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
阿房宮(海棠夜語,《來去集》) 坐天下者幾不窮奢,至物極人寰,狼煙滾滾階前起; 論世間事何從惋惜,看炬余瓦礫,燕草萋萋劫后生。
題寫阿房宮,一字未提此宮,但是誰又能說此聯(lián)不切題呢?經(jīng)常有人拿著一個聯(lián)問我,這聯(lián)寫什么什么,你看下聯(lián)有切到嗎?關(guān)于“切”的事,金銳在學堂講課也提到,“切景”為初級,“切境”才是高境界。而又有人要問了,“切境”到底怎么切?不阻止大家問為什么,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沒法具體回答。那么可以看看此聯(lián),我覺得就是“切境”,作者并沒有描寫阿房宮的輝煌絢麗,也沒有追究它的歷史有多起伏,起句就是一句蓋棺定論,但是論得讓讀者皆有同感,是以便產(chǎn)生共鳴,然后用“物極人寰”來概括那段歷史,也是說了一個道理“月滿則虧”,結(jié)尾用十分電影化的手法來描述出其造成的后果,很有畫面感。而下聯(lián)偏又一轉(zhuǎn),于絕望中生出希望,所謂“劫后重生”。歷史可不就是這樣在上演著一幕幕的死生輪回之戲。
秋(海棠夜語,《來去集》) 忍將露白沽來飲; 未想楓紅醉到枯。
吸風飲露,道家及詩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絕食五谷。不食人間煙火是也。作者也想與古人看齊,但是在這濁世,是否能真的如此呢?不得而知。所以用了“忍”字,看出內(nèi)心的糾葛。(自己理解的,不知道對不對)。而讓我醒目的是下聯(lián),人人皆說霜葉如花,絢爛之極,確實如此,但是眾人皆在沉醉于楓紅美景的時候,有誰想到,“紅”只是其“枯”之前的奮力生命燃燒而已呢?
十四、
贈九月寓言(鳩竹,《小輪集》) 文字跡難蹤,艷敷九暑之花,淡沉一江之月; 生涯人自快,處或鷦枝為寓,發(fā)則鯨海為言。
早先就驚嘆于鳩竹姑娘聯(lián)中典故的運用,后來又羨其五律之古雅。之前曾與眾人討論起聯(lián)中典故之運用,我說我聯(lián)里面很少用典故,究其原因有幾,一是用的不自然,二是用得不切,三是不知道怎么用,四是最重要的一點,知道的典故太少了。目前論壇的風氣是眾人寫聯(lián)皆以用典為好,不管寫什么,動不動就拉來什么古人、故事作襯,生怕別人說自己沒文化。誠然是好,但是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樣呢?為了用典而用典,想不出可用的典故來而絞盡腦汁。依我看,典故不是這么用的,古人寫聯(lián)用典大多如順手牽羊,是因為其學識修養(yǎng)在,讀書多,積累足,所以能運用自如。而現(xiàn)在的我們在對古文的運用上有多少能做到厚積薄發(fā)呢?做不到厚積薄發(fā),大部分情況下,搜腸刮肚拉來的典故用上,基本也很難做到貼切自然了。這也真是我佩服鳩竹姑娘的所在。比如此聯(lián),雖是偶然贈人,也用了嵌名,但是嵌名無痕,尤其是下聯(lián),典故運用自然,可謂順手拈來,令人嘆服。我就在想,鳩竹,你是讀了多少古文書?。?/span>
十五、
爭墩亭(時習之,《龍蛇集》) 爭緣底事,須知謝字王名,同傳九域; 墩屬誰家,若論文經(jīng)武緯,各有千秋。
