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類之最:小隼 
 
 
   
     前面介紹的幾種著名的猛禽都在鳥類之最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康多兀鷲以碩大的體型著稱,游隼則是鳥類沖刺之王,大禿鷲則摘得了飛行時(shí)振翅頻率最慢的桂冠,本篇的主角小隼則是最小的猛禽,這些小巧的鳥類既有雀類的嬌小,又不失鷹隼類的兇猛。 
 
 
 
 
    隼科種類較多,達(dá)10屬63種,包括巨隼亞科和隼亞科。巨隼亞科5屬16種,包括卡拉鷹、林隼、叫隼、笑隼。巨隼也稱卡拉鷹,分布于美洲,個(gè)頭比隼類大,如鳳頭巨隼屬唯一的種鳳頭巨隼,也稱鳳頭卡拉鷹(見上圖)。巨隼腿長(zhǎng)而擅長(zhǎng)奔跑,以腐肉為食,也捕食獵物并襲擊其他鳥類的巢穴,如黑巨隼屬的2種鳥類黑巨隼(見上圖)、紅喉巨隼。
 
 
 
 
 
    巨隼屬4種,包括白喉巨隼、紅腿巨隼、冠巨隼 (見上圖)、山地巨隼(見上圖)。紅腿巨隼(見下圖),也稱條紋卡拉鷹,分布于南美的一些島嶼上,為典型的機(jī)會(huì)主義者,主要以島上的黑眉信天翁、黃眉企鵝等海鳥幼雛為食物,也襲擊鹱、鵜燕等小型海鳥和受傷鳥類,還成群攻擊海狗幼崽。
 
 
 
 
 
    巨隼亞科比較有名的是笑隼 (見上圖),為笑隼屬僅有的1種,體長(zhǎng)約46厘米,體重570克,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巴西南部的熱帶雨林,是著名的捕蛇鳥類,頭部有一條環(huán)繞著眼周、臉頰和枕部的黑色羽帶,鳴叫聲似人笑聲。
 
 
 
 小隼:濃縮就是精華 
 
 
 類  別:猛禽        科 屬:隼形目隼科小隼屬
 
 原產(chǎn)地:亞洲        瀕危指數(shù):瀕危
 
 美麗指數(shù):★         奇特指數(shù):★★★  
 
 
 
 
 
巨隼亞科除上面的卡拉鷹外,還包括林隼屬和叫隼屬。林隼屬6種,如斑林隼(見上圖)。南美共2種叫隼,即叫隼和黃頭叫隼都比較常見。叫隼(見上圖),體長(zhǎng)37-40厘米,為巨隼類個(gè)頭最小的成員,分布于南美洲,棲息于熱帶、亞熱帶干旱草原灌叢,喜歡近水的退化叢林。
 
 
 
 
 
    隼亞科的斑翅花隼屬僅斑翅花隼(見上圖)1種,大小同美洲紅隼,分布于南美,棲息于美洲干燥熱帶草原和林地,主要以飛行昆蟲為食,人類對(duì)之研究較少。侏隼屬僅白腰侏隼和非洲侏隼
 2種,非洲侏隼(見上圖),體長(zhǎng)20厘米,體重54-67克,分布于非洲,棲息于植被稀少的沙漠、半沙漠地帶。以小型蜥蜴和大型昆蟲為食,也吃鼠類、鳥類和無脊椎動(dòng)物等。
 
 
 
 
 
    小隼為最小的猛禽,體大似虎皮鸚鵡,種類不多,共5種,如分布于東南亞馬來西亞的白額小隼
 (見上圖)。菲律賓小隼 (見上圖)
 ,為隼科中最小的鳥類,也是最小的猛禽,比麻雀稍大一點(diǎn),以食蟲為生,也食兩棲類和小型爬行動(dòng)物。
 
 
 
 
    小隼屬個(gè)頭小,主要以昆蟲為食,不過作為猛禽的一種,個(gè)頭小掩蓋不住殺戮的本性,也捕捉小鳥、蜥蜴、鼠類,如黑腿小隼
 (見上圖)。紅腿小隼(見上圖),體長(zhǎng)僅有19厘米,幾乎與麻雀一樣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典型特征為前額為白色,眼睛上有一條寬闊的白色眉紋,往后經(jīng)耳覆羽與上背的白色領(lǐng)圈相連,頰部和耳覆羽為白色,從眼睛前面開始有一條粗著的黑色貫眼紋經(jīng)過眼睛斜向下到耳部。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及東、南亞,亞種2種。
 
 
 
 
 
 
    白腿小隼,也稱小隼,為隼形目隼科小隼屬,也是該屬的代表性鳥類。白腿小隼跟紅腿小隼差不大,體長(zhǎng)17-19厘米,體重50克,上體呈黑色,前額有一道較細(xì)的白色橫紋。眼先、頰、眉紋及下體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側(cè)尾羽內(nèi)和飛羽內(nèi)密布白色橫斑。眼部為暗褐色,嘴與腳為暗灰近黑色,蠟?zāi)こ实疑?,虹膜深褐?/p>
 
 
 
 
 
    白腿小隼分布于南亞、東南亞。國(guó)外分布于印度東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在中國(guó)主要分布于東部的安徽、江蘇、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白腿小隼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qū),尤其是以林內(nèi)開闊草地和河谷地帶,也常出現(xiàn)在山腳和鄰近的開闊平原。常成群或單個(gè)棲息在山坡高大的喬木樹冠頂枝上。
 
 
 
 
    白腿小隼主要以昆蟲、小鳥和鼠類等為食,常棲息在高大樹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飛翔尋覓食物,如果是昆蟲,發(fā)現(xiàn)后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鳥、蛙等較大的食物,則帶到棲息地后再吃。
 
 
 
 
 
    白腿小隼特別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區(qū)活動(dòng),高而生硬的哭叫聲shiew及快速重復(fù)的kli-kli-kli-kli聲。
 
 
 
 
 
    白腿小隼繁殖期4—6月,通常營(yíng)巢于啄木鳥廢棄的洞中。巢的底部鋪墊有昆蟲的碎片。每窩產(chǎn)卵3—4枚。
 
 
 
 
 
    白腿小隼全球性近危(1994)。不常見于中國(guó)有林覆蓋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蘇南部。
 
 
 
 
 
     白腿小隼體態(tài)嬌小,動(dòng)作優(yōu)美,主食昆蟲,也捕捉鼠類,是農(nóng)林益鳥。但跟其他小隼屬種類一樣,數(shù)量較少,特別是人類對(duì)棲息地的破壞,導(dǎo)致物種種群下降,白腿小隼已被列為我國(guó)國(guó)家二級(jí)保護(hù)動(dòng)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