圖,或者多關圖。它處在一個立體的宇宙空間里,如果從更多的角度觀察它,它可以被看做更多的樣子。 一個人的人生,有的復雜一點,有的簡單一點,但或多或少都會被自己或他人賦予某種意義。而賦予意義這件事,本質(zhì)上就和我們看雙關圖是一樣的。人為什么要對生命賦予意義?我想是為了活得精彩一些,有味道一些。少女也好,老婦也好,總比一堆黑色和白色的像素點更有意思。 我們的人生,就可以看做是一個復雜的多關圖,每個時刻都在不斷地變化,有無數(shù)潛在的形象正打算從中升起。但人生與雙關圖不同的是,雙關圖是既定的,不管你看或不看,它都不會變化,都是那個樣子。而人生,卻會被我們自己的看法所改變,會被我們自己賦予的意義所進一步塑造。 在周星馳的電影《功夫》里,主人公既是一個小痞子,也是一個英雄,這兩種形象混雜地存在于他身上。而當他面對正義與邪惡的沖突時,他最后一棍敲向大反派的頭顱,他就是給自己人生的雙關圖賦予了意義。他選擇了英雄,而放棄了小痞子。于是之后的發(fā)展,他加速地向著英雄地方向發(fā)展,最后打敗了大反派,真的成為了英雄。 所以,當我們對人生賦予意義的那一刻,我們不只是在感知和理解,也是在選擇與放棄,也是在創(chuàng)造與塑造。而真相是什么?沒有真相。是你的選擇,決定了那幅畫是少女還是老婦。是選擇成就了真相。 而且人生的意義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有個心理學家叫榮格,非常成功,非常有名,教了很多學生,建立了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學派別。在許多人眼里,他是智者,是大師,是人生的指引者。可在他的自傳中,沒有外在的成就,甚至沒有描寫現(xiàn)實的關系,有的僅僅是一段又一段深刻的心理體驗,與無意識相接觸的經(jīng)歷。他在自傳中開篇寫道:我的一生,是無意識自我顯現(xiàn)的一生。 那么這個叫榮格的人,他的人生意義,到底是智者與大師呢?還是無意識的自我顯現(xiàn)呢?答案是,兩者都是。對于那些把他看做人生導師的人,他就是大師與智者。對于他自己而言,就是無意識的自我顯現(xiàn)。雙關圖,兩者都是。 說到這,又有人問了:那照你這么說,人生豈不是可以隨便定義了?說什么就是什么? 我說:當然不是。只有當這種“意義”真的包含在其人生中,才有可能往那個方面去賦予意義。就好比開頭的那張圖,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少女或老婦,隨意哪個都行,自由選擇。但如果有個人說,我想把它看做一頭豬,或者一把椅子,那么即使他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難做到,因為豬或椅子的形象并沒有包含在現(xiàn)有的雙關圖中。 三、闡釋 大多數(shù)人,都會以某種方式闡釋自己的人生。而對人生的闡釋,伴隨著特定方面的強調(diào)、深化與發(fā)展。當我把自己闡釋為一個教師,我就會更加注重我作為教師的特質(zhì),如語言表達能力,語音語調(diào),使內(nèi)容深入淺出等。我通過把自己闡釋為一個教師,使我教師的這個側面得以發(fā)展,更加豐富,更加強大。當我把自己闡釋為一個內(nèi)在的探索者,我就會經(jīng)常與人隔絕,減少交流,而更注重內(nèi)心的體驗,于是我的內(nèi)心體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我也越來越符合內(nèi)在探索者的形象。闡釋是自然發(fā)生的過程。 但是有些人,在某些特定的生命階段,對自己人生的闡釋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無法闡釋而陷入迷茫,比如兩種截然相反的闡釋帶來巨大的心理沖突。他們中的一部分,會選擇通過心理咨詢來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咨詢師就在他們對自己人生的闡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咨詢流派眾多,彼此之間也多有爭議。認知療法與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這樣大的沖突就不說了。哪怕極為近似的流派,精神分析與榮格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內(nèi)部的各分支流派,彼此間都會有強烈的爭論。而且這些爭論永遠沒有結果。 歸根到底,不同流派、不同療法之間的爭論,就是“少女”與“老婦”之爭,就是對于人生這張多意圖形,不同看法之間的爭論。所謂的大流派,或比較“正”的流派,就是在多意圖中把握住了某些主要方面來進行闡釋的流派,而一些比較小或比較“偏”的流派,則沒有把握住重點,可能只是把握住了多意圖中的某個細枝末節(jié)來進行闡釋。 