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應志剛 去年新房子裝修,想讓木工師傅幫我打個桌子。正巧趕上出差,只能自己畫了個樣式給他。 走之前,他胸脯拍得山響,“老板,絕對保證你滿意!” 等到回來,桌子倒是打好了,樣式也大差不差,但總感覺哪里不對勁。 端詳了兩天終于明白,所有的接縫,都是用釘槍和膠水固定的。 難怪怎么看都死板的很。 “怎么不是榫卯結構?”我問木工,“我畫的雕花也沒有雕上去!” “老板,我們都是這樣做的!”木工有些不高興,直著脖子爭辯,“你找誰都是這么做的!” (元和緙絲) 我那當了一輩子木匠的堂叔,在聽了我的抱怨后,搖頭兼著嘆氣,“年輕人根本不想學,太苦太累,我現(xiàn)在收徒弟,學不到半個月就跑掉了?!?/p> 我記憶中的木匠,如我堂叔,不但自己會鋸厚厚的實木板材,用刨子、鑿子、鏟子做出各類部件及造型,榫卯結構是最最基本的功夫。 描畫、雕花上漆,更是必備的手藝,做出來的家具可以傳給子孫后代用。 近年兩次搬家,曾經(jīng)數(shù)千上萬買來的“時尚家具”,搗騰幾次后幾乎都已經(jīng)變形,無奈之下,該扔的扔,該湊合的小心伺候著,唯有堂叔早些年給我打的一張八仙桌,至今敦實經(jīng)用,絲毫未曾走樣。 “我是再也做不動了”,逐漸年老的堂叔,一臉的落寞,輕嘆一聲,“老手藝怕是要失傳了?!?/p>
(蘇派磚雕) 幸好,浮躁的時代依然還有人在堅守! 一次偶然,與蘇州相城區(qū)非遺博物館副館長鄧博仁結識。他跟我說:“你心心念念的那些老物件、老工藝,相城人都還保留著?!?/p> 約了日子欣然前往。走進博物館的那一刻,我真的是要熱淚盈眶了。 被形容為“在絲綢上用刀作畫”,“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的緙絲;曾用于皇宮及顯貴人家裝飾門楣的磚雕;受到皇帝和貴族追捧的蟋蟀盆;泛著金屬光澤敲之有聲的金磚;栩栩如生、形態(tài)飄逸的面人…… (相城面塑) 當這些古老的工藝品,抖落歷史的塵埃,呈現(xiàn)在眼前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不僅是蘇作的精湛,更是一種由心而發(fā)的民族自豪。 鄧博仁說,這些藝術品至今仍有傳承人在堅守,遵照“古法”代代相傳。 如同館藏的一件核雕千手觀音,五官刻畫清晰,神情莊嚴又略帶笑意,肢體及手指線條優(yōu)雅生動,作品充分表達出觀音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的理念及形象。 更值得稱道的是,一枚小小的橄欖核上,竟然足足雕刻了1180只手,手臂造型呈立體狀且層次分明,久觀之下,彷佛每個手臂都在舞動。 (蘇工核雕) 在電腦工藝越發(fā)泛濫,手工逐漸被電動工具替代,在心靈家園失守于喧囂的今天,這枚經(jīng)由一把刻刀千雕萬琢的核雕藝術品,透射入心的不只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膜拜之情,更多的則是對那些依舊堅守內心的匠人,生發(fā)的敬意。 感謝這些人類瑰寶的傳承人,讓我還有機會接觸如此多的美好,在浮躁的塵世間感受到一絲清涼。 同時,也當感謝收藏了人類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博物館,它們收藏的不僅僅是過去,更是人類需要面對的今天和未來。 相城非遺館: 蘇州相城自古以來多有能工巧匠,是著名的“中國民間工藝之鄉(xiāng)”,該區(qū)共有36個項目納入?yún)^(qū)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其中御窯金磚制作技藝,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陸慕泥盆制作技藝和蘇派磚雕列入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御窯金磚、元和緙絲、陸慕蟋蟀盆都獲得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 相城非遺館,800平米的場館,陳列了200余件展品,出自相城區(qū)20多位非遺傳承人之手,涉及御窯金磚、緙絲織造、陸慕蟋蟀盆、草編等列入?yún)^(qū)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14個項目,主要展示傳統(tǒng)技藝和美術兩個非遺類別作品。 (太平船模) (明清家具) (蘇州泥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