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天,機器人可以撰寫小說,可以優(yōu)先支配自己的快樂,并不再為人類工作?!? 這段話出自一本科幻小說《計算機寫小說的那一天》,它的作者是一個人工智能(AI)機器人。 最近以這本小說為代表的 4 部作品參加了“星新一微型小說文學獎”,其中有至少一篇通過了比賽初審。盡管沒有進入最終輪的競選并獲獎,但這也是該獎項 1981 設(shè)立以來,第一次碰到前來參賽的非人類作者。 一共有 1450 篇小說參加了這場有四輪篩選的文學獎,評審們并不知道其中哪些作品來自人工智能。 據(jù)日經(jīng)新聞報道,4 部人工智能作品來自兩個科學家團隊。其中,《計算機寫小說的那一天》這部小說背后的科學家,是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教授松原仁教授團隊,依照他們的解釋,寫作的過程大致是這樣:人類首先想清楚小說的基本架構(gòu),并給計算機輸入人物設(shè)定、內(nèi)容大綱等人為的元素。之后計算機依據(jù)這些“素材組織”語言,寫出小說。 這個過程類似此前寫新聞稿和演講稿的 AI 機器人。去年 5 月,自然語言生成公司 Automated Insights 打造的機器人 WordSmith 就和美國公共廣播的記者 Scott Horsley 做了一場競賽,雙方就一份財報寫作新聞稿。最終的結(jié)果是,機器人比人類的速度快了一倍多。 你可以對比看看當時的兩份稿件,很明顯人類的語言更加生動、細節(jié)豐富、富有情感。
基于原稿的翻譯 這也是所有寫作機器人正面臨的問題,日本小說家長谷敏司就說,《計算機寫小說的那一天》雖然小說架構(gòu)嚴謹,但仍然有些細節(jié)需要打磨,比如關(guān)于人物的描述。 關(guān)于文風和語氣,機器人也是可以通過不停歇地深度學習掌握到。Automated Insights 發(fā)言人 James Kotecki 曾對《好奇心日報》解釋說,Wordsmith 可以生成任意口吻的文章,但美聯(lián)社在進行此類報道時有固定的文體,所以每篇財報報道都比較相近。 不過,相比描述信息和事實的新聞稿,更見文學功底的小說對文字和思維的要求更高。畢竟小說不僅要邏輯嚴謹,還要情感充沛、刻畫到位。出色的小說家暫時還不用擔心自己的飯碗。 題圖來自 cloudfro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