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擁有一顆信仰之心本人發(fā)表的《人生應該擁有一顆信仰之心》于 2015-05-04被《人生指南·成功勵志網(wǎng)》錄用,同時被《看看吧網(wǎng)》、《哲理美文·情網(wǎng)》、《人生感悟·文摘網(wǎng)》、《百連網(wǎng)》、《人生網(wǎng)》、《人生感悟·367度勵志網(wǎng)》、《勵志說網(wǎng)》、《百連網(wǎng)》、《關新網(wǎng)》、《棱角網(wǎng)》、《為人處世·咕嚕村勵志網(wǎng)》、《天天讀書網(wǎng)》、《佛法在人間網(wǎng)》采用,自己感到很欣慰! 什么是信仰?信仰從字面上釋義,就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或對某人、某物信任,有信心,甚至依賴的一種思想狀態(tài),即指人們對現(xiàn)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觀念等的正確性和正義性的堅定不移的確認和篤信。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活著,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這種東西必定是高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照耀,我們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稱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樣可以用眼睛看見,而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觀念,所以又稱作信念。 蒲松齡有一句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何等的不懈追求,何等的苦心人。這句話也注定成為千萬有志者的勵志名言,成為不朽動力源泉。也許此刻,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在迷霧中徘徊,人生目標何在,理想哪里去了?因為理想總是可望不可即,如天邊的這道彩虹,用美麗誘惑著我們,卻永遠無法觸碰。 提到信仰,也許你會想,那是一個富有政治、哲學色彩,分外高貴的詞眼,讓普通人高不可攀。其實,這個世界無論是宗教信仰者,還是無神論者,只要是一個靈魂健全的人,總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著信仰,只是有的行動沒有冠于“信仰”的帽子。有時信仰,看起來并不高高在上,而是那么很樸實,宛如平常一首歌,其實包涵著向善積德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美德,就是千百來千錘百煉形成的民族信仰之魂。 由此可見,信仰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極星,眾星圍繞,是我們生命的方向;信仰是熊熊燃燒的烈火,不論何時,都給予我們戰(zhàn)勝一切的力量;信仰是清泉,不論我們如何不利,他總能將我們的心靈凈化。 那么,做人應該擁有一顆信仰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信仰之心是一種崇高境界。 莊子說:“徑路絕而風云通,人力窮而天心見”。沒有信仰、沒有韌性,絕不可能達到此境界。有人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韌性。聰明不能,因為世界上失敗的聰明人太多了;天賦也不能,因為沒有毅力、韌性的天賦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信仰是人生的定力。社會像大海,人生像一葉小舟,在顛波動蕩的生活海洋中,人如果缺少一份定力,就像船沒有錨一樣,隨著漂泊而找不到自己的港灣。人,無信仰則無魂;人,無信仰則無向;人,無信仰則無品;人,無信仰則不立。信仰,如生命之火炬,長明不熄,奮進不止;如海上之燈塔,長亮不已,光照航程;如奮斗之旗幟,迎風飄揚,指引方向;如高山之壯觀,基礎固,不動搖。一個人堅定信仰,就能矢志不渝,自強不息。 對于宗教我并不推崇,但也不反感。我始終認為一個事物只要能引導人們遵循幸福的方向,那么不管她以何種方式存在,都值得尊重。事實上,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她不是表面口號,也不是清規(guī)戒律,她不依賴于物質,也不拘泥于形式,她不靠制度規(guī)范,更不靠強制力保駕護航,她必然是一種自主的意識,自覺的行為,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信仰之心是一種終極追求。 有了確定的信仰,也就有了確定的價值和確定的人生目標。確定一種信仰,實際是為自己樹立了奮斗的價值目標。信仰有科學信仰、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信仰、哲學信仰之別。可以說人類是靠信仰生活的,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規(guī)定著人的生存境界。信仰,它從生命的意義上表征著人類從有限對無限的追求。 對于終極的關切,對于人生根基的尋求,對于無限和永恒的依托,無疑構成了信仰的最本質的,最內在的和最高級態(tài)的特征,有人稱這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仰,是的,不管是科學還是宗教就是依托這種本體論上的精神支點,去關切去信仰無限的存在,從而構成了對宇宙的形形色色的終極信仰。是我們的世界充滿著終極實在,是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 信仰意識到生命得自存在源頭的無條件惠予,因此會有一種真誠的感恩心態(tài),尊重生命,待人謙和、理 解和同情人存在的痛苦,有分寸、能包容、好學不已,不會陷入不知以為知、不能以為能的愚昧與狂妄,也不會形成那種在低中層信仰者中很 常見的對非信仰者的居高臨下的心理傲慢。 對科學或宗教的意義與實在的懷疑與反思最終消滅了科學和宗教的話,那我們的生活和人生便頓然失去了一切。換句話說我們的懷疑也是追求一種確定性,懷疑也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確定性信念的追求。對自然和人生的追求中,賦予自然和生活以確定的意義,神學、哲學、科學都源于人類探索"存在的意義",源于人類的"終極關懷",而這種終極信念的確定性追求便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文明。 信仰之心是一種無形力量。 