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認為中藥以天然動、植、礦物為主,毒副作用較少,臨床應用較為安全。隨著中草藥及其制劑的廣泛應用,許多人過分迷信中藥,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物質”沒有毒副作用而長期、超量、盲目服用,甚至把某些中草藥當成保健品來使用,忽略了“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是藥”,導致有關服用中草藥后引起腎損害的報道逐漸增多。 中藥引起腎損傷的臨床表現 1、急性腎功能衰竭 多在用藥1-2天至數周內發(fā)生。初期常有明顯的胃腸道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或伴腰痛、尿血等,很快出現尿量減少以至尿閉,氮質血癥,嗜睡昏迷,抽搐驚厥等。 2、慢性間質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 多呈隱匿起病,在用中藥數月至數年內發(fā)生。起病緩慢,病變呈進行性發(fā)展,往往在數月至數年內進入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病變較難逆轉。 3、腎小管酸中毒并范可尼綜合征 為緩慢進展的小管間質性腎病,多為小劑量或正常劑量長期服用所致,最終可發(fā)展成為慢性腎功能衰竭。 具有腎毒性的中藥主要有以下幾種 植物藥:馬兜鈴、天仙藤、尋骨風、朱砂蓮、細辛、雷公藤、蒼耳子、苦楝皮、牽牛子、大楓子、馬桑子、洋金花、千年健、大楓子、山慈姑、使君子、馬錢子、鴉膽子、相思子、皂莢、巴豆、肉桂、商陸、甘遂、大戟、芫花、草烏、鉤吻、昆明山海棠等。 礦物藥:砒石、砒霜、雄黃、紅礬、朱砂、輕粉、鉛丹、升汞、膽礬、密佗僧等。 動物藥:斑蝥、蜈蚣、蜂毒、全蝎、魚膽、水蛭、海馬、紅娘子、麝香、蟾酥等。 使用中藥致腎損害的常見原因 1、長期/超量服用中藥造成慢性損害或蓄積中毒 馬錢子、鴉膽子、肉桂等植物藥長期服用容易在體內蓄積而致慢性腎損害,益母草、車前草、含羞草等藥物,本身無毒或毒性并不大,按常規(guī)用量是不會產生腎毒性的,但如果用量過多也會產生急/慢性腎衰竭。 2、對中藥毒性認識不足,濫用或誤服有毒中藥 中藥既有名稱相同而藥物不同,又有藥物不同而形態(tài)近似者,因此服用不當可導致中毒性腎損害。雖然關木通、廣防己、漢中防己因含有大量馬兜鈴酸成分已被禁止作為藥物使用,但是民間仍有人因為誤服這些藥物而導致腎衰竭。 3、炮制或煎制方法不當導致中藥毒性增加 一些中藥毒性較大,需通過炮制降低毒性,如蒼耳子含毒蛋白、蒼耳毒甙等成分能損害腎臟實質細胞,使腎小球變性壞死,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如果恰當炮制可去除毒蛋白,減少腎臟損害。 4、中西藥配伍不當而致腎損害 山楂、山茱萸、五味子、烏梅等中藥因富含有機酸,與磺胺類藥物合并應用會因酸化尿液致磺胺藥的溶解度降低、析出結晶引起泌尿系統(tǒng)嚴重的不良反應。 5、因特殊體質導致過敏反應從而造成腎臟的損害 機體特殊反應狀態(tài)下,某些中草藥可作為過敏物質,進入人體內導致全身過敏,從而引起局部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 如何避免中藥引起腎毒性 1、消除“中藥無毒”的片面觀點,不能“恨病吃藥”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中草藥無毒無害,應用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安全可靠”,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在古代就將中藥稱作“毒藥”,并且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傳說,而《周禮·醫(yī)師章》中記載:“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yī)事”,說明中醫(yī)不但不否認中藥的毒性,而且對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即使是無毒之藥,用量過大或濫用,也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因此應走出“中藥無害”的誤區(qū)。 2、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癥、用量及療程 不能忽視中醫(yī)理論而簡單地按照西醫(yī)的思維方式去使用中藥,或者迷信單方、秘方,不加分析盲目地使用中藥或者中成藥,不要隨意更改藥量、劑型及服法,不要長期使用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如馬兜鈴、天仙藤、細辛等),如須長期用藥則要監(jiān)測其腎功能,若出現腎功能損害應及時停藥。 3、注意自己是否為特異體質 少數過敏性體質及特異性遺傳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與眾不同,其出現腎毒性往往與藥物的藥理毒性及用法用量無關,完全由患者本身體質所致。此類患者應對醫(yī)生說明病史和體質情況,加強對所服藥物的監(jiān)管,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及時檢測、及時就診。 總之,如古文所說:“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不論西藥還是中藥,這種“毒”性正是它的治療原理所在,運用得當,便能治??;運用不當,其“毒”性便成了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藥時,一定要在正規(guī)醫(yī)院中醫(yī)師的指導下,嚴格遵循醫(yī)囑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中藥的治療效果,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