要說論壇中誰寫聯(lián)語言最簡練,內(nèi)容最實在,對仗最嚴謹,眾人肯定都會推時先生了。謝公墩(“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或稱半山寺,半山寺曾是王安石的住所。墩上有亭,名“爭墩亭”,亭名源于王安石自嘲戲作的《爭墩詩》:“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卑凑f這樣一個比較糾結(jié)的亭子,比較難以安排語言和立意,但是時先生楞能用簡單的語言理出思路來,不蔓不枝。上聯(lián)把兩人的相同點指了出來,字和名不但一樣,而且同傳九域;下聯(lián)又指出了二人的不同,一個文一個武,真是各有千秋。
十六、
秋(北緯42度,《有點集》) 尺素莫勞傳,木葉早陳云外信; 鬢毛應互笑,秋山原是舊鄉(xiāng)人。
看到“鬢毛”二字,自然就想到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倍侣?lián)作者對著枯黃了草木的秋山,不禁想到“應互笑”,是一種自嘲,又包含一點無奈。遠在異鄉(xiāng),無處寄鄉(xiāng)思,看到秋山竟覺得分外親。與我心有戚戚焉。
十七、
贈如蘭(楚畫,《趕“集”》) 得皖地生來氣韻,歌聽清靈,吟看潔雅; 把春心換作肝腸,在山則靜,在室彌香。
經(jīng)常有人問我贈人聯(lián)如何寫,尤其是知之甚少的僅有一面之緣的,該如何下筆呢?我們說,有一個方法就叫做“望文生義”,就是根據(jù)他的名字著筆,很多嵌名聯(lián)就是用的這個方法。我無處下筆,就直接根據(jù)對方的名字的字產(chǎn)生聯(lián)想,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而寫聯(lián)的切入點,我們常說,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對你立意有用的角度和方面去寫,如果你寫一個人,面面俱到都照顧到了,那感情不是對聯(lián)了,像是人物簡介了。比如此聯(lián),作者也是從被贈者的名字生發(fā)開來,而且知道被贈者的家鄉(xiāng),于是便有了起句,緊接著贊其清靈之心性;尤其下聯(lián)很是清雅,看似寫蘭,又是寫人。
贈散仙(楚畫,《趕“集”》) 屢作春風牽拙筆; 欣從膏雨仰名山。
膏雨,滋潤作物的霖雨?!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靶龃髧?,如百谷之仰膏雨焉?!弊髡咭砸晃粚W員的角度來贈給散仙,不論從用典還是用詞,都十分符合被贈者的身份。
十八、
清涼山(大唐,《清風若解》) 執(zhí)帚當年無客問; 飛花一閣度山?jīng)觥?/span>
看到此聯(lián),想起我早先寫過的一個雨花臺:“頑石當年曾解語;青山一夢到如今?!憋L格很是相仿。清涼山本來就是清幽淡然之所,而此聯(lián)也極其清淡,尤其是下聯(lián),喜歡“度山?jīng)觥比帧?/span>
十九、
贈大學同學(衣上浮華洗不輕,《百感交集》) 客屐塵襟,故地重來,荷花顏色報無恙; 四年一別,天涯零落,萍水因緣嘆不如。
看了《百感交集》,感覺小菲獨愛荷花,好幾處聯(lián)都用到了荷花。此聯(lián)的“荷花顏色報無恙”真真好句,與下聯(lián)的“萍水因緣”對來也是極其工美。
二十、
贈君不見(細雨沾衣,《雨花集》) 吾鄉(xiāng)種十萬畝桃花,天寶昔年,曾迎詩客; 中州攬八千里形勝,升平今日,必有才人。
上聯(lián)用典用到渾然。君不見又叫太李白,大家也有直接叫他李白,而細雨是安徽人,恰好桃花潭也是在安徽。眾人皆知李白的《贈汪倫》,作者把這復雜的關(guān)系扯到了一起,而且舉重若輕。下聯(lián)從自己的故鄉(xiāng)轉(zhuǎn)到夸被贈者的故鄉(xiāng),所謂地靈人杰是也。
二一、
輕雪(燕雁無心,《瘞鶴銘》) 魂夢縱橫十二峰,暮雨朝云,別有流光回碧落; 浮萍圓舞尋常沼,劍門古道,不教片雪上青絲。
