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念
二、溫里藥配伍
三、溫里藥應(yīng)用注意事項(xiàng)
1、祛寒藥適應(yīng)病癥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jù)辨證選擇相適應(yīng)的
2、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癥;對真熱假寒病癥不可應(yīng)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后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象,是為
3、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gè)別藥物孕婦須忌用;夏季天氣炎熱,或
4、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yīng)用時(shí)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xiàng)。
四、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2、對消化系統(tǒng)作用
3、對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的影響
4、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
5、抗炎和鎮(zhèn)痛作用
【1、干姜】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主治:(1)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里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qiáng)回陽救逆
*****
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fā)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fēng)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干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
3、干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干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辛、熱,入脾、胃經(jīng)。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主治: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
辛,溫 ,入脾、胃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寒濕所致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不欲飲食行氣止痛:
辛熱,有毒,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咳嗽氣逆,風(fēng)寒濕痹,泄瀉,痢疾,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shí)。
辛、熱,入胃、腎,肝,大腸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浮熱牙痛,解食物毒
主治:(1)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shí)。辛,溫,入肺、胃、脾、腎經(jīng)。
功效: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1)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
****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
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shí)。
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jīng)。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1)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
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
辛,溫,無毒,入胃,脾,心,腎,肝經(jīng)。
功效: 溫中,消食,止痛。
【1、附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
功效: 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主治:(1)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
功效: 祛風(fēng),散寒止痛,消腫潰堅(jiān)、祛腐。
主治:(1)痹痛,頭痛,腹痛(烏頭湯,活絡(luò)丹,黑神丸,烏頭赤石脂丸,烏頭煎)
****
川烏,草烏的毒性與附子相似而過之,尤以草烏的毒性最強(qiáng),應(yīng)慎用。
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辛、甘、大熱,入肝、心、腎、脾經(jīng)。
功: 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
主治:(1)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bǔ)腎陽的作用,故適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
****
1、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bǔ)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diǎn),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
2、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bǔ)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
主要用于寒犯肝經(jīng)、厥陰頭痛、寒疝腹痛等證。
【1、吳茱萸】
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shí)。
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jīng)。
功效: 溫中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殺蟲。
主治:(1)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jīng)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
****
1、吳萸是厥陰肝經(jīng)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
2、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溫上焦,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shí)。
辛、溫,入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 理氣、散寒止痛,調(diào)中和胃。
主治:(1)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yīng)用;又
主要用于寒痰停飲犯肺、喘咳痰稀等證。
【1、干姜】
【2、細(xì)辛】
辛,溫;小毒,入肺、心、腎經(jīng)
功效: 祛風(fēng),散寒止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
主治:(1)頭痛;痹痛;腹痛;牙痛(川芎茶調(diào)散,獨(dú)活寄生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