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學校的課程體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李正福 課程體系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具有決定學校整體發(fā)展水平和影響特色創(chuàng)建進程的重要作用。未來的學校一定有與之對應的課程體系,未來的課程體系與當前的課程體系必然存在著聯(lián)系和差異。但不管課程體系如何改變,它服務于達成教育根本目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由于未來學校的具體形象還不清楚,對課程體系的展望也只是基于當前發(fā)展態(tài)勢的一種推測,向大家匯報一下個人的思考,拋磚引玉,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體系 首先破一下題,什么是課程體系。在認識課程體系之前,首先知道什么是體系,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者某些意識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而構成的一個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簡單來說,我們認為課程有三個特征:第一,一定有要素,有組成的東西;第二,這些要素之間要有一些聯(lián)系,而不是孤立的;第三,這個體系要發(fā)揮一定的功能。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張桌子,一張凳子,如果是孤立的,我們不清楚有哪些功能;但是如果桌子擺在前后凳子擺在后邊,有了順序的話,我們就可能猜出它的功能;如果調整桌椅之間的距離,它們就有了為學生提供學習輔助的功能,因此就成了學生的課桌椅。所以從這個過程當中就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體系的研究或者了解,必須要關注要素、關系以及功能。雖然有了課桌椅的體系,但是多套課桌椅進行排列組合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更大的體系,出現(xiàn)新的功能。比如,有雙人的桌子,有一對三的桌子,把不同的桌子放在教室里面,擺成不同形狀,就有不同的功能。 課程體系 通過這個比喻了解了要素、聯(lián)系和功能之后,我們對課程體系給出了一個抽象的說法: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個教育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將課程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要素在動態(tài)過程中統(tǒng)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xiàn)的系統(tǒng)。課程體系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載體,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對于課程體系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最常見的理解就是課程體系是指課程內容體系,包括不同學段的課程設置,不同范疇上有領域、學科、模塊。還有課程設置的課時,就是一周有多少節(jié)課,哪些課先開,哪些課后開。還可以從過程視角來理解課程體系,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評價等。教育行政部門從管理視角來審視課程體系,包括課程開發(fā)、設置、教學、管理等。所以,對課程體系理解因立場、角度的不同存在差異也相互補充。 技術對課程體系的影響 課程體系的改變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推動課程體系改變的動因。那么,課程體系改變的動力源自哪里呢?應該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理念、理論的發(fā)展、課程管理體制、課程體系要素的質量,等等。比如教育理念,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確定會影響課程體系,還有生源、師資、教學技術等。 由于我們這個論壇的主題是與技術相關,所以主要想談一下技術的問題。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這些觀念在教育教學中也有體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媒體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在大尺度、長時間的進程中表現(xiàn)的非常明顯。具體來說,口傳時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吟誦的詩人,教育資源主要是口頭教材,知識保存形式是存在人腦里,教學方法主要是口頭的對話,教學組織形式面對面;隨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手寫時代、印刷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和數(shù)字傳播時代先后出現(xiàn);在電子傳播時代,教育目標是逐漸促進教育高等化,包括視頻教材、教育節(jié)目等,方法是遠程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可以分離,包括遠程教育、廣播電視大學。當前,新的媒體技術進入社會,是影響教育教學的一個關鍵時期。所以,我們感覺到技術的影響在當前這一階段非常明顯。數(shù)字傳播媒介技術的時代,教育目標是要實現(xiàn)終身教育,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教育資源是網(wǎng)上的數(shù)字資源,教育方法是突出個性化,強調因材施教,實施學習方式的混合、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學習空間的統(tǒng)整。 課程體系的八個子結構 在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下,未來的課程體系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嘗試著從技術通過影響要素、關系、功能的變化來探討未來課程體系的特點。這八個子結構涉及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資源、課程內容、課程類型、課時結構以及課程意識。 課程理念 課程的常見隱喻就是跑道。跑道表達了一些含義,目標單一、要求固定、規(guī)則嚴格、競爭激烈;而另外一種跑道,比方說有的學校提出了為學生的人身發(fā)展奠基,給他一個初始跑道,讓他能夠飛翔,助飛他,成就學生;還有一種是根據(jù)學生在社會當中的發(fā)展,適當給學生一些守望,形成生成性的課程。這里要注意理念的核心問題,就是哲學,我們從事課程體系思考的時候,個人哲學觀點會影響到課程體系的方方面面。 課程目標 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階段對這個問題看法各異。什么知識最有用,這是常見的提問。什么技能必須具備,什么能力最關鍵,什么素養(yǎng)最核心,這四個問題是直接作用在人的身上。還有問題是,學會什么最重要、什么學習最重要,這個問題就問得更有一些深度。