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球存在的未解之謎
(1)月球軌道之謎: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大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兩倍,月球為什么會繞著地球轉而沒有被太陽吸走? (2)月球年齡之謎: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為37億歲,月球上的巖石到達45億歲甚至53億歲,月球是后來才來到地球的嗎? (3)月球土壤年齡之謎:月球土壤的年齡比巖石還要大10億歲,而且經(jīng)分析,土壤跟巖石無關,怎么回事? (4)月球空心之謎:阿波羅的推進器撞擊月球地面的時候,月球內部竟有長時間的回聲,月球是空心的嗎? (5)月球稀有重金屬之謎:月球有一個非常堅硬的外殼,而且有大量地球上非常稀有的重金屬,哪來的? (6)月球表面玻璃態(tài)之謎:月球表面許多地方覆蓋著一層玻璃狀的物質,像是被熾熱的火球灼燒過,如何解釋? (7)月球磁場之謎:早先探測和研究表明,月球沒有磁場,但對月球巖石的分析卻表明它有過強大的磁場,到底有還是沒有? (8)月球內部質瘤之謎:宇宙飛船在飛越月球不同的地方時,會受到不一樣的引力,說明月球表層下有物質聚焦結構,怎么形成的? (9)月面月背差異之謎:月面多為月海結構,月背卻多是環(huán)形山,而且月背的土壤厚度遠比月面厚,誰能告訴我們答案? (10)月球放射性之謎:宇航員探測月球時,發(fā)現(xiàn)月球巖石和土壤具有放射性,為什么? (11)月球自轉之謎:月球為什么總是一面對著地球? 二、現(xiàn)有的月球起源假說 (1)分裂說:分裂說認為月球以前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從地球分裂出去成了月球,由于地球和月球年齡相差太大,且分裂說無法解釋月球的地質特征,逐漸被拋棄。 (2)同源說:同源說認為月球與地球一起形成于太陽系初期,因位置不同而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星體。同源說也無法解釋地球和月球的年齡問題,對月球和地球差異地貌的解釋也顯得牽強,也逐漸被拋棄。 (3)俘獲說:俘獲說認為月球本來是個獨立的星球,后來經(jīng)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俘獲成了地球的衛(wèi)星,不過,許多人認為地球沒有能力俘獲如此大個的月球,所以俘獲說也不能讓人滿意。 (4)撞擊說:撞擊說認為一星體與地球發(fā)生了碰撞,碰撞后的部分碎片重新積聚形成了月球。撞擊說解釋了地軸傾斜和部分月球地貌問題,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支持,但碰撞后的地球和月球地貌和成分差異明顯太大,所以,也有許多人對撞擊說表示懷疑。 (5)核爆炸說:核爆炸說認為月球原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地球上發(fā)生了巨大的核爆炸,將月球炸出去了。顯然,核爆炸說也難以解釋月球和地球年齡問題,而且,地球在如此威力的大爆炸中還能存活下來,難以想象。 (6)外星飛船說:在沒有假說能完美的解釋月球起源之謎的時候,有人提出了外星飛船說,認為只有外星人的先進文明才能制造出如此詭異的月球。外星人本身就是一個未知之謎,所以用它來解釋未知事物真假難辨。 三、需要解決的問題 月球所有的未接之謎,可以歸納為三個問題: (1)月球的地質特征是怎么造成的? (2)月球是怎么來到地球身邊的? (3)月球是什么時候來到地球身邊的? 除了這三個問題,還需要解決其它一些其它的問題,比如月球為什么總是一面對著地球?等等。 四、破解月球的真實身份 從地質結構上看,月球顯然是個怪胎,又是重金屬、又是磁場、又是熔巖結構、又是放射性。那么在我們的認知范圍內,有沒有地方有同樣的特征?答案是有的,就是行星的內核。 所以,我推測,月球可能來自于行星碰撞后殘存的內核。 行星內核的顯著特征就是高溫熔融和重金屬元素,那么月球地質中的重金屬、放射性、熔巖特征、磁場就不用多做解釋。 月球表面的一個特征可以證明月球曾經(jīng)是熔融狀態(tài)的。
金屬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熱脹冷縮,殘存的行星內核開始處于熔融膨脹狀態(tài),冷卻時由外向內,所以先形成堅硬外殼。行星內核內部冷卻時由于收縮會產(chǎn)生負壓,外殼上就會出現(xiàn)內陷的孔洞,內部物質由于冷卻時聚集位置不同,就產(chǎn)生了質瘤和空心結構。 月海、環(huán)形山、以及差異的土壤分布又是怎么形成的? 行星相撞時,產(chǎn)生大量的碎片巖石、灰塵和飛濺的熔巖,殘存的內核在運行中會吸引一部分物質,行星內核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冷卻,同時冷卻的還有尾巴中的熔巖物質,熔巖物質冷卻時由于表面張力的作用變成圓形的石球。