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河水庫坐落在八塘后邊,東邊可以遙望寧波大橋生態(tài)農莊,南隔八塘江與小陳家路村相鄰,西邊用直塘與建塘水庫相隔,北靠杭州灣灘涂。
水庫形狀呈五邊形,共有五條大壩(海塘)圍成。大壩壩型為泥芯大壩,內外坡砌石加固。壩頂寬度為10.4米,高度為5.4米,壩頂總長度為5263米。其中東直塘長1270米,橫截面為110平方米,土石方為139700立方米;南橫塘長1400米,橫截面為90平方米,土石方為129600方;西直塘長900米,橫截面為120平方米,土石方110400方,因于周巷區(qū)合做,土石方為55200方;西北斜塘長363米,橫截面為122平方米,土石方為44282方;北橫塘長1330米,橫截面為122平方米,土石方為158600方。堆砌五條大壩的土石方總計達523782方。 , 水庫集雨面積1.64平方千米,以設計正常蓄水位3米計算,庫容為5000萬立方米。保壩洪水位為5米。水庫供水涵蓋面積為6萬畝。 長河水庫由長河區(qū)統(tǒng)籌規(guī)劃,設計建造。當時的長河區(qū)下轄潮塘、高王、新界、天元、潭南、長河、大云、滄田八個公社。下轄的八個公社都參與了水庫的建設,撤區(qū)擴鎮(zhèn)以后,潮塘、高王、新界并入了宗漢街道,天元和潭南也并入了周巷鎮(zhèn),大云、滄田并入了長河鎮(zhèn),所以,長河水庫的權屬現(xiàn)在應該分屬三個街道和鎮(zhèn)。 長河水庫的修筑共經歷了三個過程,前后長達7年時間。 第一次修筑是在1966年11月中旬,當時正是四清運動的末期,文革的初期。在長河區(qū)委和四清工作隊的領導下,全區(qū)十六周歲以上的男勞力和部分青年婦女都參加了修筑海塘,圍墾海涂的戰(zhàn)斗。我那年正好是十七歲,也成了其中一員。 第一天清晨,田野上的枯草上布滿了濃霜。太陽剛剛露頭,我們已經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歌聲中,扛著紅旗,熱血沸騰地來到了八塘后邊的海涂上。但是,當大家脫掉鞋襪,赤腳踏上海涂時,沸騰的熱血頓時冷卻了下來。 海涂的淤泥深可沒膝,深陷在淤泥中的雙腳先是刀割一樣疼,然后由疼到麻,逐漸失去了知覺。只記得那天下午,我們幾個小孩返回八塘背草包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11月里海水竟然十分溫暖。 就這樣,我們迎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冰涼的淤泥,壯勞力用擔挑,老的和小的用手捧,經過十幾天的苦戰(zhàn),一條簡陋的海塘終于修筑成了。 1968年正月,每個生產隊里都派出了兩個勞力,到西三去搶修九塘,這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九塘的西北角已經沖開了一個缺口。原來九塘圍成后,第二年就是文革的高潮,區(qū)、公社和大隊的干部打倒的打倒,靠邊的靠邊,四清工作隊也走了。草草圍成的九塘因為無人管理和加固,洶涌的潮水沖垮了九塘,沿著九塘河向塘內倒灌。 那一天,指揮大家堵缺口的是西三公社的丁書記,大家先把泥土裝入草包,然后抬過去堵缺口。誰知道下午兩三點潮水剛一來,有人說潮水來了,再不走要丟掉性命。這一喊,人心就亂了,好多人乘機往南跑,丁書記喊破了喉嚨,也無法阻止大家,只好作罷。 1968年開始兩派斗爭越演越烈,社會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等到1969年九大召開,造反派掌權的各級革委會成立,辛辛苦苦圍起來的九塘已經被潮水沖得七零八落了。 1970年冬天,長河、周巷兩區(qū)再次聯(lián)合重圍九塘。當時選擇塘基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選擇老塘基,優(yōu)點是可以減少土方,因為66年修筑的老九塘雖然大部分被沖垮,但是畢竟還有部分殘?zhí)量梢岳谩H秉c是老塘南面三四十米就是九塘河,當時九塘河似乎全部於塞,取土就增加了困難。第二種方案是放棄老塘基,把塘基南移一百多米,在九塘河南面重新建塘。優(yōu)點是取土方便,缺點是減少了圍墾面積。最后長河區(qū)選擇第一種方案,在老塘基上建塘;周巷區(qū)選擇第二種方案,將塘基南移九塘河南。就這樣原來東西走向的一條橫塘,變成了南北兩條平行的橫塘,為了連接兩條平行的橫塘,在兩條橫塘之間,又修筑了一條由東北往西南走向的長363米的斜塘。
1971年11月,長河區(qū)又動員了全部農業(yè)勞力,開始修筑水庫。具體方法是掘深掘寬九塘河,取土加寬加高東西南北四條海塘,建成平原水庫的四條大壩。 當時,我們大云公社的一大隊作為建造水庫的主力軍,分配到北橫塘的最西端。西端的九塘河特別寬,河底的淤泥特別爛,人一上去就陷入淤泥之中,更不要說挑著擔子行走了。沒有辦法,只好從家中挑來幾十擔花桿柴,硬是在淤泥中墊出來回兩條路。 修筑大壩經歷了20多天,每天從早上干到傍晚,上午挑三肩,下午挑四肩,老百姓叫“前三后四”,一天少說也要挑上兩三百擔。兩百左右的泥土壓在肩上,從河底爬上大壩,上坡爬七八十米,下坡跑七八十米,身上衣服濕了干,干了濕。這樣的勞動強度,不咬緊牙關是難以承受的。 泥壩筑成以后,第二年就開始用石塊加固內坡。有一天突然起了風暴頭,一只石頭船來不及靠岸,被狂風打沉在水庫中。結果搖船的民工不幸遇難。 雖然水庫管理處的牌子上寫著陳家路水庫,在慈溪市的地圖上也標注為陳家路水庫,但在方圓十里的老百姓口中,誰都把它叫做長河水庫。因為大壩的土,是長河農民一擔一擔挑上去的,因為加固大壩的石塊,是長河農民一船一船運過來的。在建造水庫的過程中,長河人民不但流下了無數(shù)的汗水,還有人為它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
|
來自: 馬水煥 > 《長河鎮(zhèn)地名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