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被廈門大學刷屏了嗎? 今天是廈大95周年校慶!
那么,該怎么為廈大慶生呢? 像招考君這樣的人:上一個月還被金秀賢迷得五迷三道,下一個月就倒向宋仲基的陣營,我們肯定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找廈大校慶話題。那就是—— 今天,我們?yōu)榇蠹冶P點,廈大95年來出現(xiàn)的男神,招考君仔細看了他們的故事,真是分分秒秒要迷死人??!
讓我們聽著歌,一起看起來~
陳嘉庚肯定是廈大頭號男神,他已經離開我們55年了,但是,他的故事,從來沒有停止傳播。 陳嘉庚(1874-1961),福建同安縣集美社(即現(xiàn)廈門市集美區(qū))人。 1921年陳嘉庚傾巨資創(chuàng)辦了廈門大學,這是我國第一所華僑獨資創(chuàng)辦的大學。陳嘉庚獨立維持廈大16年,即使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他仍然不放棄辦學理想,稱:“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陳嘉庚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維持辦學。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 相對于陳嘉庚,陳敬賢不太為人所知,他是陳嘉庚先生的胞弟,不太為外人所知的是,陳嘉庚創(chuàng)辦廈大所捐的款項實際上是由兄弟二人共同出資。 陳敬賢(1889-1936),廈門大學私立時期(1921-1937)校董會董事。他是陳嘉庚創(chuàng)業(yè)興業(yè)、傾資興學的忠誠支持者和最得力的助手。陳敬賢追隨兄長教育救國之理想,本著“欲盡國民本職,不惜犧牲一己之安,樂以赴之”的理念,盡心竭力,襄助其兄開辦了集美幼稚園、小學、師范、中學和廈門大學。陳嘉庚創(chuàng)辦廈大所捐的款項實際上是由兄弟二人共同出資。1919年5月,陳嘉庚回國辦學,陳敬賢赴南洋主持陳嘉庚公司商務,期間公司的多數(shù)盈利都用于建設廈大。而自1922年至1934年,在陳嘉庚返回新加坡經營企業(yè)期間,陳敬賢負責管理集美各校和廈門大學,為廈大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被尊稱為廈門大學“第二校主”。
![]()
![]() 林文慶(1869年-1957年)字夢琴,祖籍福建海澄,1869年10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1887年考取英女王獎學金,成為東南亞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位華族青年,后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醫(yī)學學士和外科碩士學位,以及香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21年到1937年出任廈大校長。 林文慶原本是要被孫中山電召回國,要當外交部長的,后來孫中山將他“讓”給了廈大。有趣的是,促成林文慶出任廈大校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的夫人殷碧霞老家就在鼓浪嶼,殷碧霞的家族出了許多名人,其中包括鋼琴家殷承宗。 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林文慶因為推崇孔孟之道而被刻意淡忘。近些年,他的作用越來越得到認同,廈大最終從一個荒涼的演武場,演變成為一個龐大的學府,是林文慶打下鞏固而健全的基礎,這里指的不只是廈大獨具特色的校園分布雛形,還在于廈大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廈大剛成立時,只有師范和商學兩部,在林文慶的苦心經營下,到1930年,設立了文、理、法、教育、商五學院21個系,其中,還有天文系,并建成了一所天文氣象臺。在當時的私立學校中,廈大名列前茅。 林文慶對廈大做出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組成一支全國一流的師資隊伍,他們大多是留學歐美的。當時,在廈大云集了一批中國著名學者,包括魯迅、林語堂等。北大國學院解散,林文慶就把國學院院長沈兼士聘到廈大做國學院院長。不僅如此,美國人、動物學家萊德等一些外國學者也投奔廈大。到1926年,廈大聲譽日隆,人們形容說,在軍閥氣焰高漲的背景下,廈大卻稍露曙光,“全中國都在注視廈大”。政府見其成績優(yōu)異,每年特別撥給津貼九萬元,據說,這在當時中國私立大學中是最高的。 1937年7月,私立廈門大學收歸國立,正式改為國立廈門大學。7月末,林文慶移交完畢,返回新加坡。他在廈大呆了16年,這時,他已是個68歲的老人。 ![]() ![]()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畢業(yè)于清華,在廈大八年,他被稱為廈大最牛校長——他遇到的辦學艱難無人能比。 1937年,36歲的薩本棟在抗戰(zhàn)炮聲中從清華來到廈大,為了躲避戰(zhàn)火,他制定周密計劃,將廈大較為完整地遷往千里之外的山城——長汀。此后,薩本棟逐步擴大校園,最后幾乎占據了半個長汀城。 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是,當時長汀連電燈都沒有,薩本棟拆了學校分配給他的汽車,把發(fā)動機加以改造,讓學校用上電燈?,F(xiàn)在看來,薩本棟從一開始就努力把清華的一些好傳統(tǒng),移植到廈大。