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一個有信仰的人是一個有追求的人,時刻喲種無形的力量支撐著自己往前走。人的勝利,不見得屬于強者,但或遲或早,那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必能成功。有了信仰,前方的路就不會再迷茫;有了信仰,前進的路中就不會再孤單;有了信仰,就有了翅膀,堅定得向著未來飛翔…… 信仰是一種力量,無形的但足以震撼世界的力量,誰擁有了這種力量,誰就擁有了奇跡,就擁有了主宰勝負的最后底牌。心中若有一個信仰,人需要兼具開拓者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勇氣;心中若有一個信仰,人就需要準備為信仰付出一切的精神,舍棄一切的勇氣;心中若有一個信仰,人就需要儲備實現(xiàn)信仰諸多條件,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心中若有一個信仰, 在我們的生活中,信仰就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人有過堅定不拔的時刻嗎?人有過執(zhí)著不放的事件嗎?如果有過,人一定能體會這種感覺。信仰不一定是神,不一定是佛,它可以是任何無形的力量,或遠或近,但是只有我們的心靈能夠感應到。由此可見,信仰,讓我們在別人迷茫時清醒,在別人猶豫時堅信。堅定的信仰會激發(fā)出巨大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因為它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精神動力。 信仰之心是一種精神托付。 哲學家薩特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人作為高級動物,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古代“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薄ⅰ版隙鸨荚隆钡膫髡f,遍及歐美的教堂、中國的廟宇,都蘊涵著人們的信仰。 丹麥哲學家基爾凱郭爾認為,人生有三個狀態(tài)、三個階段,一是審美,獲得感官需要,而僅此則擺脫不了聲色犬馬、紙醉金迷;二是道德,體驗善惡、苦樂,追求善良、正直、節(jié)制,僅此則只是個“好人”而非“完整的人”;三是信仰,有信仰者就會超脫世俗功利,利他助人、奉獻社會。當然,基氏把信仰托付給神靈,我們則托付給科學。恩格斯把理想譽為“有機物最高產(chǎn)物”。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人,不斷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個美好的社會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是扭曲的,這樣的人也會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瘋狂的舉動,從而危害自身、危害社會。 人,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艱難。難就難在,信仰是由不同階段的目標連接起來的,在實踐過程中要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挫折、失敗、磨難與考驗。堅守信仰往往比堅守生命更不容易做到。生命真正需要的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滿足,也不是一些看似簡單的精神層面上的富有。人真正恐懼的應該是靈魂深處的孤獨,人真正渴望的應該是一種真實的依靠。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每一個過得如意之人往往是不懈追求換取的。聽一首歌,就會覺得天籟之音難尋,可終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屬于你自己的天籟之音,或許只是一個片段,一個聲音。 信仰之心是一種理想追求。 信仰和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相互關聯(lián)和支配作用,精確地標定著人類的理想追求、道德操守和行為準則。有人說“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則是很可悲的。”什么樣的信仰決定和影響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樹立起廣泛共識的崇高信仰,并不斷校正和引領著價值觀的正確方向,則是每一個社會人所應執(zhí)著追求的。 一個人的信仰和人生追求,決定著他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追尋什么信仰,樹立怎樣的價值觀。當一個人、一個社會信仰缺失、價值觀念混亂,所帶來的嚴重惡果是道德淪喪和極度的自私、虛偽、殘暴。所以,信仰和價值觀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是人生的必備“硬件”。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由于多元文化和思潮的沖擊,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出現(xiàn)了偏離時代要求的跡象,尤其是多種經(jīng)濟成份并存,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了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加之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多發(fā)頻發(fā)、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的加大等等,使一些人對共產(chǎn)主義信仰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動搖,空虛、自私、冷漠、憤世,渾渾噩噩,毫無理想信念。 而今,如何重塑信仰,找回理想,明確人生追求,用高尚的信仰補精神之鈣、養(yǎng)道德之血、醫(yī)心靈之疾、治思想之病、培浩然正氣,是我們不能猶豫的堅定選擇。只有擁有堅定地信仰,理想才不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才會在信仰的支撐下自由的飛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