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醫(yī)外感病全書少陰病(上)

 事不宜急緩則圓 2016-03-25

  少陰?。ㄉ希?/span>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

語譯  少陰人得外感病,脈微細,只想睡覺。

討論  少陰病篇原來在太陰病篇后面,本書中把它移到前面來,主要的根據(jù)是太陰病篇第277條。有關內容可參閱拙著《解讀傷寒》。

根據(jù)《脈經(jīng)》中對微脈和細脈的定義,微脈和細脈是互不相容的,在現(xiàn)代臨床上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但在《傷寒論》中卻有三條條文提到微細脈,可見這樣的提法在當時是允許的。解譯是:當時的脈學尚未成熟,對微脈和細脈的辨別還不很清楚。有關內容亦可參閱拙著《解讀傷寒》。

病人正氣本虛,外邪加之,正氣更顯虛弱,病人困倦而喜臥,神志若明若昧,此即是“但欲寐之狀。

所以少陰病乃是正氣虛弱的病人,外邪侵襲,正氣受邪氣制約,不能抗衡邪氣而現(xiàn)但欲寐證狀。

本條向我們傳達了三點信息:外邪侵襲人體;正氣衰弱;正不勝邪。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語譯  少陰病,想吐又吐不出來,心煩,只想睡覺,到五六日,自利而口渴的,屬于少陰病了??诳适且驗樘摵乓跃?。如果小便清澈的,少陰病的證狀都具備了,小便清澈是因為下焦虛有寒,火不能制水,所以才使小便清澈的。

討論  少陰病,邪犯胃口、胸中,故欲吐不吐,心煩,正氣不敵邪氣,故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的,屬于少陰病的自利,“虛故引水自救” 是解釋口渴的原因,是因為下焦虛寒,水氣不能上蒸而口渴想喝水。所以少陰之自利而渴比較太陰之自利不渴,其虛寒程度更為嚴重。接下來以小便色白更進一步證實少陰自利是屬于虛寒類型,因為下焦虛寒無火,不能制水,才使得小便白色的。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283

語譯  病人脈陰陽都是緊脈,反而有汗出的,這是亡陽證。這屬于少陰病,按理應當有咽痛,又有吐、利等證。

討論  脈陰陽俱緊,應是邪氣侵襲,邪正交爭的脈象。應見惡寒而無汗,所以汗出稱為反。汗出而脈緊,則此汗出不是正氣出而抗邪,而是表陽不固,陽氣外泄,故稱為亡陽。又陽者主外,陰者主內,脈陰陽俱緊,則內外皆受邪氣,正氣困頓,故曰:“此屬少陰”。少陰病中風有咽痛之證;少陰病中寒有吐、利諸證,所以“法當咽痛而復吐利這句話乃屬泛泛之談,並非實指。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284

語譯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的,遭受火氣劫逼的緣故。小便必定難解,這是因為不顧少陰病人的體質勉強要發(fā)汗的緣故。

討論  本條原本屬少陰病中風,邪氣侵襲,正氣虛弱而內有熱,醫(yī)者誤用火攻,強發(fā)汗欲驅趕外邪?;饸鈨裙?,更增內熱,上沖而咳,下逼而利,擾亂神明則譫語,津液干涸則小便難。

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285

語譯  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變在里,不可以發(fā)汗。

討論  本條亦屬少陰病中風。據(jù)脈象,本病屬血虛有熱,正虛外邪加之,雖有表證,但脈沉示病之關健在里,所以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286

語譯  少陰病,脈微,不可以發(fā)汗,因為陽氣微弱的緣故。陽氣已虛,又見尺脈弱澀的,也不可以攻下。

討論  本條中亡陽當作無陽理解,即陽氣微弱的意思。脈微,為陽氣虛,陽虛無作汗的資本,所以不可發(fā)汗。尺脈弱澀為血少,血少者不可下。陽已虛,又尺脈弱澀者,則既不可發(fā)汗,又不可下。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287

語譯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行下利,脈突然轉微,手足反而溫暖,脈緊反而消除的,病要向愈了。雖然病人有點煩,下利一定會自愈的。