針對這些問題,很多國家、很多地區(qū)、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國提出了21世紀必備的綜合能力,新加坡提出了結構化非常清晰的目標,我國研制了包括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和文化修養(yǎng)三個維度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三個國家都在談21世紀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但是每個國家也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這就為我們學校制訂自己的課程體系的培養(yǎng)目標有一個啟發(fā)。心理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加德納就提出了五種思維能力。 未來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不同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不同。Daniel H. Pink認為,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概念時代,描繪了從農業(yè)時代到概念時代的勞動力素養(yǎng)結構的變化。從物質財富、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他認為18世紀主要是農業(yè)時代,社會主要勞動力是農民,19世紀是工業(yè)時代,主要勞動力是工廠工人,20世紀是信息時代,主要需要的是知識工作者,進入21世紀之后出現(xiàn)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稱之為概念時代,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者和共情者。概念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思維或者能力呢?丹妮爾認為在信息時代,經(jīng)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的思維和邏輯的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時代,除了這些能力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更依賴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即全新思維。全新思維包括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意義感、共情力和娛樂感。由此提出六個觀點:不僅要實用,還要有設計感,突出創(chuàng)造性;不僅要有故事性,還要有邏輯性;不僅要專業(yè),還要了解全局;不僅需要邏輯力,還要有共情力;不僅要嚴肅,還要有娛樂感;不僅要追求財富,還要有意義感。戴維·伯金斯認為,我們學校的教育要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我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開展最有價值的學習。 課程設置 從三個層面來談這個事情,一個是國家設置,第二個是課程建設,第三個是課程選設。學校的課程建設主要包括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特色課程,學生的課程選設和個人發(fā)展情況,可以從學術取向、職業(yè)取向、生活取向來選擇。課程設置,可以從要素的切入思考,這些要素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比方說誰多誰少,誰先誰后,誰輕誰重,誰大誰小,不同要素會形成何種關系,,形成的結構能夠發(fā)揮什么樣的功能。 課程內容 從學段或者階段來看,可以分為領域、學科、模塊,模塊下面是單元,這是體系結構;從表達方式來說,可以從主題 項目 任務;從設置來看,有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目前的課程內容存在問題,一是學科之間缺少橫向的關照,二是學生之間少有相互的學習,三是缺少一些與生活生產(chǎn)社會相關的東西。針對這些問題,另外一種設想是有背景、有關聯(lián)、有要素的理解思考,各學科之間橫向聯(lián)系,形成一種綜合性的學科;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有相互的對話,學生之間也有對話,同時學生可以從多元的渠道獲得很多信息;師生共同在真實的生活和現(xiàn)實世界當中解決問題。 學科課程的綜合可能有比較現(xiàn)實的三個路徑。第一個是打破常規(guī)的學科界限,在教學的時候提出某一個問題,或者是在教材編寫的時候,向其他學科延伸。第二種是構建交叉學科,因為我們現(xiàn)在學科發(fā)展非常迅速,舊的學科會更新,新的學科會進入,會形成新興的交叉學科,但是這個交叉學科并不是一定要定位于更多的知識,可能也是主題式的綜合。第三個就是另起爐灶,拿出一個主題統(tǒng)領各個學科,形成一種綜合性的學科性質 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非常重要、非常龐大的體系,運用不同的視角可以資源金星不同的分類。比如說,功能上可以分為素材性和條件性的資源,有不同載體的分類,還有空間的、形態(tài)的、來源的、存在形式的,等等。當前,課程資源的成分及其結構變化非常明顯,一些要素在逐漸減少,一些要素在增加,還有一些要素新出現(xiàn)。課程資源的豐富或者說多樣性會引起什么樣的重大變化呢?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阿里研究院認為,慕課希望讓任何有學習意愿的人能夠利用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慕課模式——內容重構。課程資源的變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去排列組合選擇各種各樣不同的課程資源,由此就形成了自己學習的進程,這樣就搭建了各種各樣的課程體系, 課程類型 有國家的課程管理,包括國家、地方、校本三級;有自己學校的課程,包括底色課程、本色課程和彩色課程。對于國家課程的看法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國家課程要盡量少,第二句話是國家官方課程不應該是全部,第三句話國家課程確定一個核心,然后減少他的含量。這樣一來就使我們有更大的課程資源建設空間。83%的專家認為應該有更多個性化的內容。 課時結構 翻轉課堂實際上沖擊了什么?我個人認為它可能沖擊了課時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課時的問題。有的學校開展上半天集中課,然后半天自學的時間,這樣就形成個人個性化的課表,包括他的學科進度,有長短先后,還有個人進度的調控,這都是需要技術的支持。 課程意識 因為我們談課程,要從課程的意識來說這個事兒,這是一個視角。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要形成這種意識,就是要有價值判斷、目標設定、過程開發(fā)和質量評價。當前的工作需要六個超越,就是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要超越基礎技能,走向必備的能力和品質,第二個要超越對學術內容的掌握,思考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xiàn)實世界,第三個是超越規(guī)定的內容,提供多樣的選擇,第四個是超越各學科的分裂,促進跨學科的主體和問題。第五個是超越傳統(tǒng)學科,形成新興的綜合的有差異的學科,第六個是超越區(qū)域的觀念,要有國際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