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日炎炎似火燒,高三學子將要烤。家長心內(nèi)如湯滾,臨烤老師再強調(diào)。歪詩一首引出正文,說說考生考場作文時須注意的一點——列結構提綱。 教人寫文章不是教人書法,不能手把手地教學,所以我以為首先是教師要講清道理,示以范例,令學生能夠真正悟到作文的奧妙。不少語文教師講寫作文,特別偏重于講作文的結構形式:什么橫式結構,什么縱式結構,什么縱橫交錯的結構等等。實際上,一個人在讀文章時首先注意到的是內(nèi)容而非形式,只有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才可能如庖丁解牛一樣目無全牛,首先關注的是文章的形式,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全牛”,是活蹦亂跳的牛。而當一種文體在讀者閱讀時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形式,這就是新詩,因其每一首詩的形式都應當是一個生命體,如《再別康橋》《死水》《雨巷》等。 特別關注于結構的文體是戲劇,李漁認為“結構第一”,但他是戲劇家。另外如果你要在考場上寫一篇小小說,那就要在結構上下功夫,尺水興波,一波三折,其難度最大。而且從寫作而言,“長篇看結構,短篇看語言”?!都t樓夢》《三國演義》主要是結構上的成功,將幾百個人物幾百件事情編織在一起而能夠點水不漏,需要有一種高瞻遠矚的目光,有一種宏觀把握的能力。 考場作文自然也要注意結構,因為結構是敘述的骨架,是使一篇文章能夠站起來,能夠走起來的東西。但不需要過分看重結構,因為我們所見到的事實是考場上800字的短文,沒幾個學生寫文章結構是不完整的,而老師看作文關注的是內(nèi)容,是語言。盡管有些考生喜歡在結構形式上玩花樣,但若沒有厚實的語言功底,單靠結構形式的新奇來奪取閱卷老師的眼珠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常常弄巧成拙,畫虎類犬。 考場作文對結構總的要求是宜簡明不宜繁雜,有曲折不可啰嗦。前者多指議論文,后者多指記敘文。雖然“文貴創(chuàng)新”是真理,但考場作文的創(chuàng)新也不能離開基本的結構模式。無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總分總結構模式是各種文體中運用較多的并且較為典型的一種基本模式。議論文的結構模式:緒論——本論——結論。記敘文的結構模式:總敘——分敘——結尾。 所以,在考場上,考生在下筆作文之前,最好先用8~10分鐘進行構思并列一個結構提綱,這很重要。構思是將立意從戰(zhàn)略上進行謀劃,是在腦袋里對文章整體進行一個大致的勾勒,一種通盤的考慮。如立意怎樣定,開頭怎樣起,結尾怎樣收,中間怎樣安排等等。寫作前手里有個提綱就像旅游者手里有了一張導游圖,可以指導寫作的方向,不致于偏離中心思想。 事實是考場上很少有考生作文時列結構提綱。一般來講考生總是在所有題目完成后才開始動筆寫作文,多數(shù)考生留給寫作文的時間僅40~50分鐘左右,害怕一構思作文就寫不完了,所以不假思索就匆忙下筆,想一句寫一句,想一段寫一段,常有夭折的危險。這主要是思路不貫通,文脈不順暢。更多的考生是寫作時對一篇文章沒有整體構思,把握不住自己的思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這主要是思路沒有規(guī)范,沒有按正常軌道去運行。 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作文是想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你想到什么程度才能寫到什么程度?!跋搿笔紫榷冶仨毷窍劝盐恼碌牧⒁庀肭宄?,把整個文章的思路想清楚。編寫結構提綱的過程就是讓自己思路條理化,文字化的過程。把審題、立意、構思所得到的東西用只言片語、幾個字詞等把迅速記下來,可以避免模糊或者遺忘。而且還可以對文章的起、承、轉、合做通盤的安排,反映出最佳思路,就等于確立了這篇文章的骨架,在這個基礎上“添油加醋”,豐富內(nèi)容,從而保證了整個行文過程思路通暢。 列寫作的結構提綱,可詳可略,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綱領式”。綱領式是只寫內(nèi)容要點,以及文意的大致安排,具體哪些先說,哪些后寫,留待動筆時見機行事。二是“細目式”。細目式是不只寫明內(nèi)容要點,還寫明這些內(nèi)容的具體安排,頭如何開,中間怎樣轉折、過渡、呼應、聯(lián)系,最后怎樣收尾等等。具體采用哪一種方式,可根據(jù)考場寫作時間的多少來確定。如果落筆之前不能審時度勢,合理布局,成篇之后才發(fā)現(xiàn)輕重倒置,文氣不通,那就“船到江心補漏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