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張店中學 胡志峰 【摘 要】在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重視課外閱讀的情況下,淺閱讀情況嚴重,教師對于課外閱讀的指導不足,閱讀的目的不明確。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筆者以名著細讀為突破口,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從中探索名著細讀的指導策略,在指導中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舉的基礎上,分階段有序推進,以任務為驅動,以活動為載體,形成了“以說促講、以寫促讀”讀寫思相結合的推進策略。同時,也結合有實踐過程中的思考,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注意對學生激趣,要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上進行,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初中 課外 名著 細讀 一、課外名著細讀提出的背景 1.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建議,很多專家甚至列出的閱讀書目,語文教師普遍都比較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再者,隨著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在許多農村學校已經建立起了圖書室,能基本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此外,家長的認識程度提高,對支持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有意識的開展了一些課外閱讀的推進活動,如“名著推介會”“課外閱讀手抄報”“課外摘抄”及有關讀書征文活動等,甚至很多地區(qū)在中考里設置有“名著閱讀題”,這些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問題。從現實情況看,教師的推進力度大;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閱讀量增加。以筆者為例,僅一個學期從校圖書室集中借書八次(每人至少閱讀8本書,至少80萬字),以此推算,完成“課標”所要求的三年完成“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的任務是不成問題的。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的閱讀多是“淺閱讀”,多是泛讀,即多喜歡閱讀故事性強的書籍,但對內容卻是囫圇吞棗,甚至是瀏覽而過,以至于一談到就容易張冠李戴,對內容、情節(jié)表現出生疏,更談不上理解,從相當一個層面來看,為了考試而閱讀,為了完成任務而閱讀的情況普遍存在。整體閱讀效果看,閱讀心態(tài)浮躁,和當前的“快餐閱讀”和功利性閱讀有很大關系,不肯對文本細讀,品味其中的妙處。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將課外閱讀真正落到實處,迫在眉睫。因而開展課外名著細讀的研究,是在學生大量泛讀的基礎上的一種探索課外閱讀推進策略嘗試。 二、課外名著細讀的實施 1.閱讀文本的選擇。讀什么,看似很好決定,但在選擇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閱讀需要和意愿。閱讀首先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只有對感興趣的內容才能產生閱讀的親近感。筆者在寒假給學生推薦了部分書籍,讓學生選擇一兩本進行閱讀,在開學初進行檢查摸底。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已經選擇閱讀的名著再進行第二次投票選擇。經過舉手表決,大部分同學選擇了《三國演義》。于是我們將本書作為新學期的閱讀任務。 在此基礎上,進行閱讀名著動員,以熟知的成語、俗語和經典戲曲曲目等說明《三國演義》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明確閱讀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做到人手一本《三國演義》,保證閱讀有材料。 2.名著細讀的推進策略。 課外閱讀的時間重心當然是在課外,但是也要輔之以必要的課內推進手段。在整個推進過程中,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以課內活動促課外閱讀,以專題活動引領閱讀方法培養(yǎng),分步推進逐步提升閱讀能力,是名著細讀的基本策略。 在活動方式選擇上,堅持每天課前5分鐘演講,圍繞《三國演義》每一階段一個主題,由易而難;適時開展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明白名著閱讀的方法;穿插開展命題或半命題周記寫作,深化閱讀成果。 3.名著細讀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通讀文本。通讀作品是名著細讀的基礎階段,只能認真的通讀作品,才能為下一步的深入閱讀提供保障。 一是提出時間要求。給出一個月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外充分的閱讀作品,熟悉小說情節(jié),理清故事脈絡,了解重要人物。列出每天的閱讀任務進度,小組長督促課外時間完成閱讀任務。 二是開展精彩片斷演講。配合通讀文本,利用課前五分鐘,每天安排兩名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進展自由選擇書中的精彩片斷,進行口頭演講。這樣不但使全班都熟悉了原著,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 三是閱讀指導。讓學生明白讀名著要掌握的基本方法:要理清全書的結構,確定重點精讀的章節(jié)(如以某一人物為脈絡確定重點研讀內容);在閱讀中要學會圈、點、勾、劃和批注法;學會做摘抄和寫讀書體會。 第二階段:在通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活動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概括內容,進而學會解讀文本。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讓學生在閱讀中嘗到讀名著的成就感,對名著產生親切感和親近的愿望。如: (1)經典故事情節(jié)演講。教師制作了一些小卡片,寫了諸如“溫酒斬華雄”“火燒赤壁”“空城計”等,讓學生抽簽,來講述這個故事,以檢驗學生對作品的熟悉程度;出自《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進行演講。老師和學生一起找出這些成語、俗語,如“三顧茅廬”“周瑜打黃蓋——兩相情愿”等,要求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個(與其他人不重合)來對這些成語、俗語在書中相關的進行概括介紹,并解釋其含義。 (2)以“我眼中的_______(三國人物)”寫作周記。要求學生自由選取一個人物,結合情節(jié),對人物進行分析理解,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寫讀書心得。