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王遠知是初唐道士,極古道術,頭發(fā)能隨黑白,知隱微,識天命,測生死,預未來,神奇之至。 王遠知(528—635),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為揚州人。又名遠智,字廣德?!短茋鴰熒嫦壬醴ㄖ髡嫒肆⒂^碑》、《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均載:生于仕宦之家。年十五,師事陶弘景,得上清派道法。弱籍,又從宗道先生臧矜家,得諸秘術。在當時名聲很大。父親曇選,是陳代時揚州刺史。母親白天睡覺,夢見鳳凰停在她身上,便有了身孕。僧人寶志對曇選說:“你生的孩子會成為方士。”遠知小時候便聰明敏捷,對書傳很精通,師從陶弘景,得到了他的道術,做了道士。又跟從臧競游歷,陳后主聽說他的名后,召他到重陽殿中來,辯論高超,很能為陳后主參謀。  王知遠師從陶弘景 從南朝到隋唐 深得皇帝信任 隋高祖楊堅喜歡隱微之事,遠知跟他密談天命。隋開皇十二年(592),晉王楊廣在揚州敕見。大業(yè)七年(611),隋煬帝(楊廣)召見于涿州臨朔宮,親執(zhí)弟子禮,問以仙道事。煬帝歸朝,扈駕洛都,奉敕于中岳修齋儀,復詔移居洛陽玉清玄壇。 隋煬帝當晉王,在揚州,讓人引見,王遠知馬上頭發(fā)就白了,一會兒又變黑。隋煬帝害怕了,打發(fā)他回去。后來巡幸涿郡,讓遠知到臨朔宮相見,煬帝用弟子的禮節(jié)對待他,咨詢神仙之事,讓京師建造玉清玄壇讓他居住。等到巡幸揚州,遠知對皇帝說不宜遠離京國,煬帝不明白。 隋代末年,他便自稱“奉老君之旨”,向李淵“預告受命之符”。故李淵登位后即拜授他為朝散大夫,并賜金縷冠、紫絲霞帔。  王知遠極具政治眼光 王遠知還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術士 武德年中,平定王世充。秦王與房玄齡穿著便服訪問他,遠知不認識,迎上去說:“你們當中有圣人,怕不是王吧?”他們才以實情相告。遠知說:“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睆倪@以后,房玄齡更加盡心盡力地輔佐李世民,堅定了他追隨李世民、輔其為天下英主的意愿。 唐太宗為秦王時,王遠知向其親授三洞法篆于宮邸。在李世民與其長兄李建成爭奪皇位的斗爭中,佛教徒以法琳為首擁護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擁護李世民,結果李世民取得勝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遠知。 《舊唐書·王遠知傳》載:“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還山。至貞觀九年(635),敕潤州于茅山置太受觀,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庇纸淡t書以褒獎之。王遠知歷經齊、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寵不衰,為茅山上清派在唐代成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太宗即位后,打算讓他當官,他堅決推辭。貞觀九年,下詔在潤州即茆山建道觀,使他居住在那里。下詔說:“看了你的奏書,想回到原來的山中。已下詔不使你違背素潔之原,并命令建立祠觀,使你實現愿望。不知先生什么時候到江外?道觀什么時候建成?命令太史令薛頤等前來告知我的意見?!?/p> 能知生死 預見未來 遠知有很多怪話。對弟子潘師正說:“我小時候有拖累,不得上天。今天當了少室伯,我就要走了?!绷⒖滔丛瑁┐骱靡旅?,象是要睡覺似的,便死了。有的人說他年壽大約有一百二十六歲的樣子。留給兒子紹業(yè)的遺書說:“你年紀六十五歲時見天子,七十歲時見女性君王?!闭{露年中,紹業(yè)說出他的這些話,高宗召見紹,嘆賞,追贈遠知為太中大夫,謚號升真先生。武后時又召見,都如他所說的年紀。又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中改謚升玄。 弘揚傳播茅山宗道法功不可沒 隋代統(tǒng)一天下也促進道教的南北融匯,這種融匯以茅山宗為主流。在陶弘景之后,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已經納入靈寶、三皇及召神劾鬼之類的道經,并與北方的樓觀道相結合。當時,高道王遠知在北方的積極傳道,加上受隋煬帝殊寵,對茅山宗在北方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隋書·經籍志》在談到隋代受道之法時稱:“初受《五千文篆》,次受《三洞篆》,次受《洞玄篆》,次受《上清篆》?!北砻魃锨褰浄ㄔ诋敃r已被確認為上品道法。 自從六朝陶弘景著《真誥》和《登真隱訣》以后,國內道教名山,進一步受到道士們的重視,上清派教理也進一步得到弘揚。隋末唐初,天臺山主要的上清派高道有王遠知、徐則等。  茅山 原本可以白日升天 最終僅得長壽之報 王遠知后游天下,曾居天臺山?!短炫_山方外志》卷9《神仙考》記載這樣一個傳說:王遠知能預知人之生死禍福,曾作《易綱》15卷。一日,雷雨云霧中,忽見一老人叱責他說:“汝所著書何在?上帝命吾攝六丁雷電追取。”遠知十分害怕,旁邊有一青衣女子已經把他所著的《易綱》捧在手里。老人叱責說:“上帝禁文,自有飛天保衛(wèi);金科秘在玄都,汝何敢輒藏綱帙?”遠知回答說:“這是陶真人傳授我的。”老人說:“上帝敕下,汝仙品已將及受度期,然以少時誤傷一童子唇,不得白日升天,僅得長壽之報?!?/p> 后來,遠知壽至126歲。高宗調露二年(680),追贈“太中大夫”,謚“升真先生”。則天武后嗣圣元年(684),追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謚“升玄先生”。主要弟子有潘師正,潘傳司馬承禎等。(編輯:行云) 參考資料: 1.(劉翠譯)本書編委會,文白對照二十五史精華(全三冊),海南出版社,,第2010頁 2.朱封鰲著,天臺山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0,第25頁  騰訊道學獨家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