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認最著名的書信體小說,是德國詩人歌德出版于1774年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作品使歌德的地位由德意志詩人躍升為世界詩人,在各國掀起了一股“少年維特熱”。這本書的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以維特不幸的戀愛經(jīng)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維特是一個市民出身的青年,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但當時的社會卻充滿著地位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使他與現(xiàn)實不斷發(fā)生沖突。小說的書信體形式,開了德國小說史的先河。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新愛洛綺絲》,描寫了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師圣·普樂和貴族學生朱麗小姐的不幸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同中世紀法國哲學家阿貝拉爾與學生愛洛綺絲相愛的情節(jié)相似,故取名“新愛洛綺絲”。作品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精神,盧梭根據(jù)人權主義的原則尖銳地指出,像圣·普樂這樣在各方面都比周圍人優(yōu)秀的青年,應該得到朱麗的愛情,而那個社會則只承認“高貴”的血統(tǒng)和貴族的頭銜,是何等不合理。 梵高不僅是一個繪畫藝術的巨匠,也是一個駕馭文字的圣手。《梵高書信體自傳》中的大多數(shù)書信是梵高寫給他的弟弟提奧的。讀者可以從這些信中了解提奧對哥哥的深情厚誼,以及梵高當時所處的困境。同時,這些書信中,既有對梵高日常生活的瑣細描述,也有對這位藝術家被造就過程的細微刻畫。 而中國最有名的書信體書,首推《傅雷家書》。這是1954年到1966年期間翻譯大師傅雷及夫人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是一本素質(zhì)教育的經(jīng)典范本。傅雷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養(yǎng)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xiàn)。 成書于清咸豐年間的《曾國藩家書》近年來大受追捧,記錄了曾國藩前后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有家書近1500封。其行文從容鎮(zhèn)定,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從而為曾國藩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讓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錢學森書信選(上下)》分為上、下兩卷,收錄錢學森1956年至2000年的書信2100多封。內(nèi)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以及科學哲學等廣泛領域。 本報記者 屠晨昕 整理 作者:屠晨昕 |
|
|
來自: MichelleDQ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