討論  脈緊是因為有外邪,至七八日,自下利,為正氣復,驅邪外出,所以脈緊突然變微,手足反而變溫暖。這和278條之“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是一個道理。

煩亦是正氣抗邪的一種表現(xiàn)。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288

語譯  少陰病,下利,如果下利自行停止,病人惡寒,踡曲而臥,手足溫暖的,還有治愈的希望。

討論  少陰病,本有下利,若下利自行停止,而且手足溫暖而不厥冷,這是正氣漸復的征兆。雖惡寒而踡臥,乃是陽氣不能一時驟復,邪去正安的現(xiàn)象。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語譯  少陰病,惡寒,踡曲而臥,時時自覺煩躁,只想推開衣被的,還有治愈的希望。

討論  惡寒而踡,為陰寒盛。時自煩,欲去衣被者,為陽氣恢復之征兆,所以許為可治。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290

語譯  少陰人中風,脈陽微陰浮的,這是將要痊愈的脈象。

討論  稱為中風,說明體內陽氣較盛。今脈陽微,說明邪氣已經(jīng)減弱,陰浮者,陽氣有外出之象,故曰:為欲愈。

三陰病篇中都有中風欲愈的條文。這是因為:三陰雖屬陰病,但中風者體內陽氣較盛,若陽氣能勝陰邪,則有可愈之機。所以三陰病篇中都有中風自愈的條文。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291

語譯  少陰病,將要痊愈的時間,在子丑寅三個時辰上。

討論  少陰人正氣弱,子時以后為陰中之陽時,正氣開始復蘇,所以少陰病多解于子至寅上。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92

語譯  少陰病,吐,手足不逆冷,反而發(fā)熱的,不是死證;脈隱伏不至的,灸少陰經(jīng)穴位七壯。

討論  吐利為偏義復詞,當取吐字,利字無義。如309條吐利而用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是治嘔吐的方劑,所以吐利當作嘔吐為是。

嘔吐而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為陽氣不衰,故曰不死。

胃氣以下行為順,所以下利于勢為順,而嘔吐于勢為逆。所以嘔吐容易造成氣機紊亂而脈不至,而治療這種脈不至要以調暢氣機為主。如本條灸少陰七壯即是引領經(jīng)氣下行,調暢氣機之意。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語譯  少陰病八九天,全身手足都很熱的,因為熱在膀胱,必定會便血。

討論  以上兩條為少陰中風。

少陰病中風,八九日,陽氣外達,所以一身手足盡熱。膀胱處于下焦,熱在膀胱當理解作熱在下焦,故有便血之證。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294

語譯  少陰病,只見四肢厥冷,沒有汗出,而醫(yī)者不顧病人體質采用發(fā)汗方法,必定會擾動其血,血不知從什么地方出來,或者從口鼻,或者從眼中出來,這叫作下厥上竭,屬難治之病。

討論  少陰病,陽氣衰微不能溫熙四肢故厥,又不能蒸發(fā)津液作汗,故但厥無汗。若強行發(fā)汗,則非但不能出汗,反而因藥物摧動其血而從頭面部位如口、鼻或目中流出。陽虛厥于下,陰血竭于上,這就叫作下厥上竭,就很難治療了。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語譯  少陰病,惡寒,身體踡曲而臥,下利不止,手足逆冷的,屬不治之證。

討論  少陰病,邪氣加緒身,惡寒、身踡、手足逆冷,為在表之陰寒極盛;下利者,里寒也。內外皆寒,邪不見退,正不能復,故曰不治。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296

語譯  少陰病,嘔吐,躁煩,四肢厥冷的,屬死證。

討論  吐利為偏義復詞,只取吐字,利字無義。

少陰病四逆,陽微陰盛,又因內寒嘔吐而至躁煩,是因極度嘔吐引起氣機紊亂而致元氣從上脫,可因一時的真氣不續(xù)而導至死亡。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297

