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胥口蒯祥墓祠
到過北京天安門的人數(shù)以億計,但是知道造天安門的人則寥寥無幾。我們參觀過東山雕花樓,便驅(qū)車前往蘇州胥口尋訪主持建造天安門的明朝侍郎蒯祥的墓祠。
我們沿著環(huán)太湖公路向西北行駛,不一會就到了胥口漁帆村。公路右側(cè)是一條河道,對岸立有一座石坊。那里我原來路過多次,也聽說過石坊后面是負責建造天安門的蒯祥的墓,只是原來公務(wù)在身,從來沒有停車進去參觀過。這次是專程尋訪,一定要進去看個仔細。
我們在公路邊停好車,下車走過“仰賢橋”,便是售票處。沿河有幾幢粉墻黛瓦的 民居,看門前掛的店招,方知是方便游客的餐館。
蒯祥墓園四周圍著河,象一個長條形島嶼。進入景區(qū),還要走過一座石橋才到達島上。我們先參觀前端的石坊。那是一座四柱三門沖天石坊,坊額刻的是“蒯侍郎墓”,柱聯(lián)是“宮闕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園林處處不忘吳水良師”。柱聯(lián)點明蒯祥是 蘇州“香山幫”工匠鼻祖。
石坊后面是饗堂。走近看,門前立有兩塊石埤,一塊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蒯祥墓”。落款是1982年3月25日。另一塊石碑上刻的是《蒯魯班園簡介》,“蒯祥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能工巧匠,自永樂十五年起,他在北京先后主持奉天殿(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乾清宮、南宮、西苑(北海、中南海)、承天門(天安門)及五府六部、文武衙署、景陵、裕陵等營造工程,對繼承和發(fā)展我國 傳統(tǒng)建筑文化有重大貢獻。蒯祥既能繪畫、設(shè)計,又精通操作技術(shù),被授工部左侍郎。”看著這一連串宮殿的名稱,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抬起頭來,見饗堂大門緊閉著。只看見屋檐下掛著一塊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題寫“饗堂”匾額。前廊柱聯(lián)“燕京宮闕風范譽五洲,青史垂名,萬國衣冠瞻祠墓;建筑泰斗桃李遍華夏,豐碑在口,千秋技藝數(shù)香山”。大門柱聯(lián)“技藝精湛,二品欽工 部;蜚聲遐邇,千秋繼魯班”。
進不了饗堂,只得從窗戶中窺看。從玻璃窗格看進去,見饗堂后梁高懸“蒯魯班”盤龍金匾。堂上立有一尊蒯祥頭像。但見蒯祥頭戴錦冠,胸飄長須,面容威儀。庭柱上有幅對聯(lián)“名匠古魯班,一代攷工營紫禁;聲暨大瀛海,千秋傳法重香山”。墻上 掛有一首徐祖農(nóng)作的《詠蒯祥》詩:
雙手畫雙龍,巧思營帝宮。
帝王俱往矣,宮闕笑春風。
再看,饗堂內(nèi)別無他物。
走過饗堂,后面是一條長長的神道。神道兩側(cè)立有石羊、石馬、石像生。神道盡頭是蒯祥墓,蒼翠的柏樹下是花崗巖砌筑的半圓形羅城,羅城同是石塊圍砌的封土堆,圓形墓堆約二三米直徑。墓前立一塊墓碑,上刻“明工部侍郎蒯祥之墓”。羅城前另 有一塊石碑,是1964年江蘇省文化局撥款整修蒯祥墓時立的,上刻“蒯祥之墓”四個字。另一件是青石雕刻的小石屋,是原來墓園的祭祀用品,看上去是明代制品。
走過蒯祥墓,后面是一座碑亭。亭中立有一塊石碑。走近仔細辨認,碑文字跡雖已 模糊,但大致能看出“皇帝制曰,人臣能修其職業(yè),朝廷必推恩榮其先世……”、“天順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等字樣。這是明英宗御賜的“奉天誥命”碑。蒯祥因修建北京宮殿有功,被擢升為工部左侍郎,于是皇帝詔封蒯祥祖父蒯思明,祖母顧氏。這便古代皇帝的用人之道。再看碑亭正面刻的柱聯(lián)“襄陽家聲榮百世;香山勝跡共千秋”;背面刻的柱聯(lián)“開天圖畫五湖里;人吊古冢錦繡中”。那是說,蒯氏原是從襄陽遷來姑蘇定居。
