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家徒四壁:家里除了四面墻壁,沒有其他東西了,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巴健弊g為“僅僅”。也可講作“家徒壁立”。
“家徒四壁”一詞出自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漢文人司馬相如懷才不遇,一次在臨邛(今四川邛崍)富豪卓王孫的宴會上,司馬相如彈奏琴曲,婉轉(zhuǎn)的琴聲打動了卓越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卓文君連夜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到了家,她發(fā)現(xiàn)家里只有四面墻壁,別無他物。故有“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一說。
文君私“嫁”相如惹惱父親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年時,司馬相如(喜好讀書,也學(xué)過擊劍。二十歲那年,他憑借家中富有的資財而被授予郎官之職,侍奉孝景帝,擔(dān)任武騎常侍。恰好孝景帝不喜歡詩詞歌賦,這時梁孝王前來朝見景帝,而跟隨他同來的還有齊郡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縣人莊忌先生等,他們都非常善于游說。司馬相如與這些人打交道,非常喜歡,于是遠(yuǎn)游到了梁國。
然而好景不長,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去世,相如無奈回到家鄉(xiāng)——蜀地,但家中貧苦,也找不到“工作”維持生活,只能投靠好友王吉。當(dāng)時,王吉在臨邛擔(dān)任縣令。為了讓相如盡快得到賞識,王吉想出妙招:安排相如住在高級的驛館中,每天去拜訪他,沒過多久,臨邛城里都知道司馬相如是縣令的貴客。
一日,臨邛富豪卓王孫大宴賓客,席間司馬相如為賓主奏琴助興,琴聲悠揚(yáng),震驚
四座。卓王孫有一個女兒,還未成親,未婚夫就去世了,她守寡住在娘家。她才貌雙全,又愛好音樂,聽說家里請來一位貴客在表演琴藝,便躲在客廳屏風(fēng)后悄悄欣賞,婉轉(zhuǎn)的旋律深深打動了她。酒宴結(jié)束后,司馬相如又重金“收買”侍奉卓文君的下人,獻(xiàn)殷勤。于是,卓文君連夜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到家,她才發(fā)現(xiàn)除了四面墻壁,別無他物。
卓王孫聞訊大怒,表示:“她是我女兒,我不忍心殺她,但家財一分錢也不分給她!”于是,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回到臨邛,變賣車馬,開起酒店,當(dāng)街賣酒。盡管日子清苦,兩人卻十分恩愛。
“家”在成都西較場一帶
那么,所謂“家徒四壁”的家究竟在哪里呢?《舊唐書》記載:“相如,漢安漢縣地”,“立相如縣,以縣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彼巍短藉居钣洝芬嗾f:“梁天監(jiān)六年置相如縣,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廢縣存,即漢司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縣。其宅今為縣治,司馬相如故宅在縣南二十里。”明天啟年間修的《成都府志》中有記載:“琴臺,府城西南五里,漢司馬相如宅?!?/strong>
著名學(xué)者趙正銘曾在其著作中提到,相如與文君回成都,為何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猜測當(dāng)中忽略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司馬相如祖上原本是秦或中原其他地方的商戶,秦統(tǒng)一六國、滅巴蜀后,他們作為移民進(jìn)入四川,選定安漢縣今蓬安利溪鎮(zhèn)一帶定居。漢代初年,巴蜀經(jīng)濟(jì)發(fā)展很快,司馬一家也成了富戶。為發(fā)展家業(yè),在司馬相如還很小的時候,全家移居成都。后來家道中落,于是全家留下成都的房產(chǎn),又回到了安漢縣老家。因此,客游梁國的司馬相如回到老家,才會“家徒四壁”。
由此可見,這個“家”應(yīng)該是在成都。根據(jù)《成都街巷志》,從晉人李膺的《益州記》中關(guān)于“市橋西二百步,得相如舊宅”和“海安寺南有琴臺故墟“的記載,大致將司馬相如當(dāng)年的故居(古人筆下的琴臺也可能就是指的故居)劃定在了今天的西較場到文化公園這一地區(qū)。因?yàn)闈h代市橋的位置相當(dāng)于明清的金花橋,在今天的西較場東北的同仁路口附近,這一點(diǎn)大致可以肯定。而海安寺相傳是在青羊?qū)m范圍內(nèi),今天琴臺路的位置正是在當(dāng)年市橋的西邊,又與青羊?qū)m相鄰。
如今成都市區(qū)聞名遐邇的琴臺路并非當(dāng)年原址,而是上個世紀(jì)80年代末,擴(kuò)建規(guī)劃的一條仿古街道,但種種跡象表明“家徒四壁”的家可能在該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