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nèi)容來源:科學網(wǎng)王德華博客 轉(zhuǎn)載公眾號:中國科學報 
 微信號:china_sci 記得這是我跟一位來咨詢我的一位學生的建議。我跟自己的學生也在不同的場合,說過類似的話。 聽到不少畢業(yè)工作的研究生說,要是當年讀研究生的時候,聽了導師的建議,把那個課題做下去,我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也有的說,自己當年玩心太重了,對自己要求太松了,很多時間白白浪費了,現(xiàn)在想起來,很可惜,后悔極了。 也有的說,當年都沒有把導師跟我們講的那些當回事,也沒有認真去思考過,現(xiàn)在想起來,很不應該的,很多事情老師講得都很有道理,很多方面老師講得都很對的。還有的說,要是當年導師對我們要求再嚴厲一點就好了,我們老師太仁慈了。 每每如此,我也很認真地說,其實沒有對錯,當時你的想法和做法對于當時的你也是對的。今天能夠意識到當時的一些單純和幼稚,本身就意味著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如果當時不玩,不魯莽,也會失去一些東西的。得失,有時候很難平衡。有得,就有失,古人早說過。 人類的成長是很花費時間的,每個時間段有每個時間段的任務,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是最重要的。沒有哪個人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成長模式走過來的。前人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教訓和感悟,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學習、繼承和發(fā)揚,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不少研究生對于自己將來有些迷茫。有研究生在征求我的建議的時候,經(jīng)常會說到,我爸爸怎么說,我媽媽怎么說,我同學怎么說,我朋友怎么說,等等。 有的研究生在課題選擇上與導師發(fā)生沖突。自己想做的課題,導師不同意,導師給的課題,學生又不愿意做,雙方就會僵持起來。最后往往是學生自身利益受損。 也有些已經(jīng)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學生,由于家庭的壓力而被迫放棄讀博士的機會而走向工作崗位,不管這個工作職位自己喜歡不喜歡,將來發(fā)展如何。在當今就業(yè)壓力大的背景下,先占個位子再說。說得挺無奈的。 很多方面,師生之間需要交流。導師需要意識到,研究生需要覺悟到。雙方有需求,交流才有意義,才有效果。 這些年我逐漸意識到家庭教育和幼年教育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有些是已經(jīng)刻在骨子里、融進血液中了。對人對事的看法,思想意識,甚至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到成年階段,基本就定型了,可塑性很小了。 讀研究生做學問,對很多大學生而言是一件新鮮事。開始進行學術規(guī)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生在碩士期間,甚至在大學期間,有些認識是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甚至會有有悖學術規(guī)范的潛意識。對于這些研究生,在博士階段要去糾正就會很花費力氣,甚至徒勞無益,費心勞神,沒有一點效果。 道理本該很簡單。讀研究生,選擇了導師,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導師在學術上有能力指導你。如果你選擇了自以為還不如你的導師,那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還有一個道理,如果單位風氣正派的話,導師之所以能成為導師,是得到了單位學位委員會或?qū)W術委員會的認可的,在學術上是有能力指導研究生的。 在自己心智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的時候,有些事情有迷茫的時候,一個簡單建議:做人聽父母的,做學問聽導師的。 等自己長大了,成熟了,尤其是思想成熟了,能力過硬了,就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見了。什么時候做學生,什么時候做老師,角色的轉(zhuǎn)換自己應該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