語譯  少陰病,下利停止而病人頭眩,一陣陣頭目昏蒙的,屬死證。

討論  本條之下利止不是病愈之利止,而是下至無物可下之利止,為陰竭于下。頭眩、時時自冒者,為陰亡陽無所依而脫于上,證亦極危。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298

語譯  少陰病,四肢厥冷,惡寒,身體踡曲而臥,脈隱伏不至,病人不煩而躁的,屬死證。

討論  四逆、惡寒而身踡,為陰寒極盛之候,脈不至,不煩而躁者,為陽氣已絕,有陰無陽,故屬極危。

292條之脈不至,是因嘔吐引起氣機紊亂而致脈氣一時接續(xù)不上,其手足反發(fā)熱。本條則是陰寒極盛而致脈氣斷絕,其四肢逆冷,兩者完全不同。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語譯  少陰病,六七日,喘息劇烈的,屬死證。

討論  少陰病,至六七日,息高者,為氣欲脫于上,極危之證,所謂:“至虛有盛候”是也。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300

語譯  少陰病,脈微細沉,只想臥床,汗出,不煩躁,惡心欲吐。到了五六天,自行下利,又煩躁轉側起坐不得安臥的,屬死證。

討論  脈微細,但欲寐,為少陰病提綱本證,脈沉示病已入里。不煩為無內熱,則汗出不因內熱,而因表陽不固明矣。而汗出又在不斷地亡失陽氣。自欲吐為里寒胃氣上逆。至五六日,由于汗出陽氣不斷亡失,邪氣不斷加重,則里寒更甚。病人更增自利、煩躁不得臥寐,為邪盛正虛,陰極陽脫,極危之候。

295條至300條都是少陰病中寒證。中寒與中風不同,中風病人體內有陽氣,如果體內陽氣能逐漸加強,則病有可愈之機,所以中風有欲愈之條文;中寒病人體內無陽氣,內外皆寒,邪氣肆無忌憚,如不積極治療,病情往往不可逆轉。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1

語譯  少陰病,開始得病的時候,反而有發(fā)熱證狀,脈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討論  本條屬于第4條所謂的“傷寒一日,太陽受之”的情況。

7條曰:“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 少陰病,脈沉者,本無發(fā)熱,所以有發(fā)熱稱為反。今以始得之,反發(fā)熱,病邪尚在表,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之。其中麻黃宣肺使邪有外出之路,附子助陽氣,細辛溫經(jīng),扶助正氣以逐邪外出。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302

語譯  少陰病,得病二三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fā)汗治療。因為二三天還沒有里證,所以可以用微微發(fā)汗的方法。

討論  本條與上條比較,當無發(fā)熱,脈不沉,僅見脈微細,但欲寐,亦無欲吐、下利等里證。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因脈不沉,去細辛之溫經(jīng);無發(fā)熱,加甘草以緩麻黃附子辛烈之性。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臟膠場湯至主之。303

語譯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寐,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討論  本條為少陰病中風。

要關注“得病二三日以上”這句話。在一二日,可能也是脈微細,但欲寐的,如302條所言“以二三日無里證”是也。二三日以上,外邪入里,合體內陽氣化火傷陰,才見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語譯  少陰病,得病一二天,口中不渴,病人背部惡寒的,當用灸法,用附子湯治療。

討論  口中和,為內無熱。背屬陽,背惡寒者,陽虛也。治療可用灸法溫陽氣去邪氣,亦可用附子湯扶正溫陽以祛邪。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語譯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寒冷,骨節(jié)疼痛,脈沉的,用附子湯治療。

討論  少陰病,正虛外邪侵襲,全身肌肉骨節(jié)疼痛,手足寒冷,無發(fā)熱,脈沉。全身陽氣衰微,一派陰寒之象,故用附子湯扶正溫陽祛邪。

如果把麻黃附子甘草湯比做太陽病中的麻黃湯的話,那么附子湯就可比做太陽病中的桂枝湯。附子湯與桂枝湯的方劑結構非常相似:桂枝湯中桂枝、生姜、炙草、大棗健脾胃,滋津液,助桂枝解肌發(fā)汗祛邪;而在附子湯中,有附子、人參、茯苓、白術健脾胃,補正氣,助附子溫陽祛邪。一味芍藥,在桂枝湯中是制約桂枝、生姜的辛散之性;在附子湯中是制約附子的辛烈之性。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語譯  少陰病,下利,便中有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語譯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中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中有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