站有碑亭中,向后能看到一組古典建筑。因有河道阻隔,只得返回到前面,走過石橋,再步行后面參觀。走到近前看,門頭掛著一塊橫匾“蘇州傳統(tǒng)建筑展示館”,但 見大門關(guān)著,無法進去參觀,只得原路返回。剛走幾步,見河邊立有一亭。走近看,亭額為“計成亭”。這讓我想起在吳江松陵鎮(zhèn)游覽垂虹橋時看到的“計成紀念館”介紹,計成,吳江人,明末造園家,字無否,號否道人。少年時以善畫山水知名,師承五代畫家荊浩、關(guān)同筆意,屬寫實派畫家。年輕時喜好游歷各地風景名勝。明天啟三年(1623年)應(yīng)常州吳玄邀請,營造了一座面積五畝的園林,隨后聲名鵲起。崇禎五年(1632年)在儀征為汪士蘅修窹園;不久在南京為阮大鋮修石巢園;后來又在揚州 為鄭之勛改建影園等。崇禎七年(1634年)寫成中國最早、最系統(tǒng)的造園專著《園冶》,為世界級造園名著。“計成亭”柱上有幅對聯(lián)“無否大師留園冶;造園藝術(shù)有規(guī)矩”。說是是計成留給后世的造園藝術(shù)遺產(chǎn)。
在返出景區(qū)的路上,又看到一塊指示牌,上寫“姚承祖墓”。我不知姚承祖何許人。但既然是蒯祥墓園景點,不妨前去看看。走到“仰賢橋”西北側(cè),見綠樹叢中藏著一座墓葬。走近看,草地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吳縣文物保護單位:姚承祖墓”。再看石碑背面,刻著姚承祖簡介及其墓葬的變遷。碑文說,“墓在胥口墅里村 陰山,前立姚承祖墓碑。墓原葬法華山南麓澗橋旁,1971年被毀。后由其子孫將遺骸遷此。姚承祖(1866—1939),字漢亭,號補云,吳縣人,一生設(shè)計建造廳堂館院、亭臺樓閣、寺廟殿宇不下千幢。生前著有《營造法源》、《姚承祖營造法源圖》等書。李淵芳先生撰寫的《一代宗匠姚承祖》載:姚承祖在近代工匠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營造法源》一書,系姚承祖受蘇州工業(yè)??茖W校校長鄧邦逖邀請,到該校講授建筑學時描繪的課本,1956年由張至剛增編,1979年由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作序,葉圣陶先生題簽出版,全文計24章,圖版52幅,插圖71張,12余萬字。書中按各部做法,系統(tǒng)闡述了江南傳統(tǒng)建筑的形制、構(gòu)造、配料、工藝等內(nèi)容,兼及江南園林建筑的布局和構(gòu)造,素材十分豐富,是唯一記敘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施工的專著,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筑寶典。民國元年(1921年)蘇州成立魯班協(xié)會,姚承祖被推為會長,曾于玄妙觀創(chuàng)辦梓義小學,在家鄉(xiāng)墅里村創(chuàng)辦墅峰小學,免費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學,曾任教于蘇州工業(yè)??茖W校,其代表作品有木瀆嚴家花園、蘇州怡園藕香榭、光福鄉(xiāng)吾家山梅花亭、靈巖寺大雄寶殿等。
朝前看,一座直徑不足三米的圓形石砌墓堆靜靜的藏于綠樹之中。墓碑上刻著 “姚承祖之墓”上款為:1992年7月,下款為:胥口鎮(zhèn)人民政府、墅里村民委員會立。
離開景區(qū)時我想,一區(qū)三景,這是蘇州城建與文物部門的良苦用心啊。把蘇州三位營造大師的墓園和紀念亭放在一起,不僅可讓他們在地下繼續(xù)切磋技藝,更讓各地游客到此景區(qū),便可對蘇州傳統(tǒng)建筑技藝之淵源一目了然。景點雖小,收獲頗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