行星內核位于前端的一面由于沒有什么阻擋而變成相對平坦的月海,位于后端的一面則不斷受到后面灰塵和巖石的沖擊而滿目瘡痍,由于冷卻的外殼比較堅硬,與尾巴的運行速度相差不大,所以后面的隕坑深淺差不多。 五、破解月球是如何來到地球身邊的 從月球和地球年齡、地質特征的差異來分析,我們可以排除分裂說、同源說、碰撞說、核爆炸說。外星飛船說因為沒法考證暫不考慮,只剩下了缺乏理論支持的俘獲說,而且把月球認定是行星碰撞產(chǎn)物的話也只能采用俘獲說。 但是,作為衛(wèi)星,月球的個頭實在是太大了,地球沒有能力俘獲這么大的衛(wèi)星,而且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大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兩倍,那么月球應該飛離地球飛向太陽才對。 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們認真的分析了月球的運行軌道,找到了問題所在。 我們傳統(tǒng)知識認為,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那么在我們的意識里,月球應該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并且有跟地球逆向的情況(如圖)。
但實際上,月球走的路線就像是拉伸后的彈簧,從來沒有跟地球逆向的情況。
從本質上說,月球不應該算是地球的衛(wèi)星,它是在跟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之所以看到月球繞地球公轉,是由于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忽左忽右忽快忽慢造成的。 由于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大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兩倍,那么影響月球的主要力量應該是太陽,而不是地球??紤]進太陽這個關鍵因素之后,俘獲說便不再有理論上的障礙,月球可以受到的最大引力為:太陽引力與地球引力之和。 為了區(qū)別以前地球起決定力量的俘獲說,我把現(xiàn)在俘獲說叫做日地共俘說。 六、破解月球是何時來到地球身邊的 在解決了月球是什么和月球如何到來兩個關鍵的問題之后,月球起源之謎就還剩下最后一個問題:月球起源的時間。 月球巖石的年齡只能代表它誕生的年齡,不能代表它來到地球的年齡,我們要在地球至今幾十億年的時間里尋找月球到來的時間。 我們的突破點有兩個: (1)歷史記載。但這個突破點有個前提,就是月球在人類有記憶能力之后到來。 (2)氣候變化。月球帶給地球最大的影響就是地軸傾斜,而地軸傾斜帶來的就是四季變化,而沒有月球的話是沒有四季變化的。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常羲都是傳說里上古時代的人物,而且一下子生了12個月亮,難以理解。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和顓頊都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的神話人物,那么“共工怒觸不周山”里提到的“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描述的是不是地軸偏移呢? 雖然現(xiàn)在還無法確認,但是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古時期一定發(fā)生過什么事情,是不是月球起源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們不得不把注意力轉移到上古時期,然而關于上古時期,我們只有一些無法辨別真假的神話傳說,沒有確鑿的歷史記錄,還好,我們還有這些傳說。 在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這么幾個神話傳說: 高山族神話: 天地間本來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人們只能點火把來照明。也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間,特大的狂風把兩個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兩個太陽。兩個太陽輪流照耀著大地,照得人們無法合眼休息,莊稼也都被燒焦了。又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一位箭術高明的神箭手用強箭射中了其中的一個太陽,從此,它的光芒減弱,變成了月亮。 瑤族神話: 天上的月亮原來是方不方、圓不圓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熱得使人透不過氣。一對青年男女立志興利除弊,為人民做好事。力大無比的男青年將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點點修理得圓圓的??墒牵铝凉膺€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織錦能手,她潛心為月亮編織了一幅美麗的絲錦,讓男青年掛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蓋起來。這樣,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織在絲錦上的圖案、房子、牛羊、桂花樹等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月面圖案了。后來,男女青年也來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織錦,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 布農(nóng)族的月亮神話: 太古時代,天上有兩個太陽,輪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沒有晝夜之分,炙熱的天氣,讓人類的生活十分不便...(字太多,后面省略。) 泰雅族的月亮神話: 昔日天上有兩個太陽,天地無日夜之分,人類生活極苦,故由三青年分別背負嬰兒踏上遙遠的射日旅途,俟原所背嬰兒皆已成年,方至射日之地;一人射箭,命中太陽,太陽淌血,遂失去光熱,成為月亮,黑影即為箭傷的痕跡。 幾個神話故事并沒有提及地軸偏移,卻直接有關于月球起源的描述,雖然故事里神話的色彩比較重,卻有幾個特點非常一致: ① 以前,天上有兩個太陽。 ② 月球原本很亮、很熱。 ③ 月球的形成跟射日有關。 瑤族的一個傳說,對月球形成時的描述更為具體。 瑤族傳說: 在遠古的時代,天上只有太陽和星星,卻看不見月亮,那時的夜空漆黑如墨,每當夜晚降臨,大地上就被恐懼籠罩,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躲進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熱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樣的東西,它不圓不方,像一塊巨大的石頭,放射著毒熱的光芒。 提到射日,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上古神話:“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堯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的人物,而且神話中提到“十日并出”,顯然當時遇到了神秘事件,而且高溫,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是吻合的。 “共工怒觸不周山”與“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等許多神話傳說是一個體系,被稱為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 在中國的眾多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的事件---大洪水,世界很多國家存在關于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現(xiàn)代地質探測證明,上古時期確實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海浸事件,時間是公元前5400年左右,一直到太行山一帶。 神話傳說描述的事情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jù),卻在許多描述上可以相互印證,很顯然并不是簡單的神話傳說。 如果把神話傳說中反映的事件提取出來,就會獲得以下信息: ①月球是上古時期出現(xiàn)的。 ②月球出現(xiàn)時溫度比較高。 ③上古時期出現(xiàn)過高溫和大洪水。 如此以來,我們就可以初步的推測:月球起源于公元前5400年左右的上古時期并造成了史前大洪水。 七、月球為什么總是一面對著地球 對于這個問題,現(xiàn)在流行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月球自轉跟公轉周期一樣;一種是我一直沒搞明白的潮汐鎖定。那到底哪種解釋是正確的呢?或者有沒有其它的解釋? 我們舉個例子,或許能解釋的更形象一點。
這是一個流星錘,我們把它的兩端分別標記為A和B,現(xiàn)在我們把它掄起來的話,無論我們用多大的力量,它一定是A端始終朝向我們的,B端始終在外側。但如果我們把繩子從A端解下來,系在B端再掄起來,那一定是B端始終朝向我們,A端始終在外。 A和B哪端朝向我們取決于我們把繩子系在了哪端;也就是說流星錘的受力點在哪端,哪端就會朝向我們。月球跟流星錘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我們施加給流星錘的是拉力,而月球受到的是引力。 我們通過分析月球的受力情況來解釋月球為何總是一面朝向地球。
在太陽、地球、月球組成的系統(tǒng)中,太陽可以看作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和月球的相對位置變化較大,我們把地球作為參照物,來分析月球與地球的位置關系,得到結果如圖。 下圖所示的是一張錯誤的月球軌道圖,但圖中的月球軌道正好包括了月球與地球所有的位置關系。
不管月球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重心都可以形成一個三角形,沒有一條直線的情況出現(xiàn),這個三角形所在的平面會隨著月球空間位置上的變化而出現(xiàn)轉動,但相對于太陽、地球、月球三者,可以把這個三角形平面看作是固定的。 月球所受合力的方向一定在這個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內,所以不管月球的位置如何變化,月球重心所在的月球球面一定是面對著太陽和地球重心連線上的某個位置,那么無論在太陽上還是地球上,都只能看到月球上特定的區(qū)域,這就是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一面的原因。
我們把三者所在的平面鎖定不動,那么三者形成的三角形就只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變化,這種變化所導致的也就是合力大小和方向上的變化。
八、產(chǎn)生月球的碰撞發(fā)生在何時何地 如果大碰撞發(fā)生在太陽系外,那我們只能望而生嘆,畢竟宇宙太大了。 如果大碰撞發(fā)生在太陽系內,那可能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在小行星帶,一個是在柯伊伯帶。貌似被燒焦、南北地貌差異巨大的火星、體積巨大、攜帶神秘大紅斑的木星似乎預示著小行星帶曾發(fā)生過什么。躺倒的天王星、軌道偏內的海王星也似乎預示著柯伊伯帶有過不平凡的經(jīng)歷。 這兩個地方到底有沒有事情發(fā)生過呢? 由于科學探索的限制,只能看到各行星的外部特征,無法分析其地質特征,我們只能從地球的地質特征分析,看看地球上有沒有留下什么痕跡。 如果真的發(fā)生過大碰撞,那么對地球主要的影響有三個: 1、地質變化,如地殼運動、火山、隕石、地層。 2、氣候變化,碰撞導致的高溫、灰塵等可能導致氣球氣候的升高和降低。 3、物種變化,因生存環(huán)境變化導致的種類變化或者滅亡。 而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地球曾多次發(fā)生過冰期,還有就是多次發(fā)生過物種滅絕,這些事件跟大碰撞有沒有關系呢? 從地質變化、冰期、物種滅絕的時間對比看(有圖表,寫不開),冰期的發(fā)生與造山運動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兩次大的物種滅絕也與冰期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可見三者之間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簡單的巧合,很有可能源自同一事件。 有兩個跨越時間非常長的冰期需要我們注意,一次是前寒武紀中期大冰期,持續(xù)4000萬年;一次是晚古生代大冰期,持續(xù)8000萬年,而且后一個造成地球上95%的生物滅絕。 什么樣的情況能導致這么長時間的冰期呢?是銀河系某個地方特別寒冷嗎?恐怕不是,地球上的生物存在了這么長時間,說明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足夠維持地球的氣溫的。那么導致地球長時間的原因就有一個,就是某些東西擋在了地球和太陽之間,導致地球無法從太陽獲取熱量。這些東西范圍大,持續(xù)時間長,那一定是大量的宇宙灰塵,而只有碰撞才能產(chǎn)生如此大規(guī)模的灰塵。 這樣看來,太陽系以前極有可能發(fā)生過行星碰撞,而且可能是兩次,那么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發(fā)生過碰撞的可能性就是非常大的了。 第一次對地球的影響持續(xù)了4000萬年,第二次持續(xù)了8000萬年,要么第一次碰撞的劇烈程度小于第二次,要么是第一次發(fā)生的地點離地球遠一些。從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的位置關系看,可能第一次發(fā)生在柯伊伯帶,第二次發(fā)生在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挨著巨大的木星,碰撞產(chǎn)生的碎片很難形成大個天體,即便形成了,恐怕也難以擺脫木星的引力跑到地球這里來。而在柯伊伯帶,盛產(chǎn)彗星和小型天體,所以我推測,產(chǎn)生月球的碰撞發(fā)生在前寒武紀中期的柯伊伯帶。
|
|
|
來自: ldjsld > 《星際政治 外星人與UFO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