討論  該兩條之下利便膿血,當屬下焦虛寒,滑脫不禁,以致膿血雜下。故用桃花湯溫中散寒,澀滑固脫。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308)

語譯  少陰病,下利,便中有膿血的,可以針刺治療。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309)

語譯  少陰病,嘔吐,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的,用吳茱萸湯治療。

討論  吐利是偏義復詞,只取吐字。因為吳茱萸湯是治胃中虛寒嘔吐的方劑。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310)

語譯  少陰病,下利,咽喉痛,胸悶,心煩,用豬膚湯治療。

討論  本條和以下三條均屬少陰病中風。

從咽痛、胸滿、心煩,可知下利當屬熱性,治以豬膚湯。其中以豬膚潤燥解熱,白蜜甘味緩痛利咽,白粉安中養(yǎng)胃以治利。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即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311)

語譯  少陰病二三日,咽喉疼痛的,可以給與甘草湯治療;服甘草湯后不愈的,給與桔梗湯治療。

討論  少陰病二三日,邪氣傳里。少陰人正氣弱,少少的一點邪氣即能致病。然而邪氣輕致病亦淺,傳里僅見咽喉疼痛。治療當然不必大方重劑,所以取甘草一味以清熱利咽。淌若不愈,再加桔梗治之。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312)

語譯  少陰病,咽中損傷,潰瘍,不能說話,發(fā)不出聲音的,用苦酒湯治療。

討論  本條病情比較嚴重,所以用苦酒湯,散結清咽斂瘡。

苦酒湯方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半夏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劑。(更作三劑不合情理,當是更作一劑。)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313)

語譯  少陰病,咽中疼痛,用半夏散或半夏湯治療。

討論  少陰病咽痛,還可以用半夏散或半夏湯治療。本方解表散結之力較強。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  桂枝(去皮)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

語譯  少陰病,下利,用白通湯治療。

討論  本條是少陰病中寒證,邪氣直中于里,陽氣不能制約陰寒而成下利。治用白通湯,以四逆湯去甘草之緩,加蔥白通陽以祛邪。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315

語譯  少陰病,下利,脈微的,給與白通湯治療。如果下利不止,四肢厥冷,脈伏不見,干嘔,煩躁的,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湯后,隱伏的脈突然顯露出來的病人必死;隱伏的脈慢慢顯現(xiàn)出來的病人有生的希望。

討論  少陰病,脈微細,所以本條上半段與314條同。但接下來“利不止”以下,當是另起一條。因為一,若是服藥以后的反應,內寒格拒熱藥,當有嘔吐證狀,但條文中沒有反應。第二,“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 病情較上半段嚴重,權衡病情,僅用白通湯恐有格拒,似乎不大適合。所以用白通湯回陽祛邪,加人尿、豬膽汁引藥入陰。

服藥后脈暴出,是無根之陽暴露,脈雖出而無后續(xù),故主死;脈一點點慢慢回復的,為生機欲復之征,故主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語譯  少陰病,二三日不愈,到了四五日,病人腹中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的,這是有水飲,病人或者有咳,或者小便利,或者下利,或者嘔惡的,用真武湯治療。

討論  雖是少陰病自下利證,但與白通湯證不同,彼為邪氣直中于里,陽氣不能制約陰邪之下利,此則有腹痛、小便不利,乃是陽虛水飲浸淫之下利,四肢沉重疼痛,亦為水濕浸淫肌肉關節(jié)所致。真武湯溫陽利水,正合病情。

真武湯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17

語譯  少陰病,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幾乎不能按及,身上反而不惡寒,病人面色潮紅,或者腹中痛,或者干嘔,或者咽痛,或者下利止而脈卻隱伏不見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討論  少陰病下利,里真寒而外假熱。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里寒。身反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里寒為真,外熱為假,這是陰寒盛于內格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此時用四逆湯溫陽驅寒,恐其力小,所以用四逆湯倍附子、干姜用之,命曰: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語譯  少陰病,四肢逆冷,病人或者咳,或者心悸,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中痛,或者泄利下重的,用四逆散治療。

