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shù)取法的范圍。 封泥是一種官印的印跡,為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漢時期。王國維《簡牘檢署考》云:'古人以泥封書,雖散見于載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廢,幾不知有此事實。……封泥之出土,不過百年內(nèi)之事,當時或以為印范。及吳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為封泥。'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大建咸陽宮,其中一處名章臺,秦始皇曾在這里'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于是,中央各公卿機關(guān)、全國各郡縣的奏章便向這里源源匯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作為當時的一種保密措施,上奏官員要將竹簡捆好,并糊上泥團,再在泥上鈐上自己的璽印,然后放在火上燒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臺,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確未被奸人私拆偷閱,才敲掉泥封殼御覽。 封泥,不僅具有非同尋常的考古學術(shù)價值,更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內(nèi)涵。經(jīng)學者考證,現(xiàn)存的秦漢印實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個時期的實用印章,它的制作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都難以和實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則是由官方正式頒發(fā)的璽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璽印鈐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印章藝術(shù)的實際情況,無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chǎn)。 印章在蓋印過程中,由于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則泥塊干后呈方形,如軟泥多而溢出方槽,則這塊泥干后呈不規(guī)則的圓形,加之年代久遠,自然剝蝕脫落致使封泥的邊緣殘缺破損,這種寬厚的邊欄,粘連斷續(xù),極富變化,給人以古拙質(zhì)樸,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實中見虛,虛中見靈,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諧和,天然去雕飾。 封泥在篆刻藝術(shù)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印作中,那種高古雄渾,大氣磅礴的風貌,無不留有封泥的氣質(zhì)和古韻。他是從封泥中吸取養(yǎng)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師,吳氏在《聾缶》一印的邊款中曰:“力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又說'方勁處兼圓轉(zhuǎn),古封泥時或見之'。 畫家宣傳、推廣熱線:1360961894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