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緣相接,多元匯聚(新石器至夏商) 北京與天津相鄰,并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huán)繞,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交會。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qū)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qū)接壤,海河流域以扇狀水系的形成鋪展在京津冀地區(qū)。 “兩山并驅其中必有水,兩水夾行其中必有山”。京津冀地域遼闊廣大,自遠古以來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就生活在這一地帶,是北方草原民族南下的跳板,也是不同民族沖突與融合的前沿陣地。各族人民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內,他們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在這里匯聚,書寫文明之初的多元文化。
二、慷慨燕趙,文化一脈(兩周時期) 周王朝建立后,為保江山永固,分封王臣貴族到各地建立統(tǒng)治,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力日漸衰落,諸侯的勢力漸漸強大起來。京津冀地區(qū)北有燕國、薊國,南有邢國、趙國,中部有中山國;在燕國東邊有商初建國的孤竹(在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燕國北邊有東胡。在不斷爭霸中,到了戰(zhàn)國時期,京津冀地域形成了燕趙對峙的格局。燕國占領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為趙國的疆域;齊國占領河北東南部一小塊。 活躍在燕趙大地上的各國也在秦一統(tǒng)天下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中不斷尋求強國之路,力圖變革自新,上演了一幕幕國家興亡的悲喜劇。山高水寒的生存環(huán)境,民族沖突的激烈,孕育出燕趙文化剛健、勇武豪放慷慨的特點,后人總結為“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志,名于國史者往往皆是”、“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成為燕趙地域最為明顯的精神特質。 1.燕國長歌 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寫作“晏”、“匽”或“郾”,西漢以后文獻始作“燕”。公元前11世紀,在華北和東北地區(qū)建國,姬姓。燕國與北方的山戎不斷爭戰(zhàn),燕莊公時險因山戎的進攻亡國,借助齊國的力量才得以保全。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打為拓展,并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燕國文化保存了較多的商周文化特征,西周燕文化則保留了更多的殷商文化特點。 關于燕國的始封,《史記·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史記·周世家》也說武王伐紂之后,“封召公奭(shi4)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王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于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yè)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
由于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上都薊城、中都城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qū))。 燕上都:薊城,位于北京城區(qū)西南廣安門至和平門一帶。薊城四界,初見于《太平寰宇記》所引《郡國志》,“南北九里,東西七里”,呈長方形,其西南兩墻外,為今蓮花河故道所經(jīng),其東墻內有唐代憫忠寺,即今法源寺。 《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評價“燕”都薊城時說:“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唐詩所詠的“海畔云山擁薊城”即指此。 燕中都:北宋《太平寰宇記》稱:“幽州良鄉(xiāng)縣,在燕為中都?!翱脊虐l(fā)掘證明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區(qū)竇店古城。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省易縣城東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倚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于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于防守。燕下都的營建年代,據(jù)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保定郡志》記載:“燕昭創(chuàng)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蔽奈锟脊殴ぷ髡哒J為此說較為可信,對燕下都文化遺存的考察,與此記載也基本相符。 在燕昭王的精心治理下,燕國逐步由弱變強。此時東胡也逐步強盛起來,開始襲擾燕國。公元前283年,燕昭王命秦開為將軍,出擊東胡,開拓疆域千余里。