討論  本條屬少陰病中風。四逆是因為邪困于外,正弱陽氣不能四達所致。四逆散臨床上一直是作為宣達郁滯的方劑來使用,很少有人把它作為解表劑來使用,但在本條中,四逆散確實是解表劑。本條雖云少陰病,但所中邪氣不重,只是因為正氣虛弱,稍中邪氣即見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證。既然邪氣不強,而且無陽虛里寒之證,所以就用四逆散之輕以解外邪,宣通氣機。四逆散中柴胡是一味祛外邪藥物,還有,芍藥亦是一味解外邪的藥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寫的很清楚,桂枝湯中用芍藥,即是利用其有解表的功能。積實行氣,芍藥和血,甘草緩中氣調胃氣。四藥合用則外解邪氣,內調氣機,則諸證自愈。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灸干)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七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19)

語譯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惡,口渴,心中煩躁,不得眠睡,用豬苓湯治療。

討論  本條與以下三條亦屬少陰病中風。

本條下利六七日而無四逆,不屬虛寒下利。而是水熱互結,浸漬腸間之下利。水熱犯肺則咳,犯胃則嘔,水不化津則渴,熱上擾心則心煩不得眠。第226條曰:“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span> 論病機,本條與226條同,所不同者,少陰人體質差而已。然而本條還未到必須照顧其體質的地步,所以治療也就同226條,用豬苓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0

語譯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討論  僅只二三日,就口燥咽干,胃中定有燥屎熱結,必須趁二三日病人體質尚可支撐之時,急急攻下,遲恐生變。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1

語譯  少陰病,自利,所下無糞便,皆青黑色污水,心下必定疼痛,口干燥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討論  這種情況,臨床上稱為熱結旁流,實因燥屎結實,所以有心下痛,口干燥,所下皆青黑色污水。失此不治,將成死證,所以要急急下之。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2

語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討論  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里實已成,再不攻下,少陰人正氣將不堪支撐。

 以上少陰病三急下證,較之陽明病三急下證更為兇險。陽明人體質壯盛,即使攻下遲緩一點,亦還有身體資本可以拖延時日;少陰人則體質虛弱,不能有半點遲疑,要在體質尚能支撐之時,急急攻下。而且在當時臨床上,此等病例只有承氣一法可供醫(yī)生使用,沒有其它的選擇,唯有“急下之”,才能死里逃生??梢哉f,“急下之”實在是不得已而不得不用之方法。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語譯  少陰病,脈沉的,趕快用溫法治療,宜用四逆湯。

討論  少陰病,脈微細而沉,邪氣入里而里虛寒甚,將成下利四逆等證,所以宜四逆湯急溫之。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語譯  少陰病,飲食物一入口就吐,心中嘈雜,想吐又不能吐,開始得病時,手足冷,脈弦遲的,這是胸中實,不可以攻下,應當用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飲,干嘔的,不可以用吐法,應當用溫法,宜用四逆湯。

討論  本條上半段所言者為痰病,痰阻胸中,故飲食入口則吐。痰涎欲吐而不能出,故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胸中陽氣被郁,不能四達,故始得之手足寒。脈弦主邪實,遲主氣血被阻。這是痰實于胸,經(jīng)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故不可下,當吐之。下半段所言者為飲病,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則不可用吐法,當以溫藥和之,宜用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325

語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定頻數(shù)地上廁,大便量反少的,應當用灸法溫其上部的穴位。

討論  本條為虛寒性的慢性痢疾。脈微澀為陽虛血少,嘔而汗出為胃中陽氣虛極。因正氣虛極,所以里急后重已不明顯,只是“數(shù)更衣,反少” 。灸何穴未明言,有人認為宜百會穴。筆者以為可治以附子湯加厚樸。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330

