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氣功鍛煉過程中,絕大部分正常反應都是一些效驗現(xiàn)象,一般分為良性、中性和不良反應三類。
一、良性反應
良性反應占練功反應的絕大多數(shù)。由于練功加強了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微循環(huán)的功能,很多練功者會出現(xiàn)手足溫暖甚至微微出汗的現(xiàn)象,有時還伴隨有精力充沛、輕松愉快的舒適感覺。練功一個階段后,一些練功者的畏寒肢冷、皮膚干燥、手足皸裂等癥狀可能明顯減輕或消失;一些練功者食欲改善,唾液增加,消化系統(tǒng)功能得到有效地調節(jié)。由于氣功鍛煉可通過優(yōu)化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而促使新陳代謝增強,因此練功者往往會表現(xiàn)出皮膚光澤面色紅潤。這些現(xiàn)象都屬于良性的練功反應,但應注意若過分地去追求這些效感,反而會干擾良性反應的出現(xiàn)和練功的深化。
二、中性反應
關于練功反應,古人總結為八觸十六景,即痛、癢、冷、暖、輕、重、滑、澀(滑澀指肌膚感覺)、掉(動搖)、猗(修長)、冷、熱、浮、沉、軟、堅,現(xiàn)代稱為動觸現(xiàn)象。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在100名練功者中出現(xiàn)肌肉跳動感的有40例,熱感者60例,輕感者33例,松感者21例,麻感者19例,冷感者18例,癢感者15例,緊感者9例,重感者6例。這里除輕松感屬于練功的良性反應外,其他感覺均屬中性反應。中性反應是練功者氣功鍛煉達到中級入靜階段的表現(xiàn),一般順其自然會更有利于練功者入靜。
三、不良反應
氣功鍛煉過程中,練功者出現(xiàn)不適的感覺稱為不良反應。例如練靜功,由于求靜心切,反生急躁,煩躁不安,古人稱為“急”;若平時不覺有雜念,一練功時反而雜念叢生,心緒浮動,古人稱為“浮”;若練功時雖無雜念,但頭腦昏沉,昏昏欲睡,古人稱為“沉”;若一放松時便體態(tài)萎靡,歪斜傾倒,懈怠癱軟,古人稱為“寬”?!凹薄薄案 爆F(xiàn)象多見于陽盛或陰虛的體質,“沉”“寬”現(xiàn)象多見于陰盛或陽虛的體質。這些現(xiàn)象都屬于練功的不良反應,一般改進練功方法或停止練功后就會消失,所以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要成為心理負擔,只要及時克服就不會發(fā)展成為偏差,但任其自由發(fā)展也可能成為偏差??朔霓k法是在遵循練功的原則和要領基礎上,運用視、聽、嗅、觸、動等實際刺激來誘導入靜和放松。陽盛或陰虛體質的人宜多練靜功,但要從動功入手,動中求靜。陰盛或陽虛體質的人應多練動功,提升陽氣。再如初練動功者,由于肌肉緊張,姿勢、動作呆板,練功者往往出現(xiàn)肩背酸沉或四肢發(fā)抖等肌肉疲勞現(xiàn)象,這就需要練功者一方面調整運動量,避免過度疲勞,同時通過自我按摩拍打來消除身體的不適感。另一方面也要堅持循序漸進的鍛煉,當機體適應了這種運動時,一切身體不適的感覺不僅會消失,很可能練功還會成為一種輕松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