比如精神分析認為,對人生和心理的塑造,最重要的是早年關系,早年關系反應在當下的關系中,帶來困擾與影響。誰沒有爸,誰沒有媽?誰小時候的經(jīng)歷不塑造他的性格?所以“關系”,便是“人生”這個多意圖形中常在的,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它能夠成為一個大流派。 比如海靈格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認為,是家庭中親人之間關系的“序位”,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錯亂的“序位”導致人生的困擾。哪個家庭,哪個社會里,父母沒有固定的序位?爸爸像媽媽一樣,媽媽像爺爺一樣,孩子心里能舒服嗎?肯定不能。所以“序位”,也是“人生”這個多意圖形中常在的一個方面。所以家庭系統(tǒng)排列能夠有廣泛的療效,并且流行起來。 簡而言之,每一個不同的流派,首先都涉及到從一種特定的角度,對當事人的人生進行“闡釋”,根據(jù)這種闡釋,來判斷當事人面臨著什么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早年關系不好的,要通過咨訪關系來修復早年關系。家庭序位出問題的,通過家庭系統(tǒng)的排列與演出來進行序位調(diào)整。 當一個人開始接受一種相對長期的心理咨詢。某種意義上,他就是把自己人生的多意圖形的解釋權交出了一部分,給這個咨詢師,給這個咨詢師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療法和流派。 榮格認為,一個人應當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才算健康。獨特性在人生中重不重要?重要。 馬斯洛認為,一個人應當按照順序不斷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滿足需求在人生中是否重要?重要。 認知療法認為,一個人應當對外界的人事物有清晰合理的認知與觀念。認知與觀念的正確在人生中是否重要?重要。 所以這些都是闡釋。正因為人生的復雜性,才有了這么多的角度,來看待“人生”這個多意圖形。每一個闡釋系統(tǒng),都是一種心理學流派,或者一種哲學觀。 四、認同 闡釋不僅僅是闡釋,而是一種干預,一種選擇,一種創(chuàng)造。弗洛伊德與榮格看待夢的角度截然不同。后人總結道:弗洛伊德的病人做弗洛伊德式的夢,榮格的病人做榮格式的夢。當來訪者認同了咨詢師的理念,認同了咨詢師背后的心理學流派關于人的基本假設,當他接受了咨詢師對自己人生的闡釋,他就已經(jīng)改變了。他的人生多意圖形已經(jīng)不再模棱兩可,而是開始向著其中的某一個可能性轉化,他開始更注重相關方面的內(nèi)容。 比如弗洛伊德的病人開始更多注意自己生活中的戀母傾向,注意自己與父親和權威的矛盾,注意處理好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而榮格的病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是否遭到了扭曲,自己的獨特之處是否得以發(fā)展,自己是否過于順從社會要求而壓制了自己內(nèi)在的意愿。 他們認同了咨詢師的闡釋,從而踏上了不同的解讀人生圖形的道路。解讀方式的不同,反過來使得其人生圖形本身發(fā)生了某個方面的強化與轉變。于是他們成為了越來越不同的人。 一個接受海靈格家庭系統(tǒng)排列治療的人,他自己的家庭會變得更和諧有序。 一個接受客體關系治療的人,他會變得對關系與邊界越發(fā)敏感,他的社會功能會變得更好,為人處世越發(fā)得體。 一個接受意象對話治療的人,他會變得越來越獨特與靈活,充滿覺察,獲得更多的心靈自由。 接受心理咨詢,或者不碰心理學。選這個流派,或那個流派。人生都好比是一張多意圖形,其意義取決于對其進行闡釋的角度。當人認同了某一種闡釋,意義才在同一時刻產(chǎn)生。意義進一步影響了生命,使得原本復雜無意義的圖形開始變得更有結構,有組織,向著某個可以理解的形象轉化,這就是生命獲得獨特性,并活出精彩的過程。所以,是花就要開的鮮艷,是鳥就要飛的高,是風就要吹遍大地,是火就要盡情燃燒。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得到了實現(xiàn)。
可是如果沒有闡釋呢?那么就沒有認同。 沒有認同呢?那就沒有意義。 沒有意義呢?那就沒有獨特。 沒有獨特呢?那就沒有精彩。 沒有精彩呢?那就沒有實現(xiàn)。 有人問:什么都沒有,那算是什么人生呢? 我想說:也許人生本來就什么都沒有。也許沒有這一切,才是另外一種人生。 |
|
|
來自: 劉淑姿 > 《意象對話名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