燕國為抗拒胡人侵擾,修筑長城,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之后,又派秦開向東拓展,開拓疆土二千里。 燕昭王在攻破東胡、拓疆建郡后,帶去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傳播了燕趙文化,鐵器迅速東傳并廣泛使用,燕、趙、魏等國鑄幣,燕、趙兵器,都在東北地區(qū)屢有發(fā)現(xiàn),促進了遼東與中原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陳璋圓壺、方壺:公元前315年,齊國將領陳璋趁燕國內亂率師伐燕,攻破燕都,大勝,占領了燕國4年,并將劫掠的圓壺足底的原燕國銘文刮去,刻上了這次戰(zhàn)事以夸耀戰(zhàn)功,方壺的銘文與圓壺基本相同,也應是被陳璋虜獲的燕國重器,現(xiàn)藏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陳璋圓壺裝飾極盡精巧奢華,同時使用了錯金銀、鑲嵌、鏤空等多種裝飾工藝,系分批鑄件再組裝,被譽為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屬工藝之大成于一身的青銅禮器。
樂毅伐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趙王亦以相國印授樂毅,其統(tǒng)帥燕、秦、韓、趙、魏五國之師伐齊,在濟西之戰(zhàn)大敗齊軍。之后樂毅獨率燕軍深入齊境,一舉攻陷齊都臨淄,占領齊國達6年之久,燕昭王洗刷了國恥。 樂毅伐齊的成功,不僅實現(xiàn)了燕昭王為燕國雪恥的愿望,而且燕國的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擴展,同時也確立了燕國在戰(zhàn)國的“七雄“地位。
2.故國中山 公元前414年,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白狄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經(jīng)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fā)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后魏國樂羊、吳起統(tǒng)帥軍隊,于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后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zhàn)車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在戰(zhàn)國各建霸業(yè)的局面中,中山這個夾在燕趙之間、東西只有500多里的國家,只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然而卻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3.胡服騎射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而立,始有趙國。趙敬侯于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據(jù)有今河北南部和山西北部等地。趙國地處胡人和華夏民族交匯處,和游牧民族的不斷爭戰(zhàn),使趙國人深切體會到“來如飛鳥,去如絕弦”的優(yōu)長。華夏傳統(tǒng)服裝不便于騎馬射箭,為了拓展疆土、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力排眾議,于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經(jīng)過十幾年,崛起為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夠同秦抗衡的強國,也是華夏族實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國力強盛之后,趙于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qū)設置了云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并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筑“趙長城”。趙國還占領了如今的陜北一帶,對秦都咸陽構成直接威脅,“秦之畏天下者莫如趙”,曾持續(xù)40年攻趙。公元前222年,秦國騎兵最后追擊到代郡,滅亡趙國。 《趙都賦》:且敞邑者,固靈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國也。南則有洪川巨瀆,黃水濁河,發(fā)源積石,徑拂太華,灑為九流,入于元波;其東則有天浪水府,百川是鐘,包絡坤維,連摶太蒙;其北則有陶林元壇,層冰冱寒;其西則有靈丘平圃,邪接昆侖;其近則有天井勾注,飛壺太行,璀錯磥硌,屬積連岡。龍首嵯峨以岪郁,羊坡侖崓婦以峐嵣。清漳發(fā)源,濁滏泊越,湯泉涫沸,洪波漂厲。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云閣于南宇,立叢臺于少陽。及至暮秋涉冬,朔風烈寒,猛豹鷙攫,鷹隼奮翰。國乃講武,狩于清源,駕騖冥之駿駁,抗沖天之旌旃。北連昭余,南屬滹沱,西盻大陵,東結繚河。然后嵠子放機,戈矛亂發(fā),決班萌鬐,破文額,當手斃僵,應弦倒越。爾乃進中山名倡,襄國妖女,秋狄鞮妙音,邯鄲才舞,六八駢羅,并奏迭舉,體凌浮云,聲哀激楚。其珍玩服物,則昆山美玉、元珠、曲環(huán)、輕綃、啟繒、織纊、綈紈。其器用良馬,則六弓四弩,綠沈、黃間、堂嵠、魚腸、下令、角端、飛兔、奚斯、常鸝、紫燕,豐鬒角顱,龍身鵠頸,月如黃金,蘭筋參精,迅躡飛浮,軼響追聲。若乃至季春無巳,辰火熾光,挺新贈往,袯于水陽,朱幕蔽野,彩帷連岡,妖冶呈飾,顏如春英。
