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泥屬泥質粉砂巖,目前僅產于丁蜀鎮(zhèn)黃龍山礦區(qū),一般產于甲泥礦層的中、上部位,質地比較均勻,以多種夾層的形式存在。礦層呈“薄層狀”、“透鏡狀”等形態(tài),泥層厚度一般在數(shù)十厘米到一米左右,有的僅數(shù)厘米,穩(wěn)定性差,有時不延續(xù)而滅尖。
紫泥古時也稱“青泥”,是制作各種紫砂器最主要的原料,也是歷史作品中最常見的泥料品種。紫泥原料可塑性好,泥坯強度高,干燥、燒成收縮小,具有優(yōu)良的工藝性能。紫泥礦料的種類很多,根據(jù)開采礦區(qū)及礦層的區(qū)別,具有多種不同的外觀特征及燒成效果。 四號礦井白麻子紫泥 在礦層中偶然出現(xiàn),含礦量極少。礦料外觀呈紫褐色致密塊狀,易碎略堅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較多的白色麻點狀。熟泥可塑性較好,成型時略酥,制作時帶有泥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200~1240℃左右,收縮率4%左右。燒成后呈褐紫紅色調,胎質純正溫潤,表面黃白色的砂點顆粒豐富而自然,色澤渾樸古雅。
新韻 四號礦井白麻子紫泥 60目 1240℃ 四號礦井紫泥 礦料外觀呈紫褐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青綠色的豆斑、斑紋狀及紫黑色的條紋花斑狀。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時略酥,制作時帶有一定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80~1240℃左右,收縮率4%左右。燒成后呈紫棕紅色調,胎質中顆粒隱現(xiàn),色澤純正明潤,外觀效果十分豐富。
臺西礦區(qū)紫泥(中層)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礦料外觀呈紫紅、紫褐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淡綠色的斑點、斑紋狀及紫黑色的花斑狀。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時略酥,制作時帶有一定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90~1220℃左右,收縮率4%左右。燒成后呈紫棕紅色調,胎質顆粒隱現(xiàn),色澤效果比較豐富。
漢鐸 臺西礦區(qū)紫泥(中層) 40目 1230℃ 天青泥 產于蠡墅大水潭北側向西一百多米處。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紫褐微透紅色致密塊狀,易碎略堅硬,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極少,表面呈貝殼紋理狀,有白色臘質狀(燒成后會形成白點狀),斷面呈紫黑微透紅色。前人因這種礦料顏色與天青染色料相似,故習慣稱為“天青泥”。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成型制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60~1210℃左右,收縮率8%左右。燒成后呈深豬肝色,表面呈細梨皮狀,胎質細密堅潤,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
天青泥貼層是梨皮泥,燒成后呈梨凍色,和《陽羨茗壺系》中記載:“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又其夾支有梨皮泥,陶現(xiàn)梨凍色?!蓖耆呛稀9饩w八年《宜興縣志》記載:“天青泥于諸泥最貴,制茗壺者特用之”。天青泥在古時就不多見,現(xiàn)代更是久已不見。
青灰紫泥 和天青泥同礦層產出。礦料外觀呈灰紫褐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少量微細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淡綠色的豆斑狀,表面呈紋理狀。熟泥比較細膩,可塑性較好,成型制作時帶有一定泥沙性,燒成溫度范圍一般。一般燒成1180~1200℃左右,收縮率6%左右。燒成后呈褐紫泛青灰色調,胎質呈細梨皮狀,質堅而致密,表面純正光潤,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經一定的高溫呈紫黑色調。
臺西礦區(qū)中層紫泥(黑星紫泥)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礦料外觀呈褐紫紅色致密塊狀,易碎較堅硬,含有一定量的黑云母及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青綠色的條紋、花斑紋。燒成后礦料中的黑云母能在胎質表面呈現(xiàn)出非常密集的黑色顆粒質點。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時較酥,制作時帶有一定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溫度1170~1200℃左右,收縮率3.5%左右。燒成后胎質細膩光潤,古樸典雅。根據(jù)燒成溫度的不同,胎質呈色越淺,黑星顆粒的呈現(xiàn)就愈明顯。
臺西礦區(qū)中層紫泥(鐵砂紫泥) 產于臺西村露天礦。礦料外觀呈灰褐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青綠色的豆斑狀。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時較酥,制作時帶有一定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90~1220℃左右,收縮率4%左右。燒成后胎質中隱隱透出黃色和黑砂質點。因礦料中含有較多的針鐵礦等成分,會在表面產生黑色的微小熔孔,形成灰褐色的表面微細鐵質斑點隱現(xiàn),色澤效果十分豐富。
寶山礦區(qū)嫩紫泥 寶山礦區(qū)嫩紫泥礦料外觀呈紫褐色致密塊狀,易碎略堅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寶山礦區(qū)嫩紫泥礦料上有紫黑色的花斑狀,表面有銹片狀。熟泥可塑性較好,成型時略酥,制作時帶有泥沙性,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成1170-1220℃左右,收縮率5.5%左右。寶山礦區(qū)嫩紫泥燒成后呈紫紅色調,胎質呈細梨皮狀,砂質細密溫潤,色澤效果十分豐富。
虛扁 寶山礦區(qū)嫩紫泥 60目 1210℃ 青龍山甲泥礦紅棕泥 礦料外觀呈紫棕色致密塊狀,質地比較堅脆,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礦料上有淡綠色的條紋、花斑紋。熟泥可塑性較差,成型時易酥開、斷裂,制作時沙性較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一般燒成1190~1220℃左右,收縮率4%左右。燒成后呈紫棕紅色調,胎質比較干澀,色澤純度較差,制品容易產生開裂等缺陷。經一定高溫燒成后表面易產生油點等雜質。
紅棕泥不適宜單獨成型,原來一般作為甲泥使用,或用作生產花盆之類產品。因其礦料中太鈦量較高,能加深鐵化合物的著色,故有部分礦料精選后被用作調配拼紫泥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