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給被贈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仿佛是從傳說或者武俠江湖中走出來的神女。而上聯(lián)的十二峰,下聯(lián)的劍門古道,都切到了輕雪的家鄉(xiāng)。聯(lián)作中的那種氛圍不是一般人能營造的出來的。
二二、
少(無窮江月,《甘渺集》) 不砌浮詞添腫態(tài); 常裁冗調(diào)做貧兒。
鄭板橋說過:“刪繁就簡三秋樹,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逼鋵嵖梢钥醋鍪窃u價優(yōu)秀對聯(lián)的兩個要點:第一是立意新;第二是語言精練?!柏殐骸钡囊馑际瞧蜇せ蛘吒F人。語言簡練并不代表思想的貧乏,而冗詞長調(diào)也不代表語言有多華麗。一句話概括,物盡其用,詞盡其意,不留贅語。
二三、
擬紀昀挽和紳(段姑娘,《段姑娘之集》) 若以忠君之志愛民,蒼生何幸; 如將貪貨之心好德,大道不孤。
向來以為,擬誰之名賀挽誰,都是很難以處理的聯(lián)體,一則要揣摩所擬之人的背景心意,二則要把握好二人的關(guān)系,所謂難上加難。這類題目也只能是看做游戲罷了,個人認為真正的實際意義并不是很大。此聯(lián)且避開不談這些,只從其角度的把握來說,極盡簡練之意?!叭粢浴焙汀叭鐚ⅰ?,這兩個假設(shè)之法,還真有些紀曉嵐的風格。從兩個假設(shè)中以形成對比,而結(jié)句呢,給出結(jié)論。反其道而行之,讀來別有一種意蘊。
二四、
岳廟之一(林南,《一層惟更上(之二)》) 史有難言,宋室之憂在王不在賊; 志原易奪,將軍可鑒以漢或以唐。
林南的聯(lián)作架構(gòu)一直為人所稱道,甚至有的句式引發(fā)眾人效仿。而觀今年之集,感覺其句式安排又有新意,將此事詢之,回答說,對于句式,我倒沒有刻意追求,看表達的需要而為之吧。只能佩服其讀古文之多吧。因為其對聯(lián)善用古文句式入聯(lián),毫無凝滯之感。此聯(lián)也是。處理9字長的句子,一般人很難駕馭,而此聯(lián)卻安排得舒緩有致。再比如其贈心靈走筆聯(lián):
昨日既往,明日復來,相對如忘,忽生歡喜; 遙山與歸,近山可及,不言而共,莫問神仙。
四個四字句排列,寫不好就成千字文了,但是讀此聯(lián)還是能讀出聯(lián)語的味道來,不外乎其很好的語言駕馭功底在起作用。
二五、
偶感(抱犢散仙,《鬼谷集》) 浮花看盡存真我; 淡飯嚼來有異香。
此聯(lián)的風格如同它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一樣,樸實無華。但是這種看透生活本質(zhì)的心態(tài),卻是一份難得的體會。歌詞里說道:“過了愛做夢的年紀,轟轟烈烈不如平靜?!笨迪壬穆?lián)風以前有時候不太喜歡,覺得太過“拙和平”,但正如試劍說的,越看越覺得有味道了??赡苓@份味道是需要歲月的積淀之后才能去真切體會到的吧。
二六、
贈水若兮(琴瑟靜好,《賒遲集》) 攬佩裳并起遙情,思澤之陂,水之湄,漢之廣; 在草木亦為清骨,見春不萼,夏不葉,秋不凋。
尤其喜歡那句“在草木亦為清骨”。讀此聯(lián)才會明白學好《詩經(jīng)》《楚辭》等古詩是多么重要。大家寫聯(lián),以古文入聯(lián)的人較多,此種聯(lián)多是議論成聯(lián),讓人有所醒悟。而琴瑟靜好的好多聯(lián),多是以古詩入聯(lián),此種聯(lián)多是以比興入聯(lián),讓人有所感懷。 (插圖為本人朋友所作,微博名字:補品囡) |
|
|
來自: 從頭再來916 > 《對聯(lián)》