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 三、北疆重鎮(zhèn),爭雄天下(秦漢隋唐時期) 河北是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抗衡的戰(zhàn)略要地,歷來被中原王朝視為“天下根本”。秦時為北疆重地,設八郡進行管轄。漢武帝置十三刺史州,河北北部為幽州,南部為冀州,對河北以后的政治格局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東漢以來,隨著中原王朝的衰落,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內遷與建立政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京津冀地區(qū)已成為民族融合的重要舞臺。 唐代是河北已經(jīng)高度開發(fā),“河北貢篚征稅,半乎九州”,再加上“河北氣俗渾厚,果于戰(zhàn)耕”,“冀州產(chǎn)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天下”。而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安史之亂從范陽(即幽州)起兵,再次印證了京津冀地區(qū)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性。 秦、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天津地區(qū)行政建制:秦朝將右北平郡治遷到今薊縣(時稱無終縣)城關。西漢初年,今靜海、大港、津南、西青屬渤??さ臇|平舒縣和章武縣管轄。海河以北分屬于漁陽郡的泉州、雍奴二縣和右北平郡的無終縣管轄,無終縣治在今薊縣城關。當時已經(jīng)形成的以城關為中心、以邦均和別山為兩大集鎮(zhèn)的格局,一直延續(xù)至今。 1.同姓封王 漢高祖劉邦鑒于異姓王的反叛,吸取西周初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經(jīng)驗,于公元前195年,封其第八子劉建為燕王,開始了劉姓王統(tǒng)治燕薊的時代(公元前180年,呂后封其侄孫呂通為燕王,同年被殺)。 分封同姓王制,使?jié)h政權得到了鞏固,國家也出現(xiàn)了繁榮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造成封國實力過大,各封國幾乎都有能力與中央朝廷對抗,燕趙區(qū)域的王侯圍繞著權力斗爭,不斷易主。
2.民族融合 東漢以來,隨著中原王朝的衰落,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內遷與建立政權,民族界限一次次受到?jīng)_擊,民族混居的程度日益加深,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3.漁陽鼙鼓 唐平定東突厥及奚、契丹各族后,將其內徙至河北一帶。為便于統(tǒng)治,唐王朝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外族民風的胡人為鎮(zhèn)守邊界的節(jié)度使,加之南北朝以來,自北而南的民族大融合更加迅猛地發(fā)展,北方民族統(tǒng)治者有了強烈的政治要求,幽州在軍事上的地位就顯得十分突出,故唐王朝便放任邊鎮(zhèn)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粟特人安祿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家,以至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且擁兵20萬,在諸鎮(zhèn)之中兵力最強。755年,安祿山反唐,唐詩稱“漁陽鼙鼓動地來”,可見其勢頭之洶涌。此后,另一任范陽節(jié)度使史思明再次反唐,這兩次叛亂長達八年之久,史稱“安史之亂”。唐王朝自此進入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控制。正如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言:“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四、遼金建都,推進一體(宋遼金時期) 唐代的幽州,還是“東北之氣始興而未盛”的時代?!鞍彩分畞y”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喪失,包括河北在內的各個地區(qū)割據(jù)獨立,契丹趁機崛起,河北與東北開始形成新興勢力崛起與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以后的王朝皆由此而興,并且都將河北視為控制全國的重心。 936年,石敬瑭為了稱帝,把河北道的“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中原王朝千百年來賴以防御的體系被打破,“河北一路蓋天下之根本也,古者未失燕薊之地……自石晉割燕薊入契丹,無險可守,由是虜騎直出燕”,京津冀區(qū)域自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北京,開始作為一代之都,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宋、遼、金時期北京、天津、河北地區(qū)的行政建制:北宋時,河北南部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遼國南京道、西京道東部、中京道西部。河北東路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三府,十一州:滄、冀、博、棣、莫、雄、霸、德、濱、恩、清;河北西路轄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臺)、慶源府(趙縣)四府,九州:相、浚、懷、衛(wèi)、洛、深、磁、祁、保。金朝以中都城置中都路,范圍與遼代的南京道大體一致。加上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以及西京路東部,北京路南部,與當代京津冀地區(qū)所轄區(qū)域相當,今海河在宋、遼時期為界河,以北屬遼南京道析津府的武清縣、香河縣和漁陽縣管轄,以南屬北宋河北東路分設的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