語譯  諸病凡是四逆而厥的,不可以攻下,虛弱體質的人亦是這樣。

討論  該條以下共十九條,原在厥陰病篇,今移至此。因為這些條文討論的都是體質虛弱者患外感病所形成的證狀。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331

語譯  外感病,先有厥(而下利),然后發(fā)熱的,下利會自行停止。碰到厥又會下利。

討論  本條所要表述的意思當如語譯所云:外感病陰盛陽虛,所以厥而下利,此下利當屬陰寒下利。發(fā)熱為陽氣來復,所以厥回利止。見厥則陰寒又盛,所以又會下利。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343

語譯  外感病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經(jīng)的穴位治療。灸冶后厥冷不見好轉的,屬死證。

討論  外感病六日為一經(jīng),六七日是病變轉歸的關健時刻。到第七日,病人仍脈微、手足厥冷、煩躁,一片陰盛陽虛,陰陽欲脫征象,病危矣。灸厥陰是灸厥陰經(jīng)的穴位,欲逐陰回陽,若手足不能恢復溫暖,說明陽氣不能恢復,死。

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344

語譯  外感病,發(fā)熱,下利,厥逆,躁而不能躺臥的,屬死證。

討論  下利、厥逆為陰寒盛于里,躁不得臥者,為陽氣欲脫之象,則發(fā)熱是陰盛格陽于外。內真寒而外假熱,陰陽離決,故死。

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語譯  外感病,發(fā)熱,下利非常嚴重,厥逆一直不見好轉,屬死證。

討論  本條與上條病理相同,上條躁不得臥,陽氣將脫;本條則厥不止,不見好轉,故都主死,早遲而已。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346

語譯  外感病,六七日沒有下利,接著就發(fā)熱而下利,病人汗出不止的,屬死證。這是有陰無陽的緣故。

討論  外感病六七日沒有下利。卻在六七日病變轉歸的關健時刻,又是下利,又是發(fā)熱汗出不止,這說明邪勝而正衰。下利是陰盛,發(fā)熱汗出不止是亡陽,有陰無陽,故主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外感病五六日,沒有結胸,腹部濡軟,脈虛且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攻下,這屬于血虛厥逆,攻下就會成為死證。

討論  外感病五六日,胸腹中都設有邪氣,脈虛而四肢厥冷。應該考慮到此四肢厥冷是因為邪氣困于外,氣血虛不能充盈四肢所致。病屬虛無實,自不該攻下,攻下為虛其虛,病就危險了。

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348

語譯  病人發(fā)熱而厥,到第七日又見下利的,這個病難治。

討論  發(fā)熱而厥,到第七日,不見好轉,反而又見下利,病情加重,故難治。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351

語譯  病人手足厥冷,脈細幾乎不能按及的,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里素有寒的,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

討論 317條曰:脈微欲絕,本條則曰:脈細欲絕。可見在《傷寒論》時期微脈和細脈還真是很容易混淆的。當歸四逆湯以桂枝湯為基礎,加當歸合芍藥補血,胃無寒,去生姜加細辛、通草溫通經(jīng)脈,全方偏于辛溫,有健脾養(yǎng)血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對應的病機當是氣血兩虛,外邪侵襲之手足厥冷者。

“內有久寒者” 之內應指胃,因為生姜、吳茱萸都是溫胃藥。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

各四升)。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2

語譯  病人大汗出,體溫卻沒有降下來,腹內拘急,四肢疼痛,又見下利厥逆而惡寒的,用四逆湯治療。

討論  大汗出,熱不去,亡陽也。內拘急者,里寒也,寒則收引,故拘急。四肢疼者,陽虛不能溫熙四肢,寒滯經(jīng)脈則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陰寒大盛,應急以四逆湯驅寒回陽。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3)

語譯  因大汗,或大下利而致厥冷的,用四逆湯治療。

討論  大汗亡陽,大下利陰盛陽虛,厥冷者陽氣已虛極,故以四逆湯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361)

