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濃 濃墨行筆中實凝重而沉穩(wěn),墨不浮,能入紙?!跋鹿P用力,肌膚之麗”?,F(xiàn)代書家林散之說“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 “古人作書,未有不濃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許,供一日之用也。取其墨華而棄其渣滓,所以精彩煥發(fā),經(jīng)數(shù)百年而墨光如漆?!鼻宕沃毓狻对u書帖》說:“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span> 淡 淡墨有清雅淡遠之致,與濃墨一樣各具風(fēng)韻。 古人追求淡墨者代不乏人,潘伯鷹在《書法雜論》中曾有這樣的評述:“用淡墨最顯著的要稱明代董其昌。他喜歡用“宣德紙”或“泥金紙”或“高麗鏡面箋”。筆畫寫在這些紙上,墨色清疏淡遠。筆畫中顯出筆毫轉(zhuǎn)折平行絲絲可數(shù)。那真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然而歷代書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濃淡相兼。濃墨色深而沉實,淡墨色淺而輕逸,各呈其藝術(shù)特色,關(guān)鍵在于和諧與協(xié)調(diào)。 潤 潤則有肉,燥則有骨。運用潤筆、潤墨,必須做到筆酣墨飽,墨溫華滋。如何做到?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得很具體:“……'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淚而筆凝?!?/p> 渴 亦為”燥筆”。清代梁同書《頻羅庵論書》中將“渴”定位得很準,他說:“燥鋒,即渴筆。畫家雙管有枯筆二字,判然不同。渴則不潤,枯則死矣。”渴筆用墨較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寫出點劃中落出的道道白絲。 白 有色達到無色。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書法用筆用墨,皆重一個“虛”字。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不求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