1.宋遼對峙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938年,遼朝把幽州升為“南京”(后稱“燕京”)成為五京之一的陪都,北京從此成為京津冀地區(qū)北部的政治軍事中心。 遼末金初,燕京就非常繁榮,“戶口安堵,人物豐庶……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全面發(fā)展的地方經(jīng)濟,達到了北京歷史上空前的高度。
2.中都氣象 1115年,女真人簡歷金國;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1149年,時任丞相的完顏亮發(fā)動政變,殺死了金熙宗,即位為皇帝(后來金世宗貶其為海陵王)。1153年,海陵王從黑龍江阿城遷都燕京,拉開了京津冀一體化的序幕。 金中都“宮闕壯麗”,“工巧無遺力,所謂窮奢極侈者”,從這些描述中不難想象殿堂館閣、亭臺宮觀的萬千氣象。
五、畿輔之城,協(xié)同發(fā)展(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奠都北京,京津冀地區(qū)成為“京畿”。元代,中書省下轄的大都路駐在大都城,今河北省的其他區(qū)域分屬上都、保定、真定、河間、順德、廣平、大名等路所轄。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京津冀低于都劃歸京師,大都屬于北直隸,加強了與周邊地區(qū)數(shù)百年間軍事、行政關系上的“一體化”,駐在京城的順天府所轄地域與元代大都路相仿,北京因此亦稱“京師順天府”,清代以原“京師八府”所屬區(qū)域與長城以北新設的承德府、口北三廳組成直隸省,京津冀地區(qū)徹底實現(xiàn)一體化。元明清定都北京,河北成為畿輔重地,保定、張家口、承德等城市開始興起。 此時,北京成為全國的首都,京津冀地區(qū)躍升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中樞區(qū)域。以都城為中心,京津冀崎嶇的功能及其區(qū)域內的聯(lián)系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北京與天津、河北互需、互補、互利,開始了協(xié)同發(fā)展。 元明清時北京、河北、天津的行政建制:元代河北為中央直屬的中書省管轄,轄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順德路(邢臺)、廣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間路(河間)、永平路(盧龍)、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興和路南部、大寧路部分地區(qū)等。 明代,北直隸、山西小部分地區(qū),仍屬中央直轄,轄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順德府(邢臺)、廣平府(永年)、大名府(大名)、河間府(河間)、永平府(盧龍)、順天府(北京)、宣府鎮(zhèn)等?!爸彪`”即直接隸屬于京師的地區(qū),明代的直隸相當于一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荷葉河南省。山東省的小部分地區(qū)。為區(qū)別于直隸南京地區(qū)的南直隸,亦稱北直隸,簡稱北直。清初該北直隸為直隸省,轄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順德府(邢臺)、廣平府(永年)、大名府(大名)、河間府(河間)、永平府(盧龍)、順天府(北京)、天津府、宣化府等。雍正八年起,直隸總督駐保定府(今保定市),現(xiàn)存有當時的直隸總督署。 1644年,清朝建立。1652年,清政府將天津三衛(wèi)合一,稱天津衛(wèi)。1725年(清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批準將天津衛(wèi)改為天津州,旋又升為直隸州;1731年(清雍正九年),又批準將天津州升為府。天津府轄天津、靜海、青縣、滄州、南皮、鹽山、慶云一州六縣。過去設于河間府的海防同知也改屬天津府。
1.天下中樞 元代確立了行省制度,即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河北等地稱為“腹里”,中書省直接管轄,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從行政上把京津冀地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明代直隸的設立,從制度上保證了京津冀的一體;清代直隸地區(qū)對京師的保衛(wèi)功能更加強化。元明清一統(tǒng)天下后,北京成為全國的中樞。 2.四方聚物 隨著京津冀地區(qū)一體化的發(fā)展,北京城龐大的政府機構和眾多的人口,需要數(shù)量可觀的物資來保障其正常生活,漕運迅速發(fā)展起來,四方物品運往京城,這也促使了南北物資的交流、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相互融合。 六、風氣初開,需求互補(清末至民國初)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1860年天津開埠和近代工業(yè)的大發(fā)展,使得京津冀地區(qū)從一個封閉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開發(fā)經(jīng)濟中心。伴隨著清政府的改革,對交通、能源、原料等有了客觀需求,一些工業(yè)的興起,城市功能也相繼轉型,城市之間互需互補,進入非同質發(fā)展狀態(tài),新的首都經(jīng)濟圈形成。 |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東亞史研究中國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