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書結構解析 漢字是由筆畫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成的單字形象,是書法藝術形式的基本單位,我們通常把筆畫組成的漢字形態(tài)及其組成的方式稱為結構。歷代書家都十分重視間架結構,他們總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和著述,是我們書法學習中重要的參考資料。如唐代歐陽詢的《結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間架結構研究的著作,以及其他關于結字取勢方面的大量論述文字,都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進行結構研究時往往會把筆畫作為線條去看待,這是有悖于中國傳統(tǒng)書學理論的。線條其實是西畫中的概念,是數(shù)學意義上或純粹符號意義上點的運行軌跡。而中國人講的筆畫是從類物象形抽象出來的,不是粗細均勻的線條,其筆畫形態(tài)是萬物的寫照,有著特殊的動勢和生命感。 因此,除了筆畫本身的形態(tài)意象外,從上一筆畫到下一筆畫的過渡必有勢的作用,其慣性的動勢也必定對筆畫的形態(tài)、位置、結構產(chǎn)生作用和影響,所以我們不能完全拋開筆法而談結構。另外,中國漢字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還與手的生理構造和執(zhí)筆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行書的形體特點 由于漢字的象形性以及書體演變的特殊性,不同書體的結體取勢都有其不同的基本規(guī)范。行書的結體取勢相比篆、隸、楷等其他字體則更具靈活性和豐富性,因此,學習和研究行書的結體取勢,我們首先要了解行書在形體上的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五點: 1.改變筆順 為了便于快速書寫,行書的筆順常常會做適度的調(diào)整,改變筆順后的單字往往給結構形態(tài)帶來較大的變化。 如米芾《蜀素帖》中的“書(書)”字,是寫完了所有筆畫后最后加豎?!盾嫦分械摹拜z(輟)”字,把本來左右橫寫的“雙”字,改變?yōu)樯舷仑Q寫(圖1)。
▲圖1
2.連筆形變 也是為了便于書寫,行書中的筆畫往往采用大量的連筆,因此改變單字的局部形體,造成與其他形體的混同和接近。 如《蘭亭序》中的“遊(游)”字,把“方”進行連筆處理,變?yōu)樘崾峙缘膶懛ā!盾嫦分械摹爸T(諸)”字,將“言”字下部連筆為橫折豎鉤(圖2)。 ▲圖2 3.草化形變 行書的草化是很常見的,除了行草中某些草書的直接混雜,有時單字中局部的草化更是一種常態(tài)。這種單字局部草化造成的形變,往往比連筆的形變更加劇烈。對于這些草化形態(tài)也要像記草書的草法一樣必須掌握。 如《苕溪帖》中的“襄”字,將中間的兩個“口”草化為三個點?!短m亭序》中的“後(后)”字雙人旁草化為三點水(圖3)。
▲圖3
4.筆畫或部件的移位 筆畫或部件的位置移動也經(jīng)常發(fā)生在行書中。這種移動往往會使單字的構造類型發(fā)生轉變,如從左右結構轉為上下結構,上下結構轉為左右結構,成為新的文字形象,亦可視為異體字。 如《蘭亭序》中的“暫(暫)”“彭”等字。把“暫”字上下結構移位為左右結構,把“彭”字左右結構移位為半包圍結構(圖4)。
▲圖4
5.筆畫或部件的增省 行書的筆畫或部件不能隨意增省,一般是歷史上約定俗成的,增省后不能改變文字的識別性特征。增省常常給較為密集的字形簡省筆畫,或給較為簡潔的字形增加筆畫,以使結構更加均勻穩(wěn)定和別致。 如《蘭亭序》中的“惠”“致”等字?!盎荨弊帧靶摹鄙系奶簟Ⅻc給省略了,而“致”字的反文旁增加了橫、點(圖5)。
▲圖5
以上行書的形體特征較之楷書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其與楷書結體取勢的基本原則還是大體一致,如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左小靠上、右小靠下,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楷書結字技巧對于我們學習行書是很有幫助的。 二、行書體勢變化的原則 行書與楷書最大的區(qū)別,還在于動態(tài)強度的差異,楷書雖然也講究動態(tài)與變化,但與行書的動態(tài)強度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分析行書的結體取勢,除了借鑒楷書的原理以掌握基本規(guī)律外,更應該在行書的體勢方面加強認識,以更好地把握結字的技巧。 概括來說,行書在結體取勢方面,應遵循如下幾大原則: 1.欹正 主要表現(xiàn)為整體字形的重心是否端正??瑫话阋匦姆€(wěn)定端正,因此即使某個局部欹側也會用另一局部進行補救。而行書則不然,許多字最終的姿勢就是欹側的,所以有很強烈的動感。 如《蘭亭序》中的“終”字,左邊的絞絲旁字勢基本居正,右邊的“冬”左傾,整體亦呈左傾之勢?!饵S州寒食帖》中的“欲”字,左邊“谷”右傾,右邊“欠”嚴重右傾,幾要跌倒,整體也呈右傾之勢(圖6)。
▲圖6