他堅持了兩項措施:聘請學有專長的人來廈大任教,要求著名教授擔任基礎教學。據統(tǒng)計,長汀時期廈大的51名教授中,有47位來自清華。大名鼎鼎的傅鷹當時在廈大教化學,薩本棟也為一年級工科學生講授微積分和普通物理。后來,這些教材編成書,被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用作教科書,這也是第一位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著作被外國高校所采用。 薩本棟強調應用科學對國家的重要性。他竭盡全力辦起了土木、機電、航空系。長汀時期廈大的工科畢業(yè)生總數(shù)達400多人,他們中很多人到了臺灣。60年代,臺灣機電部門大多數(shù)主管都來自廈大。 到廈大之前,薩本棟是清華的網球高手,體格強壯,腰桿挺拔。但到了1943年,他已是“面色蒼白,彎腰駝背,拄著拐杖”,他患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jié)炎,他為廈大耗費了所有精力“拐杖掉到地上,他已經不能俯身拾起它”,病情嚴重得臥床不起時,他就讓學生到他的床前聽講。 1949年,薩本棟因患胃癌在美國去世,時年47歲。據他的遺囑,他的身體解剖了供治癌研究。醫(yī)生們發(fā)現(xiàn),他的胃都是癌細胞,他的腦比平常人重了三百克。他的骨灰最后留在他盡了十二分力的廈大校園里。至今,廈大長汀時期的學生談起他時仍會熱淚盈眶。 ![]() ![]() 林語堂(1895-1976),出生于平和縣坂仔村。林語堂才學廣博,學貫中西,一生著述甚豐,在文學創(chuàng)作、語言和文學研究方面有卓著成就。作品《京華煙云》曾四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26年9月,林語堂回到廈大;1927年3月,林語堂離開廈大。前后約有半年,時間雖短,但林語堂留給廈大的影響卻是綿長的。他把半個北大搬到廈大來。1926年9月,林語堂出任廈大文科主任,不久,文學家魯迅來了,國學家沈兼士來了,古史專家顧頡剛、語言學家羅常培、哲學家張頤、中西交通史家張星烺、考古學家陳萬里、編輯家孫伏園和作家章川島,一批大師接踵而至。 ![]()
![]()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在廈門大學執(zhí)教,并開設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兩門課程。 在廈大期間,魯迅接連完成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等五篇文章。魯迅還在廈門寫下《漢文學史綱》,創(chuàng)作故事新編《鑄劍》、《奔月》等,共約17萬字。他不僅留下大量優(yōu)秀作品,還把自己的睿智和精神留給廈大,影響了一批批青年學生。 魯迅之子周海嬰到廈大時曾說:“廈大成就了父親的愛情?!?/span>南下廈門以前,魯迅是許廣平的老師,他和許廣平的愛情受到壓抑,不敢表白,在廈門的4個月,魯迅和在廣州的許廣平通信頻繁,有了相互的昵稱,更多了關懷的字句。1925年至1932年,從許廣平以學生身份向魯迅討教的第一封信算起,兩人通信共164封,這些來往信件被完整地收錄在《兩地書·原信》里,而魯迅在廈大期間,就有84封信,占了大半。 ![]()
![]() 王亞南(1901-1969)1950年至1969年任廈大校長。對于其他人而言,王亞南是《資本論》的翻譯者;而對于廈大人來說,王亞南首先是他們的校長。王亞南對廈大所做出的貢獻,并不遜色于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廈大現(xiàn)在作為研究型大學的基礎,就是他打下的。他堅信一條: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機構,還應該是研究機構。而如果沒有半個世紀王亞南留下的“種子”,現(xiàn)在廈大經濟學和會計學在全國的地位,也許就無法這么牢固。 他作為校長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他懂得人的價值。陳景潤從廈大畢業(yè)后,分配到北京教中學,整天搞研究,加上口才不好,不受學校喜歡。為了心愛的研究,他辭職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頓,據說,他有時要上街擺香煙攤。王亞南到福州出差,陳景潤鼓足勇氣,到王亞南住的招待所去找他,告訴校長他想回廈大,王亞南答應回去問問看?;匦:螅麊柫藬?shù)學系,系主任方德植說數(shù)學系資料室剛好需要人,陳景潤就這樣調入廈大。 陳景潤邁向科學頂峰的道路,是從廈大出發(fā)的——他后來在廈大完成的一篇論文,引起當時中科院院長華羅庚的注意,華和王亞南商量,想要走陳景潤,王亞南又欣然應允。在中科院,陳景潤證明出了“1+2”。 當時廈大海洋系缺少海洋氣象專業(yè)老師,王亞南堅持聘用了臺灣氣象臺原臺長到學校講學,他說:“又不是辦黨校,只要他肯把聰明才智獻給人民,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 ![]() 陳景潤: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yè)于廈大數(shù)學系,1957年進入中科院,1973年發(fā)表的論文《大偶數(shù)表為一個素數(shù)與不超過兩個素數(shù)乘積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患帕金森綜合癥,在北京病逝。 陳景潤是建國后廈大招收的第一批學生,陳景潤1953年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學,但是,他表達能力差使他無法勝任工作,一年后他回到福州老家。王亞南到福州開會時,陳景潤找到王亞南說:“我現(xiàn)在失業(yè)了,怎么辦?” 王亞南把陳景潤帶回廈大,重回廈大的陳景潤征求他的意見:我要讀什么書?于是李文清介紹他讀華羅庚的《堆壘素數(shù)論》。陳景潤讀了近30遍,反復演算,并寫出了第一篇論文《他利問題》。他把論文交給李文清,后者托人轉給時任中科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的華羅庚。 華羅庚立刻打電報要陳景潤去宣讀他的論文。在華的建議下,1957年9月,陳景潤到了北京,之后,他證明出了“1+2”。 陳景潤生前曾一再表示:我在廈大度過一生中難忘和幸福的時光。