學生在第一次寫的時候,很不理想,特別是涉及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諸葛亮等,這些人物在作品中所占的篇章多,涉及的情節(jié)多,學生在寫的時候,往往會忽視很多情節(jié),對人物的評價就顯得較為片面。因而對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闡明對人物評價應注意的問題,要求學生做到四個“要”:結論要在作品找到材料證明;要全面、客觀的評價人物;要結合具體情境進行理解人物行為;要找到其性格形成根源。 (3)學生對所寫的周記進行修改,加工后,開展“三國人物談”自由演講,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闡述自己的觀點,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質疑。在質疑、解答的過程中,有的同學無法自圓其說,只得下去深思;有的同學則能在質疑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有的則在演講前汲取別人的教訓,對自己的觀點重新準備。總之,學生明白,文本是自己理解的源泉,充分理解文本是得出自己觀點的根本方法。 第三階段:從經典文學作品中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同時要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課外名著閱讀的重要目的。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課外閱讀能夠對語文學習本身起到幫助。 (1)以“我從《三國》學到了_______(智慧、做人……)”的寫作活動,因為有了之前的心得體會的寫作指導和議論文寫作的專題訓練,學生寫作質量大為增強。從內容看,學生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精神的營養(yǎng),有同學寫道“從劉備身上,看到高尚的品德能產生具大的魅力,幫助自己成功”;有同學寫道“諸葛亮草船借箭,讓我懂得在等待機會的同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抓住它取得成功”。 (2)開展《三國》課本劇表演。表演為學生提供了機會,表演必須立足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要表演貼切,學生就必須深入閱讀作品,揣摩各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藝術再加工,在表演后再通過大家的評議、爭議來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和內心體驗,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一過程大大地增進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興趣和鑒賞能力。 (3)讀《三國》積素材。利用作文評講契機,將《三國演義》的內容與其他主題的寫作結合起來,從作品中找寫作素材。如在講“等待時機”時,舉例說道“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是在火攻之前巧施反間計、連環(huán)計、苦肉計,作為大量的準備,才等來了利用火攻的時機;諸葛亮選擇明主之前,廣泛學習各種知識,了解天下大勢,才等來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在寫“挫折”時,啟發(fā)學生從中找到很多典型事例,如“劉備屢挫屢戰(zhàn),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曹操敗走華容道仍笑談對手的排兵布陣;諸葛亮在前線連接敗陣時,鎮(zhèn)定自若巧設空城計?!蓖ㄟ^這些契機,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作品,又能活學活用,拓寬了寫作思路,深受歡迎。 4.名著細讀的指導策略 綜上所述,在整個細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以說促講、以寫促讀”讀寫思相結合的推進策略。其基本內容主要有: (1)課前五分鐘的主題演講。圍繞作品,從情節(jié)到人物評價再到作品感受,先后開展了多個主題的演講,通過演講,讓學生有鍛煉口頭表達的同時,逐步的深入到作品深處,由掌握情節(jié)到理解內容,形成體驗,閱讀能力不斷上升。 (2)主題周記寫作。寫作是思維的更進一步體現。通過主題寫作,不僅讓學生掌握讀書心得的寫作,形成寫讀書心得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寫作中得到升華。在修改的基礎上在課前進行演講,進一步深化理解。 (3)寫作課的素材提煉。通過借助于《三國演義》的閱讀,實現議論文的寫作素材的充實,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這樣就發(fā)揮了課外閱讀的效益,使之服務于語文教學的全局。 (4)課外閱讀輔導講座。必要的方法指導,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避免閱讀的盲目;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和習慣,避免走彎路。 (5)語文活動激勵閱讀興趣?;顒佣鄻踊?,容易激發(fā)閱讀熱情,演講、答辯、課本劇表演等等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視野,更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的快樂,讓他們在活動中提升了語文能力。 三、課外名著細讀的反思 1.育趣是閱讀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更是如此。激發(fā)學生興趣,相對來說只要找準了方法,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到;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2.課外名著細讀是要建立在有一定的閱讀體驗與閱讀能力基礎之上。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對閱讀特別是長篇作品的閱讀有一定的體驗,并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此時再開展名著細讀,方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3.名著細讀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始終不動搖。教師開展各種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閱讀長篇作品,學會理解分析作品,而不能將教師對作品理解灌輸給學生,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閱讀見解、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4.名著細讀只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形式,它不能替代課外閱讀的全部,不能因此而否定課外泛讀的作用和價值。應鼓勵學生將細讀與泛讀結合起來,相互補充,進而達到閱讀能力的更大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