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 來源/ 網(wǎng)絡(luò)  收集編輯/南樓雁子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一種服裝, 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 因此稱其長袍為旗袍.滿族先民原居住在東北長白山和黑龍江一帶寒冷地區(qū),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 分為單、夾、皮三種.他們穿用這種長袍時, 習(xí)慣用布帶束腰, 以便於騎射.后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旗袍的式樣逐漸有所變化, 如在領(lǐng)口、衣襟、袖口等處鑲花紋或彩牙兒等, 使服裝更美.辛亥革命后, 漢族婦女也普遍穿旗袍, 樣式由肥變瘦, 緊腰身, 長及膝下, 直領(lǐng), 衣袖由寬變窄, 并有長短袖之分, 兩側(cè)開衩, 顯得更加美觀大方. | 
 藏袍
   藏袍是中國藏族的傳統(tǒng)服飾.樣式是寬領(lǐng)敞口, 肥腰廣袖, 右側(cè)掩襟, 縫綴扣襻或襟帶, 長可及地.藏袍用毛皮、氆氌以及各種呢、絨、綢、緞、麻布、棉布等為衣料, 制成單、夾、棉、皮長袍.藏袍在衣領(lǐng)、袖口、襟衩、下擺等處, 鑲有細毛皮或花氆氌及諸色絨、布寬邊.牧區(qū)牧民睡眠時, 將皮袍腰帶解下系於底襟, 再將袍領(lǐng)提至頭頂, 作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區(qū)不同而稍有差異, 牧區(qū)皮袍多不掛袍面;西藏中部農(nóng)區(qū)的婦女所穿藏袍和東部一些地區(qū)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是無袖袍. |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服飾, 以氈、皮、革、帛等制作, 衣肥大, 長及拖地.蒙古袍的男女式樣相似, 牧區(qū)男女均穿用.蒙古袍分夾、棉、皮三種, 冬以羊裘為里, 多用綢、緞、布作面, 夏用布、綢、緞、絲等為原料的夾袍.蒙古袍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蒙古袍袖長窄, 下擺不開衩, 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 邊寬約6~9 厘米.蒙古袍穿著時稍向上提, 以紅、紫色綢緞緊束腰部, 兩端飄掛腰間.穿蒙古袍騎馬放牧, 能護膝防寒, 夜宿可當(dāng)被蓋, 瘦長袖筒可防蚊, 束上寬大腰帶, 還能保持腰肋骨穩(wěn)定垂直. | 
 擦爾瓦
   擦爾瓦是中國四川和云南大小涼山一帶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這種披衫與原始游牧生活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guān)系.擦爾瓦的樣式分有流蘇 (穗狀飾物) 和無流蘇兩種, 各自流行於不同地區(qū).擦爾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 并織有方格紋、斜紋、水波紋及南瓜籽紋等花紋.縫制一件擦爾瓦, 需7 幅或9 幅毛料, 上端采用羊毛編成的粗繩縮口, 下端有數(shù)目眾多的長達30 厘米的流蘇.男女老幼, 不論寒暑, 終年披用擦爾瓦.它白天可用來抵御風(fēng)雨, 夜間則可用來作被子蓋. | 
      恐怖的蒙面   在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上, 居住著一些奇特的居民.澎湖婦女的裝扮很怪, 她們愛好蒙面, 不是普通的"蒙", 而是好像受了重傷裹扎般的"蒙", 令人多少有些恐怖感.她們習(xí)慣用兩條大巾去蒙面, 一條從背后過肩包下方, 另一條向上纏卷, 僅在眼部留空一條窄縫.她們勞動時頭罩竹編的斗笠, 手戴膠套, 腳登水靴, 更是密不透風(fēng).   澎湖婦女的怪異裝扮是有其原因的.原來澎湖地平、雨少、風(fēng)大, 早年就叫"風(fēng)島".這里每年除6~8 月是吹南風(fēng)外, 其余月份都吹東北季風(fēng);尤其以10 月至翌年3 月, 平均每隔3 日便刮一次臺風(fēng), 風(fēng)速每秒可達20 米.臺風(fēng)挾帶著海水, 吹刮一夜, 就會將大地變成枯黃, 故稱"火燒風(fēng)".婦女愛美,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 為了保護嬌膚, 便不得不密密包裹了.   | 
 
 惠安女的奇特服飾
   福建惠安女的衣服很特別, 她們頭上低低地戴一頂金黃色的斗笠, 用一塊由紅、黃、綠三個底色構(gòu)成的鮮艷印花頭巾, 將頭臉包得嚴嚴實實的, 只露出眼晴、鼻子、嘴巴和一部分臉龐.他們身上穿的傳統(tǒng)藍布上衣, 又窄又短, 把肚臍都露了出來, 黑綢的褲子卻又肥又大, 還要系上三四條腰帶.她們把頭臉包得這樣嚴實, 而對肚皮卻又很開放, 難怪外地人戲稱她們是"封建頭, 民主肚."   惠安女為什么要穿這樣的衣服? 這大概跟惠安婦女的審美思想有關(guān).她們的腰帶有的是絲線、絨線和塑料線編的, 有的是銀子打的, 是結(jié)婚時丈夫送的.她們認為這些腰帶很美, 因此把上衣做得短短的, 把腰帶結(jié)得低低的, 不怕寒冷也要把腰帶露出來讓人看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