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鴝類、鹟類、鶇類共同構(gòu)成廣義的鹟科,鹟與鴝都是一類中小體型的雀鳥,羽色多樣。鴝類身體小,尾巴長,嘴短而尖,羽毛美麗,如常見種歐亞鴝(見下圖),別名知更鳥、洪金鳥、知更雀,身長14厘米,翼展20-22厘米,體重16-22克,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鳴聲宛轉(zhuǎn),曲調(diào)多變,深受人們的喜愛。
鴝類種類繁多,不少都是著名的觀賞鳥類,歌鴝是鴝中最受人類歡迎的,羽色漂亮,歌聲動人,如紅點劾、藍(lán)點劾、藍(lán)歌鴝等。歌鴝屬多達(dá)十余種,如日本歌鴝、栗腹歌鴝等,金胸歌鴝(見上圖),體長14.5厘米,頭側(cè)及頸黑色,兩翼及尾黑褐,上體色淡呈青石板灰褐色,腹部污白,胸及喉鮮艷橙紅色,頸側(cè)具蒼白色塊斑,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鴝類中不少羽色以藍(lán)色為基調(diào),跟仙鹟類、姬鹟類一樣非常漂亮,如著名的藍(lán)鴝類、藍(lán)歌鴝類等。地鴝屬的白尾藍(lán)地鴝(見上圖),別名白尾燕鷗鴝,體長18厘米,全身近黑,僅尾基部具白色閃輝,前額鈷藍(lán),喉及胸深藍(lán),頸側(cè)及胸部的白色點斑常隱而不露,性隱蔽,棲于常綠林的隱蔽密叢,分布于印度、東南亞及中國南方。大翅鴝屬的藍(lán)大翅鴝(見上圖),體長21厘米,形狀似鶇,全身亮紫色而具絲光,僅眼先、翼及尾黑色,尾略分叉,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青藏高原東部。
栗背林鴝:高山花朵
科
美麗指數(shù):★★★★★
鴝類為常見的林鳥,歌鴝類較漂亮,如藍(lán)歌鴝,因以前介紹過,不詳述。其他鴝類,如鵲鴝類是體型修長的一類,比較漂亮的當(dāng)屬白腰鵲鴝(見下圖)。藪鴝主要分布于非洲,十余種,如白眉藪鴝(見上圖),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qū)。黃尾鴝(見上圖),體長15厘米,從頭頂?shù)胶箢i為銀灰色,前頭、頭側(cè)、后頸灰白色,額、臉、喉和體背呈黑色,胸腹部是橘紅色,尾羽紅色,為不普遍的冬候鳥。
林鴝是鴝中較漂亮的一類,包括金色林鴝、栗背林鴝、白眉林鴝和棕腹林鴝。棕腹林鴝(見上圖),體長14厘米,上體暗藍(lán),額、眉紋、肩及尾上覆羽艷麗海藍(lán)色,頭側(cè)黑,下體橙褐,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至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較罕見。金色林鴝(見上圖),全長約15厘米,上體橄欖綠色,眼先至耳羽黑色,眉紋、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橙黃色。翼黑色,羽緣黃色,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我國較罕見,棲息于竹林或常綠林下的灌叢中,性膽怯。
白眉林鴝(見上圖),體長14厘米,上體青石藍(lán)色,頭側(cè)黑,下體橙褐,腹中心及尾下覆羽近白,與栗腹歌鴝及棕胸藍(lán)姬鹟的區(qū)別在體型較大而眉紋寬,叫聲甜美,分布于尼泊爾至中國西南及臺灣、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活動于地面或近地面的林下植被茂密處,甚不懼人。
栗背林鴝,別名臺灣林鴝、阿里山鴝,鹟科林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3厘米,體型嬌小,雌雄鳥體色相異。雄鳥有兩道長白眉,黑喉下鑲著明亮的桔紅色橫帶,有如戴著條橘紅色的領(lǐng)巾。雌鳥全身則為橄欖色。
栗背林鴝為我國臺灣特有種留鳥,分布于海拔2000-2800公尺的林下矮叢、路邊,在阿里山為常見鳥類,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栗背林鴝叫聲為“皮、皮、皮...”,最后以二、三聲喉音結(jié)束。警戒時則變成“嘎!嘎!嘎!”的喉音。
栗背林鴝常停棲于地面突起物及無遮蔽處,如山區(qū)森林底層、巖壁上的灌木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
栗背林鴝為雜食性鳥類,捕食昆蟲、蜘蛛等,也吃植物的漿果,葷素不拘,但幼鳥以動物性食物為主。
栗背林鴝繁殖期為三月下旬至八月中旬,雌鳥會以苔蘚、須根、腐葉或尼龍繩筑巢,巢建在箭豬叢或灌木叢中,也在巖壁的洞穴中筑巢,巢較隱蔽。
栗背林鴝每巢平均產(chǎn)三枚蛋。孵卵、育雛皆由雌鳥負(fù)責(zé),雄鳥則負(fù)擔(dān)警戒的工作。
欣賞美麗的金色林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