語譯  病人下利,手足厥冷,按不到脈博的,用灸法治療,手足不回溫,如果仍按不到脈博,病人反微喘的,屬死證。

討論  下利,手足厥冷,為陽虛極。無脈者,陰液將涸,不能充斥血脈。灸之欲救陽氣,不溫則陽不回。脈不還者,陰液亦不見恢復。微喘者,陰陽離決之征,故主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文義不明,既云:無脈,又何來:少陰負趺陽。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362)

語譯  病人下利,寸脈反見浮數(shù),尺脈見澀象的,必定會便膿血。

討論  寸屬陽,浮屬陽,數(shù)為熱,寸脈浮數(shù)為陽氣盛有熱。尺屬陰,澀主血少。陰血虛而陽熱盛,血為熱蒸,腐化為膿,故便膿血。清為圊字假借,廁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載陽,下虛故也。(365)

語譯  下利,脈沉而遲,病人面色有點潮紅,身體有低熱,下利完谷不化的,必定會有一陣頭目昏蒙然后汗出而病愈。病人必定會四肢微冷,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病人面色有點紅,又下焦虛寒的緣故。

討論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 這段話描述的是戰(zhàn)汗病解的過程。為什么下利清谷能戰(zhàn)汗而解?讓我們分析一下條文:下利清谷而無四逆,說明整體陽氣未至大虛。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為陽氣怫郁在表的證狀,說明邪尚在表。邪在表何以會下利清谷?以脈沉而遲,其人下焦本有虛寒,受到邪氣的干擾下迫而下利。“所以然者是自注句,“其面載陽,下虛故也。 就是上文所分析的意思。正氣虛而邪氣在表留戀,這就有可能戰(zhàn)汗而解。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366)

語譯  下利病人,脈數(shù)而口渴的,病會自愈。假使不自愈,一定會便膿血,因為有熱的緣故。

討論  下利而有脈數(shù)口渴證狀,如果原來是寒性下利,則脈數(shù)口渴為陽氣來復,下利會自愈;假使原來是熱性下利,則脈數(shù)口渴是邪熱加重,非但病不愈,而且一定因熱傷陰絡而便膿血。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67)

語譯  下利以后摸不到脈博,手足厥冷,過了一晝夜,脈博出來了,手足回溫了,病人就有生存的希望。脈博不出來,(手足不回溫),就是死證。

討論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為陽衰陰竭。過了一晝夜,脈還為陰液漸復,手足溫為陽氣漸回,故主生;脈不還,(手足不溫) ,則回生無望。

本條所言下利應是急性的虛寒下利,陰陽氣一時不能接續(xù)之脈絕肢厥,倘若是慢性虛寒下利而致脈絕肢厥,則陰陽氣已耗竭殆盡,不必待一晝夜,就可定其為死證。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368)

語譯  外感病,下利,一天十余次,反而見實脈的,屬死證。

討論  下利為虛證,脈實者邪實,正虛邪實,故主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69)

語譯  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熱,汗出而四肢厥冷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討論  下利清谷,里寒陰盛,外有熱而汗出,亡陽也,又見四肢厥冷,陽氣極虛,極危之證,故以通脈四逆湯大劑回陽。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6 )

語譯  嘔而脈弱,小便又通利,身體有低熱,又見四肢厥冷的,比較難治,用四逆湯治療。

討論  嘔而脈弱,則是胃中虛寒之嘔。胃虛不能制水,故小便復利。邪氣侵襲則身有微熱而厥。胃陽虛,無祛邪之力,故曰難治。用四逆湯溫胃祛寒。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82

語譯  外感病,脈結代,心悸劇烈,用炙甘草湯治療。

討論  本條原在太陽病篇,因為后世從炙甘草湯衍化出的多首處方都在少陰病篇,所以筆者認為將本條安排在少陰病篇比較合適。

外感病而有脈結代,心動悸的證狀,為外邪凌心,現(xiàn)心血不足,心陽不振之證。此時正氣不支,不管外證如何,必須先扶正氣,留人治病。炙甘草湯通陽復脈,滋陰補血,扶正祛邪,心悸自安。藥后或正安邪去;或正安邪未淨,再議驅邪之法。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183)

說明  本條無關乎外感,不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