![]()
![]() 盧嘉錫(1915年-2001年)1934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1945年回國后歷任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研究部副部長、部長,校長助理、副校長等職。1981年,盧嘉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長。 從1923年建系以來,師資力量雄厚的廈門大學化學系人才輩出,盧嘉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僅是我國結構化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位“伯樂”??箲?zhàn)勝利后,廈大經費困難,人才缺乏。盧嘉錫認為,送師生出國是培養(yǎng)人才最快捷的方法,如果選人選對了,很快就有成效。于是,盧嘉錫把系里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推薦到國外學習,特別注意培養(yǎng)科研梯隊。后來這些留學生回到廈大,成了化學系的教研骨干力量,證明了盧嘉錫選人的眼光。目前廈大化學系的主要學科框架——電化學、理論化學、結構化學和催化化學,學科帶頭人幾乎都與盧嘉錫的培養(yǎng)有關。 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工化學院教授蔡啟瑞曾經說,廈大化學系的基礎基本上是盧嘉錫當年打下的,基礎有了,我們比較好發(fā)展,他是前人種樹,我們是后人乘涼。廈大化學系至今長盛不衰,盧先生有很大一份功勞。
![]()
![]() 蔡啟瑞,1913年出生,廈門翔安馬巷人。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50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回到母校廈大任教;1958年秋,在廈大組建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催化教研室,開創(chuàng)了中國催化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基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每個人都有朋友和對其不敢茍同的“敵人”,不過,很多人深信,蔡啟瑞是不會有“敵人”的——他的人品無懈可擊,他的臺灣同行說他:像一泓清泉那么透徹。 蔡啟瑞有著異常謙遜的人品,他曾經是廈大有史以來第一個自請降級的人,他的一項研究曾被評價為中國C1化學(碳一化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本來擬推薦申報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但蔡啟瑞覺得工作美中尚有不足之處,主動將其改為申報三等獎。 現(xiàn)在不少人很難理解愛國和科研的關系。在這方面,蔡啟瑞提供了完美的樣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蔡啟瑞努力了六年,才從美國回到新中國。當時,新中國的化學工業(yè)和煉油工業(yè)還十分落后,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催化科學是關鍵。但是,我國的催化科學當時基本上還是一項空白。 雖然已經在結構化學小有名氣,但是,在看到國家的需要,時年44歲的蔡啟瑞決定轉行從事催化研究,對于一位自然科學家來說,在這樣的歲數(shù)要調整研究方向,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意味著一切要從頭開始。 蔡啟瑞夜以繼日地工作,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公認的“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蔡啟瑞諸多學術成就中,固氮模型尤為亮眼。 廈大校方曾概括說,蔡啟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塊組成:配位絡合催化理論,固氮成氨以及碳一化學。他一個人獲得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是國家級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一般來說,獲得一次已經很了不起了。
廈大的男神們還有千千萬! 不知道下一個是不是你呢? 廈門日報新媒體中心出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