2.輕重 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或部件之間的粗細對比。楷書筆畫、部件的輕重對比,往往根據(jù)作品的風格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行書的輕重對比則往往差異很大,而且其處理方式通常沒有定律,而是隨機應變、因勢賦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如《蜀素帖》中的“便”字,左邊單人旁極其厚重,與右邊“更”的輕盈形成很大對比,“更”亦呈上輕下重?!短m亭序》中的“興(興)”字,下部重上部輕,而上部中間又重于兩側(圖7)。
▲圖7
3.展蹙 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或部件之間的密集與疏放的對比,常常形成很明顯的虛實效果,因此也常用“疏密”或“虛實”概念來指稱。 如《黃州寒食帖》中的“我”“黃”等字?!拔摇弊滞ǔL幚頌槭兆蠓庞遥煺垢赉^,“黃”字則處理為上緊下松,而蘇東坡在這里反其道而行之,“我”字展左蹙右,“黃”字展上蹙下,給人出于意外、獨特驚艷之感(圖8)。
▲圖8
4.開合 主要表現(xiàn)為部件之間的排列形態(tài)。通常左右結構的字形在開合方面較突出,常見有四種方式,即左側正,右側上開下合或下合上開;右側正,左側上開下合或下開上合;左右兩側上開下合(V字);左右兩側下開上合(A字)。上下結構的同樣有這樣的變化。 如《蜀素帖》中的“深”字,上開下合,極盡夸張,姿態(tài)奇崛?!短m亭序》中的“得”字,下開上合,相互支撐,穩(wěn)如泰山(圖9)。
▲圖9
5.大小 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部件所占平面空間的比重。一般而言,筆畫數(shù)量少則空間小,反之則空間大。在行書中常常采用強化或弱化這種大小對比的關系,以達到一種更具特殊意味的造型形態(tài),給人一種新奇驚艷、出人意料之感。 如《黃州寒食帖》中的“死”字,本來相差不大的左右結構被處理為大小相差一倍以上,加上粗細對比,動感強烈?!短m亭序》中的“喻”字,左邊“口”幾乎成了右邊“俞”的附件,合為一體(圖10)。
▲圖10
6.俯仰向背 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或部件主體部分彎曲方向的對比。上下為俯仰關系,左右為向背關系。楷書筆畫之間也慣用這種手法,但行書往往擴展到部件與部件之間,并且擴大對比強度,大大增強了行書的動勢和變化,因而是行書結體取勢的重要手段。 如《苕溪帖》中的“作”字,單人旁和“乍”呈向背之勢,依靠緊密。《蜀素帖》中的“無(無)”字,上面兩橫呈仰勢,下面兩橫呈俯勢,中間穿插長短不一、互為向背的四豎,構成一個疏密有致、富于韻律感的空間(圖11)。
▲圖11
7.穿插揖讓 主要表現(xiàn)為各部件之間的相互騰挪??瑫拇┎逡咀尭囿w現(xiàn)在筆畫之間,用于調(diào)整筆畫的均衡安排,而行書則更多體現(xiàn)在部件之間,除均衡空間外,還有營造體勢和關系的作用。此手法通常在行書的左右結構字形中較為常用。 如《蜀素帖》中的“鶴”字,左邊旁放左收右,緊上松下,又讓左傾的“鳥”上部緊靠,以騰出更大的空間安排“鳥”的下部,整個字上緊下松,疏密有致?!饵S州寒食帖》中的“銜”字,雙人旁和“金”空間安排緊密均衡,縮于左上角,并呈右傾之勢,右邊“亍”穿插在右下,輕靈灑脫,神采飛揚(圖12)。
▲圖12
8.錯位 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或部件在橫向或縱向上的位置關系。一般表現(xiàn)為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即上下結構部件之間左右的錯位關系,左右結構部件之間上下的挪動關系。這也是行書表現(xiàn)動感、體勢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 如《黃州寒食帖》中的“黃”“惜”等字。上下結構的“黃”字上部盡力伸向左邊,下部則如彈簧般被拉向右下角,整個呈反“C”字形,姿態(tài)優(yōu)美、富于動感。左右結構的“惜”字,豎心旁下移,“昔”字上挪,錯位造險(圖13)。
▲圖13
9.縱橫 主要表現(xiàn)為筆畫、部件或整體字形的長寬對比。楷書各部件間的長寬和縱橫對比一般是穩(wěn)定的,而行書的長寬縱橫對比則要自由隨意、復雜豐富得多。 如《蘭亭序》中的“集”字,上部取縱勢,下部拉開兩點,與長橫一起構成橫勢?!妒袼靥分械摹百t(賢)”字,上部僅有的四個筆畫盡情橫向舒展,與下面緊縮的“貝”形成鮮明的縱橫對比(圖14)。
▲圖14 以上的分類當然不能涵蓋行書結體取勢的所有手段,但對于我們初學者應可大體形成一種對行書結構的初步認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手法不是孤立的,在具體學習中我們接觸到的范字往往是各種手法的綜合運用。 更重要的是,行書的結體取勢與筆法、章法之間是一種極為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筆法、筆勢對結構的作用和影響,而與章法的關系則更為直接。因為在行書中,單字的結體取勢都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而是與上下左右的字、行有著極其密切的互動關系,所以在行書中,即使相同的單字在不同的位置上都會有不同結體取勢的變化。 當然,所有這些變化手法必須以和諧、自然、協(xié)調(diào)為前提,不能一味求變、求奇、求新而失行書雅逸之趣,終墮魔怪之道,不可不慎。 來源:網(wǎng)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