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梭用他全部的才華與赤誠,在哲學史和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作為教育家的盧梭或許是所有教育家里面最奇特的了。他缺乏在教育方面的豐富實踐,只做過一段不甚成功的家庭教師,但他成就了“愛彌兒”——一個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名的虛擬學生。 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翻開《愛彌兒》,我們有時候會驚奇盧梭對兒童的深刻洞察,這種洞察的意義在今天更為偉大。比如:“你想用數(shù)不清的桎梏去束縛你的學生,結(jié)果反而使他們更加活潑。他們在你面前愈受到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愈鬧得兇,因為他們在可能的時候要撈回由于你管得太嚴而遭受的損失。兩個城里的小學生在鄉(xiāng)下所搗的亂,比整整一個村子的小孩所搗的亂還多?!?/FONT> 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tài)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盧梭把他帶到農(nóng)村,為他精心挑選保姆和乳母。在他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盡可能充分地活動(盧梭反對捆綁嬰兒的四肢,要求為嬰兒穿上肥大寬松的衣服)。從兩歲到12歲這一段時間,盧梭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他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jīng)驗,自由快樂地生活。在盧梭看來,“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15歲以后,盧梭把愛彌兒帶到都市,除讓他獲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開始對他進行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 助長的苗很快會腐爛 盧梭的觀點是驚世駭俗的。 18世紀時流行的還是強迫兒童服從權(quán)威,強調(diào)機械記憶,利用體罰來威嚇兒童的經(jīng)院教育,而愛彌兒則完全是從人的天性出發(fā)生活和學習的兒童。盧梭以人的自然本性為基礎(chǔ),以發(fā)展兒童的自然本性為目的,強調(diào)愛護兒童,給兒童充分的自由。 盧梭反對對兒童的拔苗助長:“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愿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斷的能力。” 為解放兒童的天性疾呼 盧梭是在一個把兒童成人化、非人化的時代為兒童的天性以及權(quán)利大聲疾呼的教育家,而且他比當時所有人都清醒地意識到:“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庇谑牵狭魃鐣膵D女們開始哺乳自己的嬰兒,有些甚至堅持給嬰兒記觀察日記,還有的在家里設(shè)置作坊,讓孩子在手工方面受到訓練,人們對于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視是空前的。 熱愛兒童,并把兒童當成兒童,構(gòu)成了《愛彌兒》這部奇特的教育學巨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huán)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散布在《愛彌兒》里的那一串串珠玉,依然可以直接用來療救教育“詬病”!然而在當時,盧梭因為這本滲透著愛與思考的著作而獲罪,受到來自各方的迫害,孤獨無比,悒郁而終。 歷史是公正的。盧梭死后不久,人們就深刻地意識到了他的價值。1794年,盧梭的遺體以隆重的儀式被移葬于巴黎先賢祠,而那孤獨的身影,則永遠